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友生
【摘 要】雖然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受眾提供了自由言說的話語平臺,使話語權重新回到了受眾的手中,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媒介環境的變化,受眾在行使網絡話語權上卻陷入了“沉默”。本文主要以微博時代的“圍觀中國”和2016年的“吃瓜群眾”為研究對象,分析受眾逐漸陷入“沉默”的原因及受眾心態的變化,并提出了相關的對策。
【關鍵詞】圍觀中國;吃瓜群眾;受眾話語權;反思
一、話語的“沉默”:從“圍觀中國”到“吃瓜群眾”
(一)“圍觀中國”:受眾行使網絡話語權的“盛行”
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賦予了受眾更多說話的權利。2010年,一個全民微博時代正在開啟。微博讓名人與草根直接對話,讓網民從看客變成說客。微博話語權不但使網絡話語權的傳播范圍極大擴展,還深化了話語權的深度,彰顯出個體力量。[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微博這一傳播形式為我們帶來了一個“人人都可以發聲,人人都有機會被關注”的時代,它拉近了信息傳播與普通受眾的距離,將受眾的網絡話語權延伸到一個新的平臺,受眾的網絡話語權從博客時代的精英層次向平民百姓轉移。如“郭美美事件”中,微博用戶積極探討事件起因,熱心關注事件發展,從而促使事件得以調查清楚和解決。受眾在微博上積極參與對網絡熱點的討論,愿意發表評論和觀點,受眾的話語權得到充分的表達,微博已成為受眾實現網絡話語權的重要工具。
(二)“吃瓜群眾”:受眾行使網絡話語權上的“沉默”
“吃瓜群眾”是2016年出現的新詞。“吃瓜群眾”最早源于一個公路新聞,后來記者去采訪一個老伯,老伯說我什么也不知道,我當時在吃西瓜。于是把“不發言只圍觀”的普通網民稱為“吃瓜群眾”,是指對各種討論、發言、質疑持“圍觀”態度的人們。在工作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受眾偶爾關注一下網絡熱點,是一種放松和調劑,覺得沒有必要跟別人爭個面紅耳赤,所以愿意當個“吃瓜群眾”,這是目前大多數網民的心態。后來受眾頻頻用“吃瓜群眾”來自嘲,用來表示一種事不關己,不發表意見僅圍觀的狀態。這種心態使網民從說客又變成看客,習慣圍觀,不樂于表達。
二、受眾話語權變化的原因
(一)受眾受教育的程度影響受眾話語表達
當一個網絡熱點出現時,受眾不再像以前那樣輕易地對它發表言論和觀點,受眾會去判斷這件事值不值得去說話,是不是可以去說話,不會再隨意地想到什么就說什么。但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也會影響受眾話語權的表達,受教育程度高者,會用理性的思維去看待它,用專業的角度去分析它,然后對其發表意見和評論;而受教育程度低者會覺得自己的文化和知識水平比較低,對其不知道說些什么,覺得就算說了話也不會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和關注,逐漸的他們對事不關己的或不感興趣的事不說話,保持沉默,安安靜靜的做一個“吃瓜群眾”。
(二)受眾的話語在網絡上難起波瀾
1、普通受眾的話語難以引起關注
普通受眾利用網絡發布信息后,是否能引起他人的關注,是受眾話語權能否產生效用的關鍵。
根據2016年《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網民數量如此龐大,可想而知當一個網絡熱點發生時,會有多少人去關注它。就受眾個人而言,其發表評論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引起關注,尤其是關系到自身利益或感興趣的事。但這些評論和觀點就像小石頭沉進大海一樣難起波瀾,所以普通受眾一般不會在網上發表意見或評論。
2、受眾話語被關注的時間短
網絡平臺信息發布的自由弱化了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信息更替快讓更多的信息有機會被關注。但是,在信息爆炸的環境下,信息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當一條新聞出現后,火速被炒成熱點,受眾對此熱點發表評論,受眾的評論還沒有形成公眾合意時,很快隨著其他更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出現,受眾的目光就會被轉移,關注時間被縮短。受眾說的話就像石沉大海,甚至根本起不到作用,消磨了受眾評論網絡熱點的欲望。
3、受眾話語表達對問題的解決和希望達到的社會效果難以實現
受眾對某一問題行使自己的話語權是希望問題能夠解決或達到預期的社會效果。網絡話語權主要是通過社會輿論來實現,但在信息爆炸的網絡環境下,一個事件的發生很難持續較長時間,就算被關注,但網絡上信息的快速更替使網絡事件被關注的時間縮短,注意力被轉移,不利于進一步的傳播和公眾合意的形成,使很多問題得不到解決,最后就不了了之。就算形成了社會輿論,但輿論的持續性會受到影響,受眾希望得到解決和達到預期的社會效果就難以實現。漸漸地受眾在網上就不說話,趨向于關注和圍觀。
(三)受眾的心態發生變化
1、積極參與到不參與
