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整市推進工作,為進一步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先后召開市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專題研究新農村建設整市推進工作,并于5月19日召開了全市新農村建設整市推進工作會議,對整市推進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為全面完成新農村建設整市推進工作,集中建設了一大批達標村、先進村和標兵村,整體改善農村面貌,著力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美麗通化,努力實現農村產業美、設施美、人文美和生態美,讓廣大農村居民享受幸福美好生活。
一、加強領導、強化措施
通化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新農村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統領,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一是成立組織機構。為切實加強對新農村建設整市推進的領導,及時調整充實了通化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以市委書記、市長為組長,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通化軍分區政委為副組長,市直相關工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市農委。在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基礎上,從農委系統抽調精干人員,組建通化市新農村建設整市推進工作辦公室,由一名副縣級領導擔任辦公室主任,專門配備一名專職常務副主任,負責新農村建設整市推進工作的日常事務,抽調人員一律與原單位工作脫鉤。辦公室下設綜合、督查、宣傳三個組,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分工協作,為我市新農村建設整市推進工作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二是制定方案。先后制定出臺了《通化市新農村建設整市推進實施方案》《通化市新農村建設整市推進工作考核辦法》和《通化市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明確了目標任務和工作要求,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新農村建設工作明確了目標任務;三是落實幫扶分工。繼續完善市委、人大、政府、政協四大班子共同協調推進工作機制,制定出臺了《市級領導幫扶新農村建設重點村分工》,落實了30名市級領導、88個部門單位包保幫扶新農村建設責任制,進一步強化了全黨全社會合力共建的責任。各縣(市、區)按照市里的要求也落實了幫扶工作任務。
二、突出重點、分類實施
在整市推進過程中,根據各行政村基礎條件、環境特點、區位優勢等實際情況,實施分類推進,逐步走出了一條符合通化整市發展實際的新路。一是以“保障基本型村”為基礎,建設“四化”、“四有”的達標村。“四化”:即道路硬化、環境凈化、村屯美化、四旁綠化。“四有”:即集體經濟有收入、產業發展有項目、農民收入有增長、環境衛生有專人。村集體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40%的農戶達到美麗庭院和干凈人家的標準,磚瓦房普及率達到80%以上,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60%以上;二是以達標村和“環境整治型村”為基礎,打造“六化”、“六有”先進村。“六化”:即道路硬化、圍墻大門整齊化、排水渠系化、庭院硬化、村屯亮化、管理制度化。“六有”:即有一站式服務大廳、有多功能活動室、有標準化衛生室、有休閑健身場所、有消防設施、有信息網絡服務站。村內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做到日產日清;村部設有文化室、圖書室等活動場所;家庭寬帶用戶基本實現20兆以上的接入服務;農戶房屋外觀整體美化,磚瓦房普及率達到90%以上;50%的農戶達到美麗庭院標準,60%的農戶達到干凈人家標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0%以上;村集體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農民收入高于所在縣(市、區)的平均水平;三是以先進村和“美麗宜居型村”為基礎,實現“一個推進”、“兩個增長”、“三個提升”,創建標兵村。“一個推進”:即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文化創意、健康養老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培育有特色鮮明、帶富能力強的主導產業。“兩個增長”,村集體經濟收入年增長10%,農民收入增長幅度高于所在縣(市、區)平均水平。“三個提升”,綠化美化建設標準得到提升、農村文化建設水平得到提升、農民素質得到全面提升;村部面積不少于200平方米,各項功能室標準較高;有休閑文化廣場,面積不小于1200平方米,體育健身設施齊全,廣場周圍綠化、美化、亮化到位;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100%,村內設有公共衛生間;60%的農戶達到美麗庭院標準,70%的農戶達到干凈人家標準。截至目前,通過摸底調查,各地正按照上述標準積極組織,分類推進,全市到2018年計劃建設達標村205個,打造先進村275個,創建標兵村205個,全面實現整市推進工作的目標。
三、提高標準、打造精品
按照產業美、設施美、人文美和生態美的要求,廣泛深入開展美麗鄉村創建示范活動。一是抓美麗鄉村創建工作。結合《吉林省美麗鄉村標準》和“十種類型”模式,通化市計劃創建省級美麗鄉村14個,市級美麗鄉村20個,目前正組織各地按照省里的要求開展創建工作。推動6個美麗鄉村建設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文化創意、健康養老等產業的深度融合,進一步彰顯美麗鄉村魅力;二是抓美麗庭院和干凈人家創建工作。按照“五美”和“五凈”的要求,各縣(市、區)正積極與婦聯部門聯合開展創建評比工作,將農村環境由村屯大環境向農戶庭院小環境延伸,用農村大環境帶動農戶小環境,以農戶小環境推動農村大環境,最終實現農村整體環境的改善,目前,全市正創建美麗庭院1.4萬個、干凈人家8000戶;三是抓文化品牌村創建工作。圍繞生態文化、特色產業、健康養生和特色旅游等四條主線,深入挖掘農村傳統文化,塑造美麗鄉村文化品牌,豐富美麗鄉村內容,提升農村文化品位,打造文化品牌村31個、建村史館76個;四是抓精品片區打造。圍繞主要交通干線、城市周邊、旅游景區、特色產業聚集區等重點區域,推進新農村建設連點成線、聚村連片,建設若干個精品村為主體的樣板村群,精品片區10個,覆蓋254個行政村,統一規劃、統一建設。
四、健全機制、完善管理
結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四年行動計劃,堅持不懈地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一是抓好農村環境清潔工作。重點開展春秋兩季農村垃圾專項整治活動,深入實施以清垃圾、清柴草、清糞堆、清院落、清溝渠、清死角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清潔工程;二是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重對農村老舊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全面推動路水電氣建設向農村延伸;抓好農村圍墻大門改造,實現圍墻、邊溝、綠美化“三位一體”,達到齊直美的效果;抓好農村危舊房改造,達到“五統一”標準;三是抓好農村小流域治理。對村屯內的溝渠和塘壩等重點部位,集中整治和清理白色垃圾,將溝河兩岸建成新的景觀帶和休閑地,全面提升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徹底改變農村臟亂差現象;四是抓好人畜分離。引導農村建設標準化牧業小區,對家畜進行集中飼養,減少了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五是抓好村屯綠化美化。按照“喬灌搭配、高低錯落、針闊混交、見縫插綠、露土栽花”的原則,結合實際,全面推進在村屯周圍、農戶房前屋后、農村公路兩側種樹栽花,打造精品線路、精品村屯和精品景觀,整體打造新農村建設的靚麗風景線。今年通化市全部開展綠化美化推進工程,建設花海達到22個,美化公路總里程達到2491公里,實現了整市美化目標,遍地都是景觀點或景觀長廊;六是完善農村衛生環境管理制度。全面推廣“戶定點、屯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為主的垃圾處理模式,制定和完善了財政投入機制、落實了保潔經費、成立了保潔隊伍,制定了工作標準和檢查評比、監督管理和考核獎懲等各項規章制度。截至目前,全市投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已達8965萬元,清垃圾堆3.4萬個、清糞堆8000個、清柴草垛1.5萬個、清路障7880個,出動保潔人員2378人,出動垃圾轉運車輛1.2萬臺次,越冬垃圾和“三小五堆”得到及時清理,農村整體環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省新農村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