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遠
太行精神和紅旗渠精神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這兩種精神都超越了當時人們所處的時代。因此,新時期高校黨員干部在工作過程中,也要有這種大視野。
巍巍太行,紅色武鄉。在這里,我黨建立起太行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并逐步發展成為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晉冀魯豫邊區,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堅實基礎,彰顯了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太行精神。
巍巍太行,壯美林州。在這里,30萬林州人民苦戰十個春秋,僅靠一錘一鏟和兩只手,在懸崖絕壁上修成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結束了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在太行山腹地誕生的太行精神和紅旗渠精神,都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積淀和延續。為傳承紅色文化堅定理想信念,《人民周刊》記者7月11日至13日來到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和河南省林州市采訪當地紅色文化工作情況。
熱血鑄就抗日根據地
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位于武鄉縣東部胚縣城35公里的王家峪村,村周圍崇山峻嶺,溝壑深幽。
1939年11月至1940年6月,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左權副總參謀長和鄧小平政委、劉伯承師長等率領八路軍總司令部和129師駐扎王家峪,在這里指揮過135次大大小小反頑戰斗,震撼全國、聞名世界的“百團大戰”的作戰方案也產生于此。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收集展示了大批歷史珍貴資料和革命文物,是中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八路軍和華北各根據地8年抗戰史實的大型軍事專題紀念館。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副館長李國偉在接受《人民周刊》記者采訪時稱,他們在講解過程中,著重對革命隊伍的隊伍建設、廉政教育,以及老一輩革命家艱苦樸素的作風和精神進行全方位介紹,這些都對現在的人們有表率作用。
“作為一支隊伍來說,不僅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更高的要求是要有政治覺悟,對黨忠誠,有一個更高的理想信念。”李國偉說。
在他看來,從革命史學方面,講述在戰爭年代老一輩革命家的感人故事和優良作風,他們在極其艱苦的情況下,百折不撓,艱苦奮斗,拋頭顱灑熱血建立起抗日根據地,這對現在的青年人是很好的思想教育和人生觀教育。
中國共產黨走過的路很艱難,有很多方面值得后人學習。李國偉說:“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的文化建設、教育方法等,值得我們學習。在我們當地有抗大(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分校,他們的學風和學習內容也非常值得學習。”
“人工天河”紅旗渠
紅旗渠是河南省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人稱為“人工天河”。
紅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近10年之久。據了解,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干渠全長70.6公里(山西石城鎮—河南任村鎮),干渠支渠分布全市鄉鎮。
目前,紅旗渠風景區有兩大景點,一是紅旗渠青年洞,一是紅旗渠紀念館。青年洞是實踐教學的現場,紀念館主要是展示當年修建紅旗渠的老照片、影像資料和當時用過的原始工具。
河南省林州市紅旗渠紀念館管理處主任李興增說:“當時修渠的背景是20世紀60年代,正好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加上多方面政治因素制約,因此,在修建紅旗渠的時候,當時的人們是非常艱苦的。”
據史料記載,當時林縣(今林州市)人民飽受干旱之苦,從明朝正統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在這514年里因干旱“人相食”達5次。新中國成立后得到相應緩解。
但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干旱問題尤其嚴重。為解決灌溉和飲水問題,當時林縣縣委和時任縣委書記楊貴經過調查和研究,從修建三大水庫(子街水庫、南谷洞水庫和弓上水庫)中積累經驗,克服資金、糧食、技術和水源等阻力,一呼百應,三十萬大軍投入到修建紅旗渠的工作中。
“當時人們都是無怨無悔的,沒吃沒穿,沒有工資,沒有生活保障,條件非常艱苦,就這樣還把渠修成了。”李興增說,“人們從中首先應學到務實,因為紅旗渠就是實干的體現。再一個是杜絕鋪張浪費,每項工作都要從實際出發。同時,要對事業有責任心,要學會團結協調。”
現在青年人思想比較浮躁,都需要一種內在精神的激勵。李興增認為,青年人到紅旗渠來參觀,結合當時修渠的大背景,原始的勞動器械,原始的勞動方式,心靈確實會感受到震撼。如果青年人能把紅旗渠精神投入到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那么他們一定會發展得很好。
傳承紅色文化 堅定理想信念
近年來,全國各高校都在暑期安排社會實踐活動,以繼承和發揚紅色革命精神。記者在采訪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和紅旗渠紀念館過程中,就看到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山西師范大學等高校師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據悉,首都師范大學就以“堅定理想信念,提升干部能力素質”為主題,針對校領導、中層領導干部開展專題培訓活動。首都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鄭萼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對八路軍總部和紅旗渠的實地考察,以及觀看武鄉八路軍文化園、《太行山》情景式教學,對我們是一種心靈的震撼。”
她認為,作為高校黨員干部要始終堅定革命理想信仰,始終堅定“四個自信”;始終堅決維護黨的統一領導,自覺踐行“四個意識”;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加強黨性教育。作為一名大學教師,應自身學會、學透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教學中給學生講明白,實現情景式教學方式,讓學生真信真懂,提升內在價值。
首都師范大學校長宮輝力在采訪時稱,毛澤東主席曾說過,要善于把黨的政策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八路軍解決了中華民族的生存危機,紅旗渠解決了當地老百姓最根本的飲水問題。這些問題是人民群眾最迫切的需求,他們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也帶來長遠的發展。
宮輝力說:“對理想信念的追求,應該與新時期的任務、與具體工作結合起來,這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當年的八路軍,還是領導修建紅旗渠的楊貴,(所開展的工作)都跟實際需求緊密相關,都是解決當前最緊迫的問題。”
他認為,太行精神和紅旗渠精神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這兩種精神都超越了當時人們所處的時代。因此,新時期高校黨員干部在工作過程中,也要有這種大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