波斯曼在《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一書中說到,“進入技術壟斷文化階段,技術的突飛猛進,一日千里,使信息的暴漲失去控制,泛濫成災,產生大量的信息垃圾,使人難以辨別孰優孰劣、孰好孰壞,甚至使人無所適從?!盵2]2010年,“圍觀改變中國”說明了受眾對網絡熱點進行“圍觀”就會引起社會輿論,所以受眾樂于在網絡上說話。隨著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大量的垃圾信息使受眾對信息真假難辨,受眾不知道該相信誰,不知道哪條信息或評論是真的?!俺怨先罕姟敝栽诰W上走紅,是因為它代表一種事不關己,不發表意見僅圍觀的態度。一個新聞事件的發生,會引起許多人的評論和圍觀,而發表評論能夠引起注意、有影響力的是加V的微博博主。而普通受眾對事件的評論很難引起注意。讓受眾覺得既然說話不起作用,那就默默地圍觀看著事件的發展。
2、無憂到憂慮
梅羅維茨在他提出的媒介情境論中認為:“媒介的變化必然導致社會環境的變化,而社會環境的變化必然導致人類行為的變化。”[3]微博時代的到來,使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影響了人們的行為。受眾熱衷于微博,都樂于對網絡熱點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評論。隨著網絡技術發展,受眾發現話語權的表達也需承擔一定的風險。不單單是普通的網民就是一些精英分子也在網絡上漸漸地不說話了,因為有些網絡熱點發生,精英分子從專業的角度去分析它,就算說得有道理但是觀點若與大眾的觀點背離,也有可能會受到攻擊和謾罵。為了避免承擔不必要的風險,他們情愿不說話但也不隨波逐流。
(四)受眾網絡話語權濫用現象嚴重
網絡話語權形成于網絡空間眾多話語主體的共同意志,是現實社會生活中很多人在網絡空間中的意見反映。然而,在技術賦權的今天,個人話語權的濫用使網絡不再是一個傳播信息、發表觀點、交流思想的平臺,而是一個宣泄情緒的場所,虛假的、極端消極情緒、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信息和言論在網絡上肆意傳播。[4]一些受眾不再是有理性的對網絡熱點發表評論和觀點,而是情緒性的發泄。
三、受眾話語權表達的重構
(一)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
受眾話語權要起到作用,需要有能夠代表受眾話語權的“意見領袖”。在網絡熱點出現時,他們愿意花時間去關注受眾對網絡熱點說的話、發表的評論和觀點,最后他們把受眾的評論整理總結后再表達出來,這樣讓受眾覺得他們對網絡熱點的評論還能夠起點作用,引起了“意見領袖”們的關注,甚至會引導社會輿論促使問題的解決。因此,在受眾行使網絡話語權時,需要更具有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意見領袖”來形成主流話語,讓受眾就會樂于對網絡熱點發表評論,行使自己的話語權。
(二)提高受眾媒介素養,增強受眾網絡話語權意識
網絡因其開放性,讓眾多網民可以在網絡上盡情地發表言論,給予了受眾較大的話語空間。但在如今復雜的網絡環境下,話語空間已經成為了一些人的宣泄場所,對網絡熱點的評論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偏激和非理性,當網絡輿論與社會事實偏向嚴重時,就會出現“網絡暴民”。[5]因此,受眾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學會理性地辨別信息的真偽,不盲目相信網絡中的信息和評論,運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對各類信息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批評性意見。其次,鼓勵受眾運用話語權對網絡熱點發表言論,讓其明白網絡話語權的重要性,從而增強受眾網絡話語權意識。
(三)提供更為方便的受眾話語表達空間
網絡空間給受眾話語權提供了便捷的表達渠道。要提高受眾對網絡話語權的行使,需要立足網絡話語權的發展現實,在充分尊重受眾網絡話語權的基礎上,通過加強對網絡話語權表達空間的監管和規制,給受眾提供暢通的言論表達渠道,引導受眾積極的參與網絡熱點的討論。
結語
在媒介環境復雜的今天,維護自身表達權利的訴求與現實中表達困境之間的博弈使受眾話語權陷入兩難。不可否認,受眾網絡話語權的表達方式出現變化的“倒退”除了上述幾點原因外,還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因此,如何正確的行使網絡話語權,使其真正發揮作用,值得我們深思和研究。
注釋:
[1]王昊睿.微博話語權及其影響分析[J].新聞戰線,2015(12).
[2]尼爾·波斯曼.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梅羅維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4]彭蘭.網絡話語:權利與權力之間[J].網絡傳播,2006(04).
[5]黃寶玲.權利與權力視域中的網絡話語權[J].行政論壇,2015(06).
(作者: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