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明清時期廣東絲織制造業的發展

2017-08-08 01:52:01黃啟臣
嶺南文史 2017年2期

黃啟臣

歷史長河

明清時期廣東絲織制造業的發展

黃啟臣

明清時期,廣東的經濟已躋身于全國先進地區行列,無論是農業、手工制造業和商業(包括內地商業和對外貿易)都得到長足發展。本文主要論及廣東絲織制造業的發展。

一 廣東絲織制造業之概觀

明清時期,廣東商品經濟活力使更多的手工制造業脫離農業成為獨立的制造業,而且步向城鎮集中,使廣東手工制造業步入興旺時期。絲綢制造業更加發展繁榮。

1.明代廣東是中國三大絲織制造業中心之一。

據史料記載,明代的福建、三吳(今江蘇的蘇州、常州,浙江的吳興)和廣東是中國著名的絲織制造業三大中心。明初,不少商人把積累的商業資本投資絲織業生產。據正統七年(1442),南??h商人聶天根家譜記載:

四世祖天根……流賈于厓門水濱,……后以紡織為業,勤儉成家。[1]

至明嘉靖年間(1522—1566),廣東的絲織業已名列前茅,廣州絲織品的質量,已經達到或超過南京、蘇州和杭州的水平。史稱:

“粵緞之質密而勻,其色鮮華,光輝滑澤”,“金陵、蘇、杭皆不及”,“故廣紗甲天下。[2]

這就說明當時廣東的絲織品制造技術是首屈一指的。廣州的紡織工人還學習外國織造天鵝絨的技術,用順德的蠶絲和鵝毛絨混紡織成雨紗和云紗兩種絲布,達到雨淋不濕的水平,甚受國內外市場的歡迎而銷路極佳。廣州的絲織制造業除用珠江三角洲各縣如順德、南海等縣所出產的蠶絲為原料外,還到三吳地區收購當地的蠶絲作原料。

粵緞……必吳蠶之絲所織,若本土之絲則黯無光,色亦不顯?;浖啞嘤脜切Q絲,方得光華不退色、不沾塵,皺接易直。[3]

在廣州絲織制造業發展的帶動下,佛山周圍的絲織業也發展起來。明嘉靖、隆慶、萬歷年間(1522—1619),佛山絲織業已有若干行分工,生產出牛郎紗、官紗、花綾、金彩燈籠紗和扁金蟒袍等織品。順德縣的絲織更走在全省前面。據史籍記載:

順德所屬諸鄉皆豐阜,以龍山、龍江兩村為最,屋宇翠飛,煙火千家,入其中儼若會垣。……綠岸樹桑,春二三月,家家皆提籠出采,取歸飼蠶,婦女治絲枲,歲獲厚利,所織貢繭,軟絲可愛。[4]

粵東的潮州地區絲織業也明顯發展。明黃佐纂《廣東通志》記載:

同時,梅縣、陽江、新興、瓊州、云浮等地也出現抽絲業。阮元纂《廣東通志》對此記載:

繭布以羅浮大蝴蝶繭能織者為上,余野繭所織者不及。[6]

梅縣、興寧的蠶絲質量更佳,原因是用山蠶培育而成:

其蠶形如蝴蝶而大,兩翼之彩五色絢爛,或云即羅浮蝴蝶機綢者,在洲之河田鄉,與興寧交界,故多興寧人,其繭則各鄉村處處有之。[7]

明代廣東的絲織業,除廣州、佛山有較大的作坊外,其他各縣的絲織業多是屬于家庭小手工業,且所生產的絲織品除上供“賦稅”外,主要是為了廣東海上絲綢之路提供外貿出口商品。據《明會典》、《殊域周咨錄》、《瀛涯勝覽》、《星槎勝覽》、《明史》等史籍記載,當時提供出口的廣東絲織品種相當多,如色絹、色緞、五色布絹、

