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擴大就業容量,吸納農戶脫貧致富”。在經過了三十多年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志在減少農民數量的發展戰略之后,現在需要我們重新認識農業的就業功能,并注重發揮這一功能。
為什么要重視農業的就業功能?一是農業提供的就業同非農產業相比更具有特殊意義。農業可以在不經過商品交換、不依賴其他產業的條件下直接為從業者提供生活必需品。俗話說“家中有糧、心里不慌”,農業提供的就業機會能為個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起到托底的功能,是維護國家社會政治穩定的基礎保障。二是農業作為中國主要就業部門的地位沒有發生改變。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與城市化,中國現在仍然有5億多農村人口、2.8億農業從業人員。隨著中國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入中高速,非農產業部門吸納新增就業的速度會逐漸放緩,過去那種短時間內讓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的情況很難再出現,依靠大幅減少農民數量來實現美國大農場式的農業現代化并不現實。并且,歷史經驗證明,每當遭受經濟波動沖擊、城市和非農部門吸納就業能力萎縮的時候,農村地區、農業產業就要承擔起經濟緩沖區、就業蓄水池和社會穩定器的效用,需要時刻保持一定的吸納新增就業能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深度融入全球化進程,沿海地區形成的發達的、勞動力密集的外向型經濟成為吸納農村人口轉移就業的主力,也最容易受到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但無論是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還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正是因為有農村的土地能夠吸納數以億計的農民工返鄉務農,才沒有形成龐大的失業人口,引發社會動蕩。三是農業生產在廣大農民的生活中還承擔重要的非經濟功能,正是這些非經濟功能讓農業就業具有不可替代性。雖然農業經營收入在農民家庭收入中的比重趨于下降,但是其在家庭生計中的重要性并未下降,絕大多數農村地區社會保障水平還很低的情況下,家庭農業依然承載著基本生活保障的功能。特別是對于缺乏轉移就業能力的農村留守老人,從事農業不僅是維持生計的需要,也是實現自身社會價值與人生意義的重要途徑。
要發揮好農業的就業功能,不斷擴大就業容量,需要從培育經營主體、產業化經營和鼓勵創新三方面下功夫。
培育經營主體,需要更多關注創業農民、中小規模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經營組織,讓更多農戶能夠成為以農為業的中等收入家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要追求“百花齊放”,而不是“一枝獨秀”,1個1000畝的雇工農場只能造就1個富翁,而10個100畝的家庭農場則意味著10個家庭可以在農村安居樂業,不必背井離鄉。通過鼓勵農民發展合作經營,能夠將地租與人工成本內化為合作組織成員的收益,讓更多農民不是流轉土地后一走了之,而是在發展現代農業中得到參與感與獲得感。
產業化經營,就是要以農民為主體推動縱向一體化,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通過發展迂回經濟在上下游環節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讓這些環節中的從業者能夠分享增值收益。鼓勵普通農戶、家庭農場、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社提供生產環節社會化服務,發展循環農業、農產品加工與倉儲物流銷售。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更多的就業機會與增值收益留在農村,讓一部分農民能夠在其他生產環節得到就業,并參與收益分配。
創新,就是要積極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以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農村就業機會。新產業就是把過去認為沒有價值的東西變成資本、創造價值,新業態就是將過去認為難以實現的需求對接起來、形成市場,有了新資本、新市場、新價值,就可以帶來更多新的就業機會。比如鄉村旅游、休閑農業、體驗農業等新產業,電子商務、共享經濟、社區支持農業等新業態,讓許多過去缺少資本、遠離市場的偏遠貧困地區農村得以發揮自身獨特資源優勢,實現“彎道超車”,讓貧困農戶實現增收脫貧。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更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大國,悠久的農業文明是我們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的根本。我們的農業現代化應當是以農民為主體的現代化,而不是排斥農民的現代化,更不是消滅農民的現代化。中央提出擴大農業的就業容量,“要讓農民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參與者、受益者,防止被擠出、受損害”,用意正在于此。只有真正讓全體農民都能夠安居樂業,我們的農村才能稱得上和諧秀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的小康社會目標才能稱得上圓滿實現。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