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平市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于新農村建設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新農村建設方針,精心組織,創新舉措,統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呈現出了農村基礎條件明顯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持續優化、農村面貌煥然一新的喜人成果。
一、創新模式,引領開啟美麗鄉村建設新篇章
以美麗鄉村典型模式培育為抓手,精心組織,科學謀劃,加快推進美麗鄉村整市示范創建活動。
一是培育傳統農耕文化型美麗鄉村。傳統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源長。2016年,梨樹縣蔡家鎮蔡家村通過挖掘清代柳條邊歷史,收集別具特色的關東農耕老物件,建成了遠近聞名的“關東農耕博物館”,已成為全省展示農耕文明和農耕文化的縮影。
二是培育農業高效引領型美麗鄉村。依托區位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高效農業,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支撐。經過多年的培育發展,已涌現出梨樹縣高家村、伊通縣建國村等一大批高效引領型美麗鄉村。其中,高家村的棚室蔬菜規模位居全省第一。
三是培育民俗文化傳承型美麗鄉村。美麗鄉村建設蘊含獨特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傳承的好,發揚得好,展示得好,美麗鄉村建設才更有底蘊。伊通縣靠山鎮姜家村、雙遼市永加鄉忠信村所呈現的村民友好、鄰里團結、家庭和睦的濃郁民俗文化氣息,讓鄉風更濃、民風更善。
四是培育鄉村旅游型美麗鄉村。鄉村旅游是助力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新途徑。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已打造形成梨樹縣霍家店村、雙遼市寶山村、鐵東區臥龍泉屯等鄉村旅游精品線。
五是培育生態保護型美麗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好,美麗鄉村才更具有魅力。伊通縣河源鎮保南村、鐵東區營盤村都是典型的生態環保村。其中,保南村曾被評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國家級生態村、“中國美麗鄉村”的榮譽稱號。
二、突出重點,傾力打造美麗鄉村建設新格局
按照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梯次推進,建設與管理并重,美村與富民齊抓,發展與民生共進的思路,打造形成了以277個省級示范村、重點村為骨架,133個沿線、沿邊村為支撐,點、線、面相互照應的美麗鄉村建設新格局。
一是抓好重點村項目建設。立足全市36個省級重點村、45個建設項目,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在省補資金1500萬元基礎上,整合投入環保、水利、農業、聯建幫扶等各類新農村建設資金4.7億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二是抓好精品線路建設。圍繞打造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依托自然田園景觀、地域文化、鄉土民情等特色資源,積極培育觀光農業、度假農業、農家樂旅游等新型農業業態, 全市現已打造形成了北方巴厘島、關東農耕博物館、柳條邊工匠園、一馬樹森林公園、臥虎大草原、吉府源采摘、叢泉湖垂釣、大孤山溫泉等13條鄉村旅游觀光精品線路。
三是抓好村屯完善提升。通過提升農村路、水、電、氣、房等基礎設施長效維護機制,建立農村環境衛生管理日常保潔機制,完善村屯綠化美化亮化,完善村級“一站式”大廳服務功能,推動新農村與高效農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結合等,今年年底前,全市將完成300個村的提升任務,提升覆蓋率達到40%。
四是抓好整縣(市、區)、鄉(鎮)示范推進。啟動鐵西區美麗鄉村創建示范整區推進試點;啟動鐵東區、遼河農墾管理區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示范整區推進試點;啟動伊通縣綠化美化示范整縣推進試點;啟動梨樹縣梨樹鎮、榆樹臺鎮,雙遼市玻璃山鎮、永加鄉、服先鎮,伊通縣營城子鎮等6個鄉(鎮)美麗鄉村整鎮推進試點,全力做好試驗示范,繼續引領全市美麗鄉村建設。
五是抓好人居環境整治。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切入點和著力點,按照省里“八清一禁止”的工作要求,圍繞我市“農村五改”工作方針,精準發力,整體推進,農村環境明顯改觀。2016年,全市共投入環境整治經費2408萬元,清垃圾堆66124個、清糞堆27401個、清柴草垛18265個、清路障39830個。有616個村建立了長效保潔機制。
六是抓好美麗鄉村創建。四平市以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村莊更潔凈,創業增收,宜居宜業,幸福和諧為目標,自2013年起在全省率先開展了市級美麗鄉村評選,打造精品樣板,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目前,全市省級以上美麗鄉村42個,市級美麗鄉村100個。