絹、綾絹、絨錦、織金、文綺、錦緞、紗羅、絲布、白絲、緞絹、緞匹、錦綺、紜緞彩帛等近20種,深受東南亞各國人民選購。正如明末屈大均在《廣東新語》所記述:

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

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8]

2.清代廣東絲織制造業向機械化發展

至清代,廣東的絲織制造業發展鼎盛,并逐步向機械化的新階段發展。表現在其生產規模和生產技術比明代更為擴大和大為提高,整個生產已經從明代個體、家庭副業手工業向作坊和機房發展了。清康熙年間(1662—1722),順德縣商人梁俊偉到佛山創立機房,從事絲織生產而發家。

至雍正年間(1723—1735)以后,佛山的絲織業已發展到十八行,即八絲緞行、什色緞行、元青緞行、花面緞行、纻緞行、蟒服行、牛郎紗行、綢綾行、帽綾行、花綾行、金彩行、扁金行、功邊行、檢桿行、機紗行、斗紗行、洋綾綢行、通紗行等。[9]廣州的絲織業則有朝蟒行、十八行、十一行、金彩行、通紗行,其中以生產五六絲、洋貨絲巾的十一行人數最多。而且集中于上下九西關一帶,分為東家行(老板)、西家行(織工)組織。全盛時期,西家行的絲織工人有三四萬人之多。至清后期,佛山絲織業的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史稱:

光緒季年,佛山大機房二十余家,小者六七十家,工人二千余,多織絲織品,絲由順德各鄉購回,出品頗多,售于本地者十之二三,外埠四鄉量亦相等,運赴外洋則十之三四。[10]

佛山的絲織業老板為了賺錢,普遍雇請未成年的童工進行生產。據史料記載:

佛山在廣州以西,相距幾英里,這里雇傭的工人和完成的作業數量是很可觀的,每年有一萬七千名男女童工從事于絲綢工作。他們的織機很簡單,但出品一般都很精致。[11]

廣州生產的絲綢,如牛郎綢、金絲銀緞、五絲、八絲等都是質量上乘的優良產品。

清末,佛山、南海的絲織品質量大大提高。其中以莨紗綢最有名。其時,南??h民樂三鄉(林村、藻美、云澹和華夏)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在盛行手工織造平紋織品和曬薯莨的基礎上,林村程家改進織機,首創帶通花圖案的織品香云紗,很快成為飲譽中外的新織物。香云紗的特點是透花小孔組成,質地精細,結構堅韌而軟滑,穿在身上有聲作響,故名響云紗,后取其諧音定名為香云紗。莨紗綢是以平紋織成的白胚紗經曬薯莨而成的絲織品,故又名薯莨綢或黑膠綢,是甚受東南亞熱帶國家居民歡迎的絲織品。

清末南??h各鄉鎮的絲織業更各具特色。如民樂程家以織紗著稱;潘家則善于織羅;藻美以織綾出名;云澹以織綢為上;華夏以織“安南綢”聞名邇遐;塱心以織綢、古贊以織孟買綢名揚海外??傊?,南??h的絲織業可謂是綾、羅、綢、緞、縐、紗,樣樣齊全。

至清同治年間(1862—1874),廣東的絲織制造業更上層樓,從作坊織造向近代機器織造發展。這就是同治十三年(1874)南海縣陳啟沅、陳啟樞兄弟創辦的廣東第一間機器繅絲廠繼昌隆為標志。

陳啟沅(1834—1903),原名如郎,字芷馨,號啟沅,南??h簡村堡簡村鄉人。啟沅原有兄弟七人,但四個兄弟早夭,僅有三人長成,老二啟樞、老三啟標,最少者老七啟沅,家景貧困。約咸豐元年(1851),啟樞得其岳父麥憲培資助,到越南謀生,先在麥氏的安南商店做工,旋后自立商店經營,三年間略有積蓄,于咸豐四年(1854),回鄉帶啟沅同往越南料理生意。兩兄弟合力經營,先是開辦怡昌蔭號商店,經銷絲綢雜貨商品,后又承辦堤岸怡豐餉當(即當鋪),約10多年,兄弟倆已成為當地巨商。在此期間,啟沅為拓展商務,“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汽機之學”。他發現南洋市場的外國絲綢質量比家鄉的絲綢好的原因是用機器繅絲,便產生了“特仿西人之法,變通制造繅絲之器”的想法,并決心回家鄉興辦機器繅絲廠,以振興家鄉的繅絲生產。他的想法得到其兄啟樞的贊賞和支持。同治十一年(1872),啟沅先期離開越南回到南海,在西樵簡村堡百豫坊創設機器繅絲廠,名曰繼昌隆。

