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鋒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化程度也逐漸增加,我國許多領域都引進了高科技的技術手段實現發展創新,對于生態文明的建設方面也不能例外。生態文明是一種關系到產業和社會的高級文明形態,健康快速地發展得益于信息技術對其具有支撐作用。該文將對我國目前生態技術的發展現狀進行簡要的分析,并對如何實現信息技術對生態文明的支撐作用加以闡述,希望對其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有所幫助。
關鍵詞:信息技術 生態文明 支撐作用
中圖分類號:S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7(a)-0036-02
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之下,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逐漸提高,已經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社會現代化建設的總布局當中,對如何進一步加強對生態文明的建設已經成了當代社會現代化建設中的重點任務。從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來看,要想實現生態文明的建設,還需注重信息技術對其的支撐作用,只有將二者進行緊密的結合,才能真正實現生態文明的健康發展。
1 我國目前生態技術的發展現狀
我國在生態技術發展中可以分為兩種,即企業生態技術和區域生態技術,其中企業生態技術的發展最為顯著,且主要集中在新技術的研發上面。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的問題,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由于技術能力和資金不足等原因,使企業在生產產品時無法利用到高效節能的清潔型生產方式。
從區域生態技術發展方面來看,區域的生態技術發展多以建立生態產業園為主,由于每個區域都有各自不同的地理環境、地形構造、生態特點等。因此,在建立生態產業園時要根據各區域的不同特點來建立。但是由于各地區生態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在建立生態園時受到技術水平的影響不能使生態產業園得以良好的建立,例如:在西北地區建立生態產品園時,會受到水資源缺乏的田間限制,相比較水資源相對充足的南方地區來說,產品園的發展差異較大。
近幾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生態技術水平也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但是,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我國的生態技術發展多以表面上加快生產的“硬”設備為主,對其內在的“軟”實力卻十分缺乏,因此,提高生態技術的軟實力成了促進生態文明發展的首要任務,要想使我國在生態技術方面的軟實力得到顯著的增強,就必須依靠現代高科技的信息技術才能得以實現[1]。
2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對生態建設的支撐作用
2.1 利用信息技術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將信息技術與農業的種植相融合,就可以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數字化管理。在數字化管理下的農業,可以獲得很多關于農作物產量、生產過程等方面的信息,農作物遇到問題可以及時地掌握和解決。農民不用再去主觀猜測土壤的溫度、濕度是否已經符合標準,信息化的高科技早已將土壤的濕度多少、溫度多少、營養成分如何、是否處于健康狀態等信息展現在農民面前。這樣不僅將費時費力的農業種植變得省時省力,進而解放了諸多的勞動力,而且生產效率得到了充分提高,節約了土地、電力等資源,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了生態文明的建設[2]。
2.2 注重數據對建設生態文明的作用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幾乎受到了它的影響。生態文明建設也與大數據緊密的聯合在一起,大數據對生態環境問題如氣候變暖、生態系統等都發揮著重大作用。在面對環境污染的問題時,大數據可以根據數據的分析和判斷,確定出環境污染的類型、形成的原因,及時制定出解決的措施,甚至可以利用高科技技術手段模擬出當時環境遭到破壞前的樣子來,進行推理與假設,最終徹底杜絕或減少此類污染物的存在。
在交通方面也可以利用到信息技術,目前的智能交通系統就可以通過GPS精準的定位到車輛的準確位置,為公交車智能的報站。動態的管理信息,可以及時通知車主哪個地方的公路產生了擁堵的情況,從而減少了交通堵塞。通過智能交通系統輸入要去的目的地,就可以通過GPS為車主進行精確的導航,減少了路程、節省了時間。例如: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是“滴滴打車”軟件,它可以通過GPS將用戶與車主的地理進行定位,并且為每一個叫車的用戶匹配到一個與之距離最近的車主,從而給用戶帶來便利,實現了用戶與車主之間的雙贏[3]。
2.3 轉變傳統的生產方式
建設生態文明要打破以往傳統的生產方式,轉變成新型的生產方式以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過去傳統的生產方式多以生產數量為主,生產量雖然提高了,但是相應的浪費量也越來越嚴重了。而新型的生產方式是以種類為主,主張少量生產,但是種類豐富的生產方式,進行少產優產,從而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減少了浪費現象。
此外,產品的生產還要提高其靈活性、可控性和調節性。生產多品種和小批量的產品與大批量生產比較來說,產量具有調節性。目前社會發展復雜,市場也變化多端,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方式具有極高的靈活性,可以隨時通過市場的變化而調整自身,充分符合市場上發展的需要,并且小批量的產品不會給企業帶來負擔,符合市場需求時,可以隨時加大生產量,不符合市場需求時,可以薄利多銷,減少企業的風險與損失。例如:市場上需要一批新型的零件時,不需要改變原有的生產線,只需要利用信息技術,在原有的生產方式上通過計算機調整要下數據即可完成,十分方便簡潔,即能符合市場需要又減低了企業的成本費用,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4]。
3 信息技術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與影響
3.1 信息技術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意義
通過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加入信息技術可以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信息技術使人們在工作中對物質資料的依賴逐漸減少,從而減輕了環境承載力的壓力問題,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降低了污染。經濟的增長也要基于保護環境,構建健康生態文明的基礎之上,利用信息技術實現的經濟增長將會很好地履行可持續發展的特點,信息化技術可以降低企業生產的廢水廢氣對環境的污染程度,進行科學的生產,從而實現人、社會、自然三者的和諧共處,因此,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
3.2 信息技術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撐才能得以良好的實現,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很難自身修復,而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將清潔能源投入到修復生態環境中,使未來子孫后代的利益不被損害。同時,清潔能源具有可再生、可再利用的特點,對環境的影響十分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護環境不受破壞,從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4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目錢要想實現生態文明的快速發展,還需要信息技術作為主要的支撐。信息技術能夠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減少浪費,優化資源配置,并且能夠通過開發利用清潔能源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從而促進對生態文明的建設。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對生態文明的建設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劉濤.信息技術對生態文明的支撐作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5.
[2] 李世東.加快信息進程建設生態文明[J].防護林科技,2013(4):1-3,18.
[3] 曾歡.信息技術影響下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54-60.
[4] 曹蕾.區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及建模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