覃淑瓊
摘 要:為了提高國民素質,我們國家在很多年前就開始提倡實施素質教育了。可是,時至今天,仍有不少與之背道而馳的現象。素質教育要求減輕學生的課余作業負擔,可是,學生的作業是越減越多了。一天天的作業,一次次的考試,學生只學會了應對考試,哪里還有個性發展的機會?我們要把鳥籠打開,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到現實世界中去發展他們的個性。社會也是學校,生活也是課堂,讓學生走向生活,多與社會接觸,就能學到許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關鍵詞:教育;素質;教學
為了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為了提高國民素質,我們國家在很多年前就開始提倡實施素質教育了。可是,時至今天,仍有不少學校和老師與之背道而馳。
素質教育要求減輕學生的課余作業負擔,可是,現在的一些學校,學生的作業是越減越多了。不少老師讓學生訂了一本又一本的《試卷集》《同步訓練》等,對學生進行題海戰術的訓練。老師不厭其煩地逐一講評,把學生的活動課和課余時間都給占去了。他們認為學生練多了,成績自然就上去了。可是一堆堆的作業,一次次的考試,學生只學會了應對考試,哪里還有個性發展的機會?還有一種現象,學生懶得寫作業,老師就抓去罰寫三次五次,考試寫錯一道題,就罰寫十遍八遍。這種以罰代教的做法,不僅占用了學生的大量時間,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尊心,而且還禁錮了學生的思想,把素質教育引向了泥潭。
為什么我們整天嘴里高喊著素質教育,而到了我們的一些學校和老師那里,素質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話呢?追根究底,這要從中國的考試制度說起。中國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沿襲了幾千年,古代的學子讀書是為了仕途,他們的前途和命運都寄托在科舉考試上,諸如范進、孔乙己等讀書人便成了科舉考試制度的犧牲品。現在,時代雖然變了,科舉考試制度已不復存在,但是在選拔人才上還是離不開考試。一方面,盡管現在考試制度改革了,但最終還得看考試的結果。正是由于這樣,我們的一些學校和老師,就不得不用那種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做法來應付考試,來提高學生的成績。另一方面,我們的學校和老師本身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因為現在的學校和社會,評價老師的依據就是看教學質量,看考試的分數,看升學率。如果沒有好的分數和升學率,老師在評職稱時就要受很大的影響。一些家長評價老師的依據,除了看老師對他的孩子好不好,就是看學生的分數,看哪個班的分數高,認為哪個班的老師最有水平,就搶著要把孩子放去哪個班。為了分數,老師們不得不加大學生的作業量,占用學生的活動課時間幫他們講課,給學生布置大量的課余作業。
陶行知先生在20世紀初已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舊社會殺人的考試制度:“學生只是學會考,教員只是教人學會考。考的必須教,不考的不必教,學校成了考試的籌備處。”“教育等于讀書,讀書等于趕考,趕考又像趕路一樣,把兩邊美麗的風景趕跑了,什么也看不見了。”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一定要解放思想,改變過去舊的教學觀念,開放學校,用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和“六個解放”等教育教學思想來指導推進我們的素質教育。我們絕不能把學校辦成一個鳥籠子,將學生束縛住,使學生失去翱翔藍天的自由,使他們失去想象和創新的能力。我們更不能再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來應付考試,不能讓應試教育的惡果再在下一代人的身上發生。我們要把鳥籠打開,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到現實世界中去、發展他們的個性。我們要讓孩子的天性得到創造和開發。平時,老師布置作業要適量,因為學生的課業過重,整天泡在題海里面,會壓抑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利于他們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陶行知先生就很注重孩子創新能力的培養。他還說過,愛比責任心更重要。是的,對于經常完不成作業的學生,老師要用自己的愛,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喚醒孩子的上進心。陶行知先生很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我們的教學中,若能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對他們終生有益的事。孩子一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不會輕易不完成作業。因此,教育學生,要重在素質的培養,不要一味追求分數。如果培養出來的學生是高分低能的,將來就不能更好地建設祖國。相反,高素質的學生,因為各方面能力強,所以考試也不會很差。
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整個民族的國民素質,這是人民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在學校教育中,“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勞動、學會學習與思維、學會交際、學會發展創造等。簡而言之,就是讓學生學會一種生活與創造的能力。社會也是學校,生活也是課堂,讓學生走向生活,多與社會接觸,就能學到許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在此,我大聲呼吁:打開鳥籠,還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參考文獻:
[1]潤丁丁.教學實施素質教育探討[J].改革與開放,2010(4):139.
[2]蔡明生.我國中學素質教育探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