同治十二年(1873)春,繼昌隆繅絲廠籌建啟動。動用資金白銀7000多兩,用于流動開支如收繭、工資、雜支等約3000兩,建廠設備等4000多兩。全由陳啟樞由安南先后匯返。繼昌隆的股金,悉為他兄弟二人投資,從未有招收外股。

繼昌隆繅絲廠址,就在陳啟沅祖屋旁邊的空地,面積約40多井(畝)。所用設備中有煮沸水的大爐鍋一座,高約一丈五尺,闊約七、八尺,另蒸汽爐一座,高約一丈二尺,闊六尺,配有煙囪,高達三丈六尺。該廠所用的繅絲機器,除從越南買回一部分外國舊輪船的發動機改裝成繅絲蒸汽機外,其他各種機器是由陳啟沅自己設計,在廣州十八甫陳聯泰機器店定制和購買現成的鐵具回廠裝置,并在廠內設有鐵工熔鑄及做木工場等,依照陳啟沅設計畫的圖樣,監工制造,為繼昌隆繅絲廠負責大修小改的安裝工程,繼昌隆也派出學徒跟隨學習。經過一年工夫,繼昌隆于同治十三年(1874)冬天正式投產。

繼昌隆繅絲廠全廠初招職工300多人,后最多時發展至六七百人。工人實行計件工資制。

該廠的主要原料蠶繭,以南??h西樵一帶為多,另外派人到東莞、順德、香山(今中山、珠海市)等縣收購一部分。繼昌隆生產的生絲精美,全部都是出口,銷于英法美等各國,尤以美國為多。為搞活生絲出口,陳啟沅乃斥資自設一昌棧絲莊于廣州揚仁南街。由第二子蒲軒主持,專營繼昌隆的生絲外銷,獲利頗厚。

正當繼昌隆繅絲廠生產蒸蒸日上的時候,地方封建守舊勢力“聯群挾制,鼓動風潮,謂此風一開,則工人失業,生計立窮”。光緒七年(1881),一些“無知之民相附和,幾欲將絲廠毀拆。經當道勸諭,其事乃寢”。

但是,南??h知事徐賡陛卻頒布《禁止絲偈曉諭機示》,指出:

一工之作,可抵十工之用,統計江浦一帶,共有機器十一座,應用四千四百余工,以一敵十較之,實奪四萬四千余人之生業,夫以十一家殷商之攘利,而失數萬家貧戶之資生。我國家民為邦本,非同國外裔上下征利之邦,自應永遠勒停,以安民業。[12]

于是徐賡陛派兵查封了繼昌隆繅絲廠。陳啟沅于當年十月與澳門豪商盧九(原名盧華紹,字焯之,1837—1906)商定合作辦法后,即將繼昌隆繅絲廠遷至澳門,改為“和昌”繅絲廠,后又改名為“復和隆”繅絲廠,繼續生產。光緒九年(1883),風潮漸過,清政府亦放寬了政策。陳啟沅即派其侄錦笏先期回鄉修整原有廠房設備,復辦規模較小的利厚生繅絲廠;又與其子蒲軒研制一種腳踏車為動力的繅絲機,增辦利貞繅絲廠。至光緒十一年,陳啟沅決定將遷至澳門的“復和隆”繅絲廠遷回簡村,在村邊購地重建廠房,并將其侄、其子的利厚生、貞利兩廠并為一大廠,改名為“世昌綸”繅絲廠。同時,仍在廣州楊仁南街開辦一昌棧絲莊,直接經營絲綢出口貿易,開創了工、貿一體化經營的先河。該廠一直辦至1928年。這是廣東華僑商人投資興辦擴建起來的廣東第一家(也是中國第一家)近代機器繅絲工廠。陳啟沅還撰寫專著《蠶桑譜》,系統介紹種桑養蠶和繅絲的經驗;《陳啟沅算學》13卷,介紹蒸汽鍋爐、蒸汽力量及其用法;《周易理數會通》8卷,專介紹蒸汽機器繅絲的技術,大大促進繅絲生產的發展。

