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興維
【摘 要】互聯網迅速發展,打破了傳統媒體的生態格局。新的媒介格局,也對相關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學,要適應新媒介格局下的市場需求,不僅側重某一學科領域的知識學習,而且要加強高校的實踐教學。將高校媒體矩陣作為學生的實踐平臺,促進原有校園媒體平臺融合,實現信息共享與增值,建立校園媒體“中央廚房”,通過校內實踐訓練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相關知識的整合能力。
【關鍵詞】高校媒體矩陣;實踐教學;媒體“中央廚房”;新媒介格局
一、媒體格局重構:復合型人才培養需求
(一)新舊媒體互動共融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占比達95.1%,增長率連續3年超過10%。[1]網民數量的壯大,使網絡空間對現實生活的影響愈加深遠。網絡與新媒體的發展,打破了原有的媒介市場格局。
在傳統的媒體運營中,各媒體間是相互獨立和分離的。而全媒體格局下,所有的媒介、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2]的新型媒體。新媒介格局,是網絡與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共同存在。新的媒介生態下,新舊媒體共同參與信息市場的布局,兩者不僅是競爭關系,更是合作共生的媒介形態。[3]新媒介格局的形成,對媒體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介格局是開放的媒體結構,人才培養也需要有開放性思維。
(二)構建性思維人才急需培養
在新的媒介格局下,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專業型人才,而是泛市場化的復合人才。在泛市場化需求下,市場不僅需要人才的原有專業知識基礎,也要求學生具備快速的適應能力。在全媒體格局下,通過學習固定的知識,很難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因此,學生在學習原有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學會將所學知識與所從事的工作相結合。
融媒體時代,不僅需要“全媒體傳播”,更需要“全能型人才”。打破學科壁壘,加大復合型、寬口徑人才培養力度,[4]成為新媒介格局下高校人才培養的努力方向。全媒體格局下,新聞傳播學科教學,要以本學科知識學習為基礎,加強跨學科知識的學習。以全媒體信息傳播任務為核心,讓學生掌握所需的理論知識,并靈活調整知識結構。
二、專業教學模式:知識范圍和實踐平臺有限
(一)專業教學模塊:專業知識范圍狹隘
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學,以專業學科劃分為基礎理論學習和實驗教學。即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傳播學、網絡與新媒體等專業,以各自專業領域為教學實施范圍。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的課程設置,與經濟學、心理學、政治學、管理學等學科的交融性較少。新聞傳播學科專業知識范圍的局限性,讓畢業生難以滿足復雜的市場競爭需求。
媒體長期發展戰略的制定,并非是單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在起作用,而是多學科綜合影響下“構建性”思維能力的產物。嚴格的教學板塊設置,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學科知識,但也局限了其發展空間。因此,新聞傳播學教學需要適當破除傳統教學框架,與多個學科領域的內容相互融通。其實很多高校也早有這一意識,并采取了實際行動,比如安排學生學習交叉學科的知識,開設學校各院系共同擁有的通選課等。
(二)院系媒體資源:平臺實踐范圍有限
由于專業化教學的要求,高校一般由眾多學科和院系組成,但各院系之間的資源并不都是共享的。各院系媒體之間的人力、信息資源的共享空間有限。這對于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學生來說,就難以通過校園媒體提高實踐能力。
不同院系的媒體運營策略和設計理念,都與本院系所承載的專業思維和理論體系有關,單一院系的媒體運營思維會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院系各自為政的情況下,學生校內實踐教學的范圍局限在了本院系所屬的媒體平臺上,對其他院系的媒體運營策略和設計理念的接觸較少。
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學生,需要適應復雜多變的媒體市場,其能力不能局限于某一運營思維和設計理念下的媒體形式。為了適應媒體市場的需求,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學生就必須擁有構建性思維能力和靈活的市場適應能力。而校內實驗教學的設計,即使是滿足了學生在各個平臺上的實踐需求,也難以適應復雜的市場媒體運營理念。
三、“中央廚房”:全媒體人才培養模式
(一)院系媒體矩陣:塑造全媒體運營理念
全媒體格局下,媒體運營者不再只有一種媒介資源。多元化媒體戰略,跨平臺運營理念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對于主流媒體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新聞傳播學類專業,也應適應媒介格局的變化,調整專業教學結構。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所在院系的媒體矩陣,是由包括學院官方網站、官方微信賬號和微博賬號、校報、校園雜志、廣播等多種媒體形式的共同構成。在全媒體語境下,該類專業人才需要適應全媒體運營的思維模式,利用高校媒體矩陣,有效地培養學生全媒體運營的思維模式。
全媒體語境下,高校在構建全媒體實驗教學體系和逐步完善實驗教學平臺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通過全媒體實驗平臺的建設和完善,培養出了一批集采、寫、編、錄、攝互聯網思維運用和現代設備使用于一體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各高校根據自身的特點,對內外部資源進行有機整合,逐步實現全媒體實驗的構建,推動高校全媒體實驗室工作的順利開展。
全媒體格局下,網絡與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不僅是相互競爭分割市場的關系,更是相互合作相互補充的關系。在完整的社會信息框架中,各個媒介形態都在信息價值鏈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缺一不可。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學生,應具備全媒體運營的思維模式,借助高校媒體矩陣將實驗教學付諸于實踐。
