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春英
河北省南宮市幼兒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要求:“”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幼兒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發展達到相應年齡組幼兒的正常水平,情緒積極、性格開朗、無心理障礙,對環境有較快的適應能力。通過多種途徑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維護和增進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一、樂觀引導 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幼兒的心理素質與自信心密切相關,其表現在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中。在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僅使教師能更廣泛、更真實地掌握幼兒心理健康的情況,而且有助于促進幼兒自主、自立精神。并通過采取各項措施,使幼兒經常體驗到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相信自己的能力,自我評價就會提高,也更好地樹立了孩子的自信心,提高了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組織活動時,首先要引導幼兒開展自主游戲,在游戲過程中滿足幼兒各自的心理需要,使其身心感到愉悅。開展活動時,為幼兒創設參與活動的條件和機會,鼓勵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使幼兒多進行操作體驗,在實踐鍛煉中讓每個幼兒展示自己的特長,滿足他們的表現欲,提高幼兒的能力,增強幼兒的自信心。評價活動時,以激勵幼兒為出發點,關注幼兒在活動中所做的努力,關注幼兒的進步,善于發現幼兒身上的優勢面與閃光點,讓其體會到自己成功的喜悅,促使幼兒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和積極向上的心態。
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開展的教育活動應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盡可能的具體化、形象化、新穎化,多采取情境表演、故事、游戲、講授、行為訓練等不同的形式方法。例如,為了讓幼兒掌握一般的心理知識,可以通過故事角色扮演,讓孩子體會故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現,自然地理解,什么是成功、失敗,高興、難過,進一步告訴幼兒,在何種情況下,人們會高興,怎樣使自己保持高興愉悅的心態,使幼兒真正體驗到高興時,學習和游戲會很輕松,而且收獲很多。積極、樂觀地引導孩子保持好的心情,樹立自信心,逐步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積極鼓勵 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
家長、老師對孩子進行正確地鼓勵,目的是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心態和光榮感,使他們正確的行為得到鞏固和發揚。首先鼓勵要恰如其分,合乎實際。當孩子在某一環境下,主動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時,要特別夸張地送給孩子一個大拇指,告訴他:你因為什么做得很棒,老師(媽媽)真為你感到高興。表揚鼓勵要具體,不能含糊不清,要告訴孩子那些地方做得好,受到表揚,這樣孩子的一個積極行為就在鼓勵和贊揚聲中,得到了強化,在孩子心理也就建立起了一個積極的信念。其次是精神鼓勵大于物質鼓勵。有些孩子在抓住大人心理的情況下,往往將做事情的初衷改變了,他們心中不再是為了做事,而是為了得到某種獎勵,就會出現有獎勵就好好干,沒有就不干,或者為了得到表揚才去干的扭曲心理。所以最好不要用金錢來刺激他,多是精神上的鼓勵,有時也可以是物質的,比如:獎勵一本書,幾件好的文具,帶孩子參觀一些有價值的場所,防止鼓勵的變質。通過調查發現,在鼓勵中成長的孩子,自信心強而且性格活潑開朗,這種性格的孩子,日后學習、工作成功的機會多、機率大。
三、磨練意志 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
意志品質是孩子成長中很重要的非智力性因素之一。很多孩子天資聰穎,各方面表現得都很優秀,因此常會得到別人的夸獎和稱贊,不知不覺就會飄飄然,很自大很驕傲。殊不知,這樣長期下去會給孩子在心理滋生出驕傲自大的不良心態,孩子不能正確對待失敗,從而心理變得脆弱。作為教師和家長,要有意創造一種逆境,讓孩子嘗受失敗,然后告訴孩子摔倒了再爬起來,下次應該注意哪些方面,這才是正確的引導方法。甚至是在孩子洋洋得意時適當地潑點冷水,降降溫;在孩子自大滿足時冷處理一下,靜靜心;在孩子平坦順暢的道路上設計幾個陷阱和障礙,動動腦,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很可能是件好事。逆境鍛煉孩子堅強,挫折磨練孩子意志,意志堅強才會勇敢地面對一切,適應一切環境,讓孩子體會失敗會離成功更近一步。
四、營造環境 促使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1.幼兒園環境。一是幼兒園要創設適合幼兒成長的室內、外環境。給幼兒一個優美、安全、衛生的環境和足夠的活動空間。室內創設自主開放的區域角,為幼兒提供適宜功能、種類的活動材料;墻飾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進行精美裝飾,不斷變化主題,既富有教育意義,又具有美的熏陶。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給幼兒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心境,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二是教師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首先要與幼兒建立一種平等的伙伴關系,尊重每一位幼兒,傾聽他們的心聲,與他們分享快樂,關注他們的需要,使幼兒產生安全感、愉悅感,從而高興樂觀、積極向上。第二,教師還要尊重幼兒的人格,遵從他們的意愿,他們的事讓他們自己做主。在這樣寬松、民主的心理環境中,幼兒沒有顧慮,沒有壓抑,就會有話敢說敢講,遇事敢想敢做。第三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用積極的情緒去感染幼兒,以極高的熱情、極高的興趣參與各項活動,用自身愉快的情緒引導幼兒天天生活在一個歡樂的群體之中。同時,教師還要隨時調控自己,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及良好的心境,處處給幼兒提供積極的影響。
2.家庭環境。一是家長的文化素質和教育態度。正確的教育態度和方法,能培養出積極、樂觀、適應能力很強的孩子。反之有些盲目的家長只會給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制造壓力和負擔。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例子,幼年時期的所謂“神童”,成年后一事無成。二是家長的榜樣作用。父母是幼兒最親密、最直接的生活與成長伙伴,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同樣為人父母的生活行為對幼兒的成長有直接的影響。要發揮好“孩子的第一位教師”的重要作用。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標桿,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影響指針。三是和諧的家庭氣氛。父母在家中情緒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謙虛禮貌,有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家庭和諧的關鍵是居于核心地位的良好的家庭氛圍,可使兒童形成活潑開朗、誠實好學、謙遜懂禮、適應力強的健康心理素質。
3.社會環境。社會是孩子成長發展的大舞臺。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廣為流傳,可見社會環境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作為家長,要經常帶領孩子到公共場所,參加積極的游戲活動;作為老師,要滲透有關社會領域的基本常識和基本禮儀在一日常規活動中,培養孩子良好的適應社會的能力。
孩子的成長需要引導,在孩子的心理發展上家長和教師應該給予正確的教育和充分的理解,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選擇適合孩子的方法,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