差不多同時,順德縣龍江鎮的溫子紹,也在龍江鎮龍山創辦“利源興機器繅絲廠”。賺利之后,還拿出3.3萬兩銀子捐造中國第一艘國產淺水艇(蚊子船)。

此后,廣東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各縣均紛紛辦起新式繅絲廠,“以順德為多,南海次之,新會亦有,約近百家。近數年日更多設大廠,有用至八、九百工人者,大率以四、五百居多。”[13]

陳啟源像及著作《蠶桑譜》(選自《荔灣明珠》)

至光緒年間(1875—1908),廣東絲織制造業有更進一步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光緒十三年(1887),順德有機器繅絲廠42家,宣統三年(1911)發展到142家,其中有22家雇用工人超500人;在142家織廠中有86家是機器繅絲,投資成本平均為2.6萬元,年產值平均為36.4萬元。當年全順德絲織制造業總產值達到3900萬元。光緒三十年(1904)新會有機器繅絲廠2家,雇工300多人,南??壗z廠35家。廣州郊區有繅絲廠180家,每家雇工達到500人,[14]1912年后不久,增至300多家,絲車女工達15萬人之多。[15]

由于絲織制造業的工人日益增多,所以在廣州西關就建立絲織行業的會館——錦綸會館,并建立工人自己的組織——叢信館。

錦繪會館(選自《中國·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遺址》)

二 絲織制造業繁榮之緣由

明清時期,廣東絲織制造業發展的緣由主要有三:一是種桑養蠶的“桑基魚塘”商品性農產品的興起為絲織業提供充足的原料;二是以廣州為出口港、澳門為中轉港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生絲和絲織品出口國際貿易的拉動;三是蒸汽機引進使之產業升級轉型。

1.種桑養蠶的商品性農業是絲織業發展的基礎

廣東的農業生產至明清時期是商品性異軍突起。廣東的土壤和氣候適宜于亞熱帶作物生長,且自宋元以后已積累“桑基魚塘”的經驗。明初,朱元璋又一再以法令形式要全國各地大量種植桑、麻、棉、棗等經濟作物。廣東的農業則由“果基魚塘”生產轉化為“桑基魚塘”。各府、州、縣普遍形成種桑養蠶、養魚的熱潮。種桑養蠶,一地數用,成為一種立體經營模式。明初,蠶絲首次在市場買賣。這標志著養蠶正式成為商品生產。至明嘉靖、隆慶、萬歷年間(1522—1619),珠江三角洲的南海、番禺、順德等縣“桑基魚塘”生產方式已居于當地農業首位。萬歷九年(1581),珠江三角洲各縣的桑田面積68497畝,占農田總面積的30%。在南海縣周圍100多里地方,有農民10萬人,田地1000多畝,全部種桑養蠶。特別是九江鄉,已經出現門前屋后、院墻內外處處種桑養蠶的景象。而家庭婦女則以養蠶摘繭紡、織為主要生產活動。

清代,廣東已發展成為全國僅次于長江三角洲地域的蠶絲生產基地之一。南海、順德、番禺、新會和鶴山等縣已形成 “?;~塘”循環生態專業生產區。所謂“?;~塘”,就是:

將洼地挖深,泥復四周為基,中凹下為塘,基六塘四,基種桑,桑葉養蠶,蠶矢(屎)飼魚,兩利俱全,十倍于稼(稻)[16]

