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純
在現實中,很多人會頻頻收到各種騷擾電話、垃圾短信,不堪其擾。的確,買房、買車、醫院就診、網上訂餐及購物等都要涉及個人信息,信息泄露倒賣的渠道繁多,堪稱海量的個人信息被廉價販賣,公民的醫院就診、網購記錄、新生兒出生信息等甚至以幾毛錢一條的價格被出售,不法分子實施精準詐騙的案例,嚴重威脅人們的安全感。
“我的個人信息也不知是通過哪個途徑泄露出去的,反正每天接到的房介、理財、奢侈品廣告以及股票、期貨推薦交易等各種垃圾電話不少于十幾個。”“有的電話甚至可以準確地說出孩子的姓名和學校,我們好像完全暴露在一個沒有隱私的環境中,防不勝防,我猜想很可能是給孩子報輔導班時填寫的信息被泄露出去了……”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
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已達3.32億人,網購消費者提供的個人姓名、收貨地址、聯系電話、購物品類等信息,都有可能進入公開販賣的“黑市”,網購物流信息被隨意買賣。一淘寶數據商家表示,網購者的物流信息、所購商品信息等數據需求量很大,最便宜“花2000元就能買到3萬條個人信息”。
去年全國公安機關共偵破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2100多起,查獲公民個人信息500多億條,抓獲犯罪嫌疑人5000多人,其中屬于各行業內部的人員450多人。目前造成危害最大的,主要是通過銀行、教育、工商、電信、快遞、證券、電商等行業的內部人員獲取公民的個人數據信息。
嚴重侵犯個人信息最高可判7年
“隨著信息技術與應用的快速發展,網絡正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一個主要部分,從公安部、最高檢發布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典型案例看,這種犯罪一直處于高發態勢,且已形成黑色產業鏈。”青天成律師事務所主任李鴻春稱,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主要有兩個來源:一類是黑客入侵網站非法獲取,另一類是行業內部人員截獲泄露個人信息數據,而后者已經成為實施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重要主體。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鏈,從非法收集、提供竊取、交易、交換等各個環節,這些人員之間分工合作,利益共享,使這類犯罪快速擴散蔓延。雖然目前我國尚未出臺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但其實我國針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早有法律規定,只是面對利益誘惑懲戒力度不足以震懾某些人。”近年來國家在刑法層面的補強措施,有利于打擊和扼殺個人信息侵權行為的蔓延。
李鴻春介紹說,在2015年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中就加強了對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新設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像“人肉搜索”等嚴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最高可判刑7年。
從今年6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的《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開始施行,明確“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數量或者數額達到法定標準一半就可定罪。
兩高的司法解釋,按照信息的類型、數量、用途、主體等,設定了不同的入罪標準,其中對于一些高度敏感信息,比如行蹤信息、財產信息、通話內容等,將入罪標準設定為50條。對于一般敏感信息和其他信息,按照信息的重要程度,分別設置了500條、5000條的入罪標準。同時明確,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將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對外提供的,從重處罰。
據最高法研究室主任顏茂昆介紹,比如一般人提供50條高度敏感信息入罪,如果是從事金融、電信、醫療等部門的人員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高度敏感信息25條就夠了,也就是減半處理,這體現了對內部人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從重處罰的精神。
公安部網絡技術研發中心主任許劍卓稱,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已經成為其他各類犯罪的上游犯罪,不管是敲詐勒索還是電信詐騙等各類犯罪,多數是以非法獲取個人信息為前提的,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是治理網絡犯罪最重要的措施之一。這次司法解釋出臺之后,對行業內部人員泄露信息降低了入罪門檻,為更好地打擊這類犯罪提供了法律基礎,所以下一步公安部門的重點舉措是對于任何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都要追查源頭,深挖內鬼。
個人信息保護亟待專項立法
李鴻春稱,相關刑事法律法規及其司法解釋,對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是有效果的,但僅靠此來制約是遠遠不夠的,畢竟達到“足夠嚴重”且能夠“定罪量刑”程度的只占少數。除了集團化、團伙或故意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外,國家行政機關和服務企業,在對公民提供履職和服務過程中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出于個人非法謀利目的而出賣、轉讓的行為,必須予以遏制,網絡安全部門、各級公檢法機關和行政機構應加強這方面的宣傳公示,全民動員、全民皆知、全民防范,以高壓態勢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不法行為。
除了追究刑事責任外,公民對于侵犯個人信息的行為,一般來說可嘗試通過以下方式來維權:首先,遭遇信息泄露的個人,有權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刪除有關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其次,個人可向公安部門、互聯網管理部門、工商部門、消協、行業管理部門及相關機構進行投訴舉報。消費者還可依據《侵權責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通過法律手段進一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比如,要求侵權人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償損失等。另外,國家網信辦所屬的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會有專人受理和處置社會公眾對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的舉報。當然,公民若要通過法律手段進行維權需要留存證據,比如,消費者如果頻繁接到各種裝修、房介、理財等推銷騷擾電話,應注意保留該推銷電話錄音、短信等證據。
刑法相關規定的強制制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給不法分子套上一個“金箍”,但它畢竟不能夠對普通公眾形成強有力的規制,侵犯個人信息的種種行為依舊每天頻繁地發生在我們身邊。中國現階段對個人數據保護主要體現在憲法的人格權和民法的隱私權、名譽權以及郵政法、銀行法等部門法的規定中,其約束作用和力度不夠,民事強制懲罰賠償措施相對缺位。為此法律界人士呼吁,我國應盡快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目前從全球范圍來看,已經有近90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個人信息保護的專項立法已經成為國際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