七是抓好美麗庭院和干凈人家。按照“五美”、“五凈”標準,規范評選活動程序,統一評選標識,提倡開展鄰里推薦、屯公示、村審批、鄉鎮統一命名,以村民喜聞樂見形式宣傳典型,公布發布評選結果。2016年打造美麗庭院5000個,干凈人家10000戶。
八是抓好村屯綠化美化。以入村道路、村內主次街道、村部、休閑文化廣場、農戶庭院、溝渠兩側等為重點,突出路邊、溝旁、村屯、庭院等重點地段栽花種草。2016年綠化美化公路622公里,美化自然屯613個,栽樹157.63萬棵,栽花2466.5平方米,栽草坪36.8萬平方米,安路燈963盞。
九是抓好品牌建設。深度挖掘我市獨特的農村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弘揚愛國主義文化,保護和傳承傳統村落文化,充分體現各美其美、各具特色,彰顯新農村文化特色,年底前將打造文化品牌特色村13個。
十是抓好產業融合。推動新農村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文化創意、健康養老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從精品示范帶動做起,立足美麗鄉村建設,發展傳統農耕文化,開展現代農業采摘活動,推進民俗游和農家樂,讓城里人鄉愁有寄托,體驗耕讀文化、尋覓山水情懷,把我們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轉化成促進農民增收的資產、資本,推動經濟發展,進一步彰顯美麗鄉村魅力。
三、創新機制,全力保障美麗鄉村建設新升級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任務艱巨、責任重大的系統工程,只有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強化保障力度,才能確保美麗鄉村創建工作扎實推進。在工作中,要始終堅持引導、激勵、整合、監督多管齊下,樹立了鮮明工作導向,推動新農村建設規范化、長效化。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市、縣兩級成立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直接抓、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的新農村建設組織領導機構和管理體系。進一步強化市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組織領導、綜合協調、督查指導職能,落實工作責任,為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強而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是注重工作結合。全面推動美麗鄉村建設與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與開展脫貧攻堅工作、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相結合,實現相互融合發展。著力推進新農村建設與農業基礎設施、規模經營、品牌打造、電子商務、特色園區建設緊密結合,實現打造宜居宜業、美麗幸福鄉村的目標。
三是加強宣傳培訓。組織新聞媒體宣傳新農村建設成果,推廣美麗鄉村建設模式。通過樹新風、改陋習,倡導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讓農民看到美麗鄉村建設美好愿景,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營造人人關心、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濃厚氛圍,進一步提高農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信心和自覺性,變“要我建”為“我要建”,變“等等看”為“主動干”。
四是加大資金投入。采取政府財政投入、農民自籌、社會參與、幫扶共建“四位一體”投入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多渠道解決“籌資”難題。鼓勵縣一級把資金整合起來,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形成合力”原則,把環境綜合整治和產業發展、重大項目建設工作結合。完善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機制,有效調動農民參與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積極性。
五是健全工作機制。通過建立健全新農村建設投入機制、科學決策機制、目標管理機制、項目管理機制、情況調度機制等工作推進機制,提高工作效率效能。建立農村設施維護運行的各項制度,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加強農村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建立村規民約,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六是加強督導考評。完善督促檢查機制、考核評價機制。每年開展一至兩次督查,年終按照考核細則進行年度工作檢查驗收。將美麗鄉村創建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對于成效突出的縣(市、區)、鄉(鎮)、村,按照國家、省、市有關規定進行表彰獎勵;對于工作開展不力、成效不明顯的,要通報批評,并在扶持資金、項目安排上予以扣減,情況嚴重的要跟蹤問責。 (省新農村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