這就是基堤種桑,桑葉喂蠶,蠶沙(糞)、桑葉梗喂魚,魚屎和塘泥肥桑的循環生物鏈經營,使自然資源生長不息,周而復此,不斷循環,形成自足的循環生物鏈生產程式(如下圖所示)。

這也正如陳啟沅在《桑蠶譜》所說:“蠶桑之物,略無棄材,蠶食剩之桑可以養魚;蠶之屎可作糞土,圍可以培桑,并可以培木,蔬菜雜根無不適用?!壗z之水均可作糞土以耕織?!彼裕恋拦饽觊g(1821—1850),不少地方已經是以種桑養蠶為主,種稻為次的生產程式。如南海九江鄉就是“境內無稻田、仰糴于外”的種桑養蠶基地。龍江鄉“舊有稻田今皆變為基塘,民務農桑,養蠶為業”。[17]順德縣的龍山鄉居民是“農桑養蠶為業”,每年蠶產八造,所繅之絲售于圩市。每當圩期,“絲家輒以萬計,故土絲之利更為倍云”。以九江、龍江和龍山為中心,出現了“棄田筑垢,廢田樹桑”的熱潮,時人張鑒曾記述這種情形,云:

粵東南??h屬,……周圍百余里,居民數十萬,田地一千數百余頃,種植桑樹,以飼春蠶。[18]

地處粵東北的嘉應州也因地制宜,以養山蠶抽絲,“繭綢非家蠶,乃山繭絲也?!盵19]

至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順德、南海等縣許多鄉村農戶紛紛以種桑養蠶抽絲為生。所謂“歲出蠶絲,男女皆自食其力”;“計一畝之地,月可得葉五市斤,蠶食之得絲四斤,家有十畝之地,以桑養蠶,亦可充八口之食矣”。[20]所以整個珠江三角洲各縣出現一派種桑養蠶的的繁忙景象。張琳的《龍江竹枝詞》云:

剝繭茅寮傍水邊,柔桑墻外綠含煙。

魚蠶畢竟收成好,十畝基塘勝種田。

在農村基層的圩市中,也出現了定期的貿易蠶絲的絲圩,史稱:

江村所屬有十四圩,隸水藤堡有絲圩;隸逢簡堡者有二:曰雜貨,二、五、八日;曰蠶絲,三、六、九日。[21]

正是因為廣東各地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各縣鄉農村普遍種桑養蠶、抽絲出售,給明清廣東絲織制造業提供充足的蠶絲,從而促進全省絲織制造業的空前發展和繁榮。

2.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全球化對廣東絲織制造業的拉動

世界經濟發展史有力證明,商業的擴張往往是先于并拉動工業制造業發展的機制。正如馬克思所說:

商業,是資本所由發生的歷史前提。世界商業和世界市場是在十六世紀開始資本的近代生活史的。[22]

歷史事實證明,明清時期廣東海上絲綢之路拉動了廣東絲織制造業的發展。

明清兩代都在不同時期實行過海禁政策,但對廣東則實行允準開放對外貿易的政策。這樣一來,自1522—1840年的381年,廣東(廣州)就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惟一合法對外貿易的第一大港,外國商船來中國 “俱在廣州設市舶司領之”[23]貿易,而中國“廣州船舶往諸番,出虎頭門,始入大洋”[24]貿易。于是中國就以廣州為唯一出口港,開辟了廣州——澳門——果阿——里斯本;廣州——澳門長崎;廣州——澳門——馬尼拉——墨西哥、巴西;廣州——澳門——望加錫——帝汶;廣州——澳門——北美洲;廣州——澳門——澳大利亞;廣州——澳門——俄羅斯等七條航線,形成以廣州為始發港和以澳門為中轉港到五大洲各個國家和地區環球貿易網絡。廣州和中國各地的大量生絲和絲織品通過廣州出口運往世界各國和地區出售貿易,甚受歡迎和贊揚。據中外史料記載,1515年(正德十年):

