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討甘薯莖線蟲的保存時間和溫度對薯肉內莖線蟲的影響,以方便實驗教學的分析觀察。方法:采集回來新鮮、表皮無傷的病薯置于干燥的房屋內晾上72h后隨機分成3組,每組20個大小不等病薯,用潔凈的保鮮膜將薯塊裹嚴,分別置于4℃、10℃、16℃3個溫度下,保存到2、4、5及6個月時用顯微鏡觀察病薯內莖線蟲活蟲狀態。結果:在2個月時觀察薯塊及其莖線蟲,發現處于3種溫度下的薯塊內莖線蟲保存完好,蟲體活躍。在第4至6個月時,處于3種溫度下的甘薯表皮都有不同程度的白色及淺粉色病菌孢子堆,并且隨著溫度的增加甘薯腐爛嚴重,腐爛的甘薯內有線蟲,已死亡;無腐爛的甘薯內莖線蟲保存完好。結論:甘薯莖線蟲病薯標本保存的最佳溫度為4℃,保存時間為6個月以上。
關鍵詞:保鮮膜包裹法;儲存;甘薯莖線蟲
中圖分類號 S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4-0067-02
Abstract:Objective:The storage temperature and time which have the effects on the live sweet potato stem nematode has been research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this would be convenient to experimental teaching.Method:Collected fresh and epidermis unbroken infected sweet potato and keep them in a dry room for 72h.Divided the sweet potato into three groups of 20 each group randomly, and wrapped up each group with fresh-keeping film, then keep them at 4℃, 10℃, 16℃, respectively. Evaluated the vitality of sweet potato stem nematode state after 2, 4, 5 and 6 months.Result:The nematode were preservation in a good state and full of vitality at the different temperature after 2 months; the epidermis were decomposed in varying degree and had lots of pink spore mass after 4 month, and decomposed more serious with increased of temperature. There was dead stem nematode in rotten sweet potato. Conclusion:The optimum preservation temperature of sweet potato stem nematode is 4℃, and the time is 6 month.
Key words:Plastic wrap;Preservation;Sweet potato stem nematode
新疆地處西北內陸,屬于干旱半干旱溫帶大陸性氣候,位于北緯43°20′~47°15′。獨特的氣候環境非常適宜種植甘薯,為國家甘薯產業開辟了新的產區。近年來,新疆在品種選育、栽培、加工技術等方面得到了大力提高,據不完全統計,全疆甘薯種植面積達到1萬hm2,主要分布在烏魯木齊、昌吉回族自治州、沙灣縣、霍城縣、新源縣等[1]。甘薯高效農業發展的同時,病蟲害的危害也日趨猖獗,其中甘薯莖線蟲病(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又叫空心病、康心病、空梆子等[2]。王曉東等[3]證明了新疆甘薯莖線蟲病病原為馬鈴薯腐爛莖線蟲(D.destructor Thorne)。
為了在高校農業類植物病理相關實驗中,讓學生更好更直觀的了解甘薯莖線蟲的形態,筆者摸索出了一種保鮮膜包裹法的保存方式,此法不僅克服了課時進度與季節脫節而導致選材的困難,而且可以一次看到不同齡期的線蟲,便于學生觀察和學習,比直觀的玻片教學效果更佳。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試材料 病樣來自于新疆石河子大學農學院植病溫室院內多年種植甘薯莖線蟲病的病圃。
1.1.2 儀器 Haier公司生產SC-242型立式冷藏柜,寧波東南儀器廠生產SPX型智能生化培養箱。
1.2 方法 于10月底(內地可能要在9月底)將成熟發病的薯塊小心挖出,置于室內通風干燥處干燥72~96h,從收獲的新鮮病薯中挑出表皮沒有破損且病癥明顯的甘薯,隨機分成3份、每份都有大小不等的病薯20塊,采用家用保鮮膜小心包裹好薯塊,置于4℃、10℃、16℃3個溫度下待測。在保存到第3個月時,將包裹病薯處于兩端的保鮮膜戳破兩個指頭大小的小洞或者在薯塊的中間撕開一個小洞,以便通風、通氣防止薯塊過早的腐爛及病菌孢子堆大量生成,分別在2、4、5和6個月不同的時間里用顯微鏡對病薯內莖線蟲活蟲進行觀察并記錄。
2 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在3種不同的溫度下保存的病薯在2個月內莖線蟲活蟲形態清晰,動態活躍,薯塊無腐爛;在4個月時觀察如下:4℃狀態下薯塊無腐爛,無腐爛的薯塊中甘薯莖線蟲活蟲形態清晰,10℃和16℃狀態下薯塊腐爛分別為50%和60%;在5個月時觀察如下:4℃、10℃和16℃保存溫度下甘薯腐爛程度分別為5%、85%和90%,無腐爛甘薯莖線蟲活蟲形態清晰,并出現卵生小個體線蟲;在6個月時觀察結果如下:4℃、10℃和16℃保存溫度下甘薯腐爛程度分別為15%、100%和100%,4℃下無腐爛甘薯表皮白色孢子堆增多,薯肉內莖線蟲活蟲形態清晰,并出現較多的卵生小個體線蟲,蟲體扭動緩慢。腐爛甘薯表皮呈水浸狀,滲透出淺黃色液體,白色病菌孢子堆多,薯肉組織腐爛,呈黃色水浸狀,液體稍滑,無味,內有莖線蟲,已死亡。
3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采用低溫保存法,在不同的時間內觀察甘薯莖線蟲“活蟲”狀態,發現處于4℃保存狀態下,甘薯發生腐爛現象較少,薯塊表皮隨著時間的延長長出一些白色、淺粉色病菌孢子堆,但薯肉還呈深褐色的康心狀,表皮干燥、稍皺縮,薯肉內的線蟲是活蟲、形態清晰。其余2個溫度下的甘薯腐爛較多,原因可能兩點,一是隨著溫度增高,甘薯呼吸強度增加,消耗的養分比較多,加速了軟腐病發生;二是由于被保鮮膜包裹的甘薯通氣不暢導致本身放出的熱量揮發不出去,甘薯進行無氧呼吸,致使紅薯過早的腐爛。
甘薯莖線蟲病于20世紀90年代初傳入新疆[3],寄主范圍廣,除了不危害禾本科作物及棉花外,其他作物和雜草都能感病,已經被列為國家檢疫對象之一。本試驗對甘薯莖線蟲“活蟲”的保存方法進行了研究,該方法優點:使莖線蟲保存在原來的甘薯內,保證了莖線蟲形態不變,以便為在實驗室或者高校研究“甘薯莖線蟲”的工作者提供一個保存莖線蟲活蟲時間較長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全俊仁,楊生寶.新疆新傳入病害甘薯莖線蟲病的研究[J].石河子農學院學報,1996(4):17-20.
[2]趙雅峰,王曉東,張瓊,等.新疆甘薯莖線蟲生物學特性的初步研究[J].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5(1):43-45.
[3]王曉東,張莉,杜娟,等.新疆塔城地區甘薯莖線蟲病原鑒定[J].植物保護,2013,39(2):139-14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