(二)“中央廚房”:調整人才知識結構
“中央廚房”主張打破傳統的部門界限,實現信息和媒介資源共融、共有、共享?!叭诿襟w”不是指一個獨立的實體媒體,而是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發揮到極致。[5]高校媒體“中央廚房”在全媒體實驗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適當地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只有打破原有學科的知識局限,才能適應媒體“中央廚房”的要求。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需要以傳播任務為核心,靈活地調動已有的知識資源做好信息傳播。
全媒體格局下,媒體人才不僅僅要是全媒體傳播人才,更要是創新性、復合型人才,要具有構建性思維能力。在高校媒體“中央廚房”的運營中,培養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的統籌協調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借助高校媒體“中央廚房”,協調高?,F有媒體資源,融通人才培養平臺,需要學校做系統的規劃。否則,很難達到實踐成果。
高校媒體“中央廚房”的建設,需要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進行,其應用于新聞傳播學專業實驗教學,可以調整學生的知識結構,但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計劃不同,所能達到的效果也不同。教學實踐中需要顧及到大多數學生,但也不能忽略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高校媒體“中央廚房”的實踐教學模式,需要模式化、規范化、流程化,讓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帶領下,根據自身的能力傾向找到適合自己的實踐方案。
四、媒體矩陣:打破割據融通資源
(一)建設全媒體矩陣:創新實驗教學模式
高校全媒體矩陣,是指高校所屬的所有院系主辦及所用的媒體平臺。高校不同院系所屬的媒體,適合各個院系的信息傳播需求和學生的認知思維,但各院系各個媒體平臺的運營,卻是各自為政,無法實現資源的自由流通。這限制了學生在全媒體平臺上的實踐學習。
打破各個院系媒體各自為政的局面,實現信息共享與增值,建立高校媒體矩陣,整合各院系的媒介資源,使各專業學生可以在媒介平臺的實踐學習中自由流動。這樣可以提高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學生以及有相關學習興趣的學生的實踐水平,使他們不僅能夠學會應對不同媒介形式下的運營模式,也能適應媒體運營中的不同風格特色和用戶需求。
(二)協調各院系資源:完善學校選課系統
不同院系的媒體平臺,其運營策略和信息呈現、用戶思維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學校全媒體矩陣,只是復雜的媒體市場的一個小小的縮影。應對復雜的媒體市場發展需求,高校全媒體矩陣的工作難度遠低于媒體從業人員的實際壓力。高校媒體矩陣需要各專業人才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能力,適應多平臺運營模式,適應復雜多變的用戶需求。
但在高校全媒體矩陣中進行實踐學習,需要在校學生掌握跨專業跨學科的知識。因此,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實踐教學設計,不僅要協調各院系媒介資源,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學校還要調整各院系的課程設置,為各專業學生提供良好的跨院系選課系統,以便彌補其專業教學模塊設計上的不足。應對多種媒體相互滲透、融合發展的社會需求,就要建設與時俱進的全媒體實驗教學模式,從而在走新聞傳播類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之路過程中,引領傳媒發展走向。
結語
新的媒介生態圈,不僅包括網絡等新媒體,也包括紙媒、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各媒體相互作用,構成了新的媒介格局,共同塑造了相對完整的媒介框架。新聞傳播類專業人才不僅要掌握本專業相關理論知識,也要根據媒體運營的各種業務指向,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和適應能力。在高校媒體人才培養中,各專業課程與實踐項目板塊相互之間資源融通較少,難以培養綜合型人才。
高校實踐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高校新媒體矩陣,將相關專業的學生置于實踐運營中去提升自己的復合型能力。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實踐教學,不局限于本院系下屬的自辦報刊、學生電臺、院系網站、微信、微博等媒體平臺。高校媒體矩陣,需要打破各自為政的現狀,融通各院系的媒體資源和知識資源,不僅使學生熟悉各媒體的運營模式和設計理念,也促使學生掌握不同運營理念下的媒體運營模式和設計思路、知識架構,致力于培養符合全媒體格局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但部分院校尚未形成全媒體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廣播電視、編輯出版、新媒體等實訓平臺有所欠缺,實踐教學共享平臺有待完善,缺乏全媒體實驗教學體系建設的軟硬件條件。如何打破高校媒體各自為政的局面,真正培養新聞傳播類專業人才的構建性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全媒體傳播、解讀能力等,也是高校全媒體實驗教學所急需解決的問題。
注釋: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03/28/content_40513461.htm.
[2]張成良.“多媒體融合”泛媒體時代的生存法則[J].傳媒,2006(07):47-49.
[3]張丕民.新舊媒體關系不是簡單替代[J].新聞前哨,2015(05):10.
[4]楊萌芽.校媒融合培養全媒體人才[J].青年記者,2016(31):62-63.
[5]毛贇美.用“融媒體”理念建設高校新聞網[J].北京教育(高教),2012(12):38-39.
(作者: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5級新聞學學術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