中國商人也越過大海灣行至馬六甲,以獲取香料。他們從自己的國內帶來了麝香、大黃、珠珠、钖、瓷器、生絲,以及各種紡織品。[25]

葡人在澳門、廣州之貿易輸出品以絹為大宗,每年由葡人輸出之絹計五千三百箱。每箱裝緞百卷,薄織物一百五十卷。[26]

《葡屬亞洲》一書斷言,他們每年的出口達5300箱。精制絲綢,每箱包括100匹絲綢、錦緞,和150匹較輕的織物(衛國在他的《中國新地圖集》中說有1300箱。[27]

嘉靖二十年(1541),在廣東亦有商船將綢緞運到東南亞、葡萄牙、滿刺加等地貿易。

萬歷八年至十八年(1580—1590),每年廣州經澳門運往印度果阿的絲貨有3000擔;二十八年(1600),廣州經澳門中轉運往歐洲的白絲1000擔、各種綢緞1萬—2萬匹;崇禎九年(1636),運往果阿的絲貨6000擔。運往日本長崎的生絲2460擔。[28]萬歷二十一年(1593)后,從廣州經澳門、馬尼拉運往墨西哥的絲織品也不少,并受當地民眾的購買和稱贊:

珠江三角洲“桑基魚塘”圖(采自勞祖怡:《桑基魚塘遠去,夢想仍在》)

每年有一個接船帶著幾個小船,滿載著銀子和傳教士,從阿卡普爾科起航;跨越太平洋至馬尼拉;返航時則滿載中國的絲綢和棉紗,這是美洲人士最熱望購買的。[29]

墨西哥和拉丁美洲上層人士生活奢侈,擁有大量銀元,他們特別醉心于中國的絲綢。中國絲綢質地優良、價格優廉、式樣新穎、工藝精美,在拉丁美洲極為暢銷?!瓘鸟R尼拉販運中國貨,成了西屬美洲商人的主要謀生之道。以致墨西哥除了銷售中國絲織品,不復銷售其他國家的紡織品。[30]

因此,墨西哥用來購買中國絲綢的白銀即經馬尼拉流入廣州,史稱:

在1565—1820年,墨西哥向馬尼拉輸送了銀4億比索(墨銀元),絕大部流入中國。[31]

至清代,雖然在廣州出口的商品結構發生了變化,絲綢輸出退居第二位(茶葉居首位),但外國商人從廣州采購的生絲和絲綢仍然相當大量。乾隆二十四年(1759),兩廣總督李侍堯在《奏請將本年洋商已買絲貨準其出口折》云:

惟外洋各國夷船到粵,販運出口貨,均以絲貨為重。每年購買湖絲并綢緞等貨,自二十萬余斤至三十二三萬斤不等。統計所買絲貨,一歲之中,價值七八十萬兩,或百余萬兩;至少之年,亦買價至三十余萬兩之多。其貨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販運來粵,賣與各行商,轉售外夷,載運回國。[37]

道光十四年(1834),英國撤銷了東印度公司的對華專利權后,絲貨出口到英國激增,1833—1837年,每年達1萬擔。同時,在19世紀初中期,美國來華貿易,在廣州購買絲貨亦占總商品量的33%左右。乾隆年間(1736—1795),從廣州運往美國的生絲和絲綢達到20—30萬斤。僅乾隆四十九年(1784),美國的“中國皇后號”(The Empress of China)首航廣州,除了購買茶葉之外,也購買大批絲綢。道光十年(1830),美國從廣州運回生絲達到70.53萬斤,其中廣東絲36.8萬斤,南京絲33.73萬斤。[38]

如上述,明清頂峰發展的海上絲綢之路,必然拉動廣東以至全國絲織制造業的不斷發展和繁榮。這是經濟發展自身的必然規律。

3.產業革命蒸汽機的引進加速廣東絲織制造業升級

18世紀60年代(清乾隆二十五年以降)開始的英國產業革命,首先是以蒸汽機開始在紡織業使用,使原來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過渡到以機器生產技術新階段,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同治十三年(1874)南海縣簡村陳啟沅創辦的“繼昌隆機器繅絲廠”,就是他從越南購買引進一部外國舊輪船的蒸器發動機,然后加上自己設計的相關機械組合繅絲機進行繅絲生產的。但他還不懂得如何把蒸器機和各種機械聯接安裝成為一臺自動的繅絲機。因此他去廣州十八甫桂塘新街找到“陳聯泰機器廠”的老板陳澹浦(1817—1876)。陳澹浦是南海縣丹灶鎮良登村村尾坊人,見是南海同鄉,令其第二子陳濂川、第六子陳桃川等三人一起對陳啟沅的設計圖紙進行改造,決定幫他聯接和安裝成中國第一臺機器繅絲機,并于1874年繼昌隆機器繅絲廠投入生產。

此后,陳澹浦在其機器廠制造繅絲機供應珠江三角洲各地的手工繅絲作坊改造為機器繅絲廠進行繅絲生產,使珠江三角洲各地的機器繅絲廠普遍發展起,從而促進廣東絲織制造業向近代化發展,生產更多的生絲和絲織品提供對外貿易出口需要。

陳澹浦第六子陳桃川則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自己在十三行晉源街創辦均和安機器廠,專門為繅絲廠修理蒸汽機,為晚清廣東機器繅絲制造業發展作出了貢獻。民國初年,均和安機器廠遷址到廣州河南大基頭,至1937年招收和培出技術工人3000多人。人們稱陳桃川為“機器老人”。

陳桃川象(1854—1945)(采自《羊城古今》)

三 絲織制造業發展折射婦女個性解放

明清時期廣東出現種桑養蠶、以蠶繅絲、以絲織布的商品性農和絲織制造業繁榮景象,需要大量女絲工、女織工。這樣無數青年女子得以自食其力,經濟自給獨立。不少女子為了自由獨立謀生,或擺脫封建婚姻的羈絆而宣告自梳毛髻,終身不嫁;有些女子被家長迫著下嫁,也堅決不落夫家,保持一種有名無實的婚姻關系。這兩種女子把頭發梳成高大的發髻于后頭,夏天穿黑膠綢衫,集中住在不讓男人進入的屋室,后人稱為“姑婆屋”。這種“自梳女”情況,據近人鄔慶時于1903年調查的資料,番禺南村數千名女子,出嫁者僅數人而已,至1909年全部“自梳”,無一人出嫁。順德容奇繅絲廠有1000名女絲工,就有800人自梳。[39]這些自梳女沒有家庭的溫暖,同居一屋檐下,朝夕相處,大家互相關照,嚴格執行不嫁夫君誓言。如果有那一個叛逆出嫁,就會受到眾姐妹的蔑視、奚落甚至懲罰。他們自己自愿成立一個不是很嚴格的組織,用以維系互相關系,稱為“金蘭契”或“十姐妹”。時人對此有所記述:

廣州女子多以拜盟結姐妹,名‘金蘭契’,女子出嫁后歸寧恒不返夫家。若促之過甚,則眾姐妹相約而自禁?!孙L起于順德村落,后傳染至番禺、沙茭一帶,效之更甚,即省會中亦不免。[40]

這種婚俗實質是原始社會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的遺俗,本來是還遺留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但在經濟相當發展的明清珠江三角洲的順德、番禺、南海、臺山、新會、鶴山等地,卻因為絲織制造業發達而獲得經濟獨立的女子中重新復古出現。不僅草根平民百姓有此情況,連一些士人(知識分子)也有此種情形。明末清初廣東著名文士屈大均也曾遭此境遇。史稱:

翁山(屈大均字)因前妻仙嶺鄉劉氏不落家,而以王華姜為繼室。[41]

因為“自梳女”、“金蘭契”的女子同居一室,而且屬青春時期,因而還出現過如今天所說的“同性戀”的情況。史料記載:

“情同伉儷……一女同居,雖不具男女之形式,實具有男女之樂趣。”[42]

清人曾蘇紹在《順德竹枝詞》也賦詩描寫“同性戀”的情況。云:

綺羅叢里契相如,姤后居然伉儷隨。

筮得坤爻空血戰,無陽畢竟使陰疑。

“自梳女” “不落夫家”的現象,其根源在于經濟發展后女子有了經濟獨立的自立能力。

注釋:

[1]見《聶氏家譜》。

[2]黃佐:明嘉靖《廣州府志·物產》。

[3]張嗣衍、沈廷芳:清乾隆《新修廣州府志·物產》。

[4]郭汝成修:咸豐《順德縣志》卷2。

[5][6]清阮元:《廣東通志·輿地》。

[7]清溫仲和纂:光緒《嘉應州志》卷6。

[8]屈大均:《廣東新語·貨語》。

[9]《佛山史料匯編》(二),第234頁。

[10]《民國佛山忠義鄉志·實業》。

[11]Pescription of the City of canton,The Chinese Repository,VoLII,NO7,Nov.1833.第305-306頁。

[12]徐賡陛:《不自謙齋漫存》卷6,第25頁,清光緒八年(1882)版。

[13]清桂坫、何炳坤纂:宣統《南??h志·物產》。

[14]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第2卷第365頁,中華書局1962年版;陳啟沅《蠶桑譜》第1-2頁,《順商傳奇》第14頁,廣東旅游出版社2015年版。

[15]呂學海:《順德絲業調查報告》(原稿)。

[16]C·W·Howard,A survery of the silk industry of South China(考活:《南中國絲業調查報告》第828頁,1925年)。

[17]清道光《龍江鄉志》卷4。

[18]張鑒:《雷塘庵主弟子記》卷5。

[19]清光緒《嘉應州志·物產》。

[20]清咸豐《順德縣志·風俗志》;清道光《龍江鄉志》。

[21]轉引黃啟臣主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修訂本)第476頁,廣東經濟出版社,2014。

[22]《資本論》第1卷第133頁,人民出版社,1963。

[23]《明史》卷325,《外國六》。

[24]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卷120,《海外諸番·入貢互市》。

[25]張天澤著,姚南、錢江譯:《中葡早期通商史》第38—39頁,中華書局,1988。

[26]Anders Ljungstedt,A Historicol Sketch of the Portuguese Settlements in China and of the Roman Catholie Chuneh and Mission in China,Boston 1836,Hong Kong 1992.

[27]龍思泰著,吳義雄等譯:《早期澳門史》第100頁,東方出版社1992年版。

[28]C.R.Boxer,The Great Ship fron Amaeon:Annals of Macao and the Old Japan Trade,1555-1640,P144,Lisbon,1963。

[29]冠帕屈克:《拉丁美洲簡明史》第28頁,劍橋大學出版社1938年版。

[30][31]轉引李春輝:《拉丁美洲史稿》上冊第326、329頁。

[32]《史料旬刊》第5期,京華印書局,1930。

[38]H·B·Morse,The Chronieles of the Eant India Company to China,1636—1834,VOl 3,第247頁。

[39]葉春生:《嶺南民間文化》,第三章第七節,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0]張心泰:《粵游小記》。

[41]《屈翁山年譜》。

[42]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七《廣東》,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福利视频网站| 亚洲综合在线网| 亚洲人网站|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九色最新网址|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91色国产在线| 免费无码网站|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国产精品55夜色66夜色|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h网站在线播放|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999精品在线视频|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亚洲人妖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色综合|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免费毛片视频| www亚洲精品| 国内毛片视频| 国产色伊人| 在线看AV天堂| 97av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色视频网站|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视频|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乱伦视频|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直播|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婷婷午夜天| 欧美久久网|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欧美第九页| 女人天堂av免费|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99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午夜国产理论| aaa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欧美亚洲香蕉| 免费aa毛片| 91青青视频|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91网址在线播放|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亚洲无码91视频|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成人中文在线| 日本久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