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友前 左言凱
摘 要:安徽省銅陵白姜病蟲害主要有姜瘟病、姜螟、斜紋夜蛾。該文介紹了這些病蟲害的發生為害特點,提出了切實可行的綠色防控技術。
關鍵詞:銅陵白姜;病蟲害;發生特點;綠色防控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4-0071-02
銅陵白姜是銅陵“八寶”之一,以其“塊大皮薄,汁多渣少,肉細脆嫩、香味濃烈”等特色而聞名,是中華白姜的代表性產品,已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銅陵市白姜種植面積300hm2,年產鮮姜6750t左右,主要分布在天門鎮、西聯鄉和順安鎮。長期一來,白姜病蟲害的防治一直是困擾姜農的主要難題,特別是姜瘟病,一旦發生很難有效控制,加大了白姜種植的風險,影響了農民種植白姜的積極性,嚴重阻礙了銅陵白姜產業的發展。為控制白姜病蟲為害,推進白姜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筆者在多年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銅陵白姜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為害特點,提出了切實可行的綠色防控技術。
1 銅陵白姜主要病蟲害及發生為害特點
1.1 姜瘟病
1.1.1 典型癥狀 姜瘟病又被稱腐爛病或青枯病,主要危害根部及姜塊。感病植株在發病初期,葉片褪綠,葉尖和葉緣先黃化,逐漸萎縮反卷下垂,病葉逐步從莖基部向上發展,至全株枯死。病株莖基部變軟,維管束變色發褐,呈水漬狀,擠壓時,有污白色菌膿流出。發病姜塊變軟腐爛,維管束變黃色或黑色。
1.1.2 病原 姜瘟病是細菌性病害,病原菌為青枯雷爾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1.1.3 發生規律 病菌在姜種和含有病殘體的土壤中越冬,侵染源主要是帶菌姜種、土壤、有機肥料和水。病菌在土壤中一般存活2~3月以上。發病最適溫度為26~31℃,大雨過后或田間濕度過大,最易發病。發病初期一般在6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為病害流行的高峰期,9月下旬以后為病害緩慢期,發病時間長達3個月。
1.2 姜螟 姜螟,又稱玉米螟(Ostrinia furnaccalis Guence),屬鱗翅目,螟蛾科,亞洲玉米種。
1.2.1 形態特征 成蟲為黃褐色蛾子,體長11~14mm。卵橢圓形,稍扁平,一般20~30粒粘在一起排列成不規則的魚鱗關卵塊。初產卵粒乳白色,漸變淺黃色,孵化前端部附近出現小黑點。幼蟲共5齡,老熟幼蟲體長20~30mm,圓筒形,頭黑褐色,背部淺褐色,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個,腹部1~8節背面有兩排毛瘤,前后各兩個。蛹長15~18mm,黃褐色,長紡錘形,尾端有刺毛5~8根,有絲狀物纏連。
1.2.2 為害特點 姜螟又稱鉆心蟲,幼蟲孵化出2~3d后,便成群從葉鞘與莖桿縫隙或心葉侵入,殘留有糞屑。葉片展開后,呈不規則的食孔,莖、葉鞘常被咬成環痕。幼蟲在3齡以后多在莖桿中部蛀入姜株內取食為害,蛀入孔高度一般在15~30cm處,隨著姜株的老化,蛀入孔偏高,幼蟲駐入后沿植株向上蛀食造成莖桿空心,阻礙水分的運輸,上部成枯心苗,或莖桿折斷,并在孔口留有新鮮糞便。幼蟲有轉株為害習性,一般一頭幼蟲可轉株為害3~5株。
1.2.3 發生規律 姜螟在銅陵地區一年發生3代,以未代老熟幼蟲在姜株殘體中或野生雜草莖桿內越冬。越冬幼蟲于5月中下旬開始化蛹,6月上旬越冬代成蟲盛發,并在生姜苗上產卵,1代幼蟲在6月中旬盛發,為害姜苗。2代幼蟲在8月上旬盛發,為害姜株。3代幼蟲在9月上旬盛發,為害姜株,并有世代重疊現象。10月上中旬老熟幼蟲進入越冬。成蟲晝伏夜出,具趨光性,成蟲夜間交配,交配后1~2d產卵,卵產于葉背中脈兩側,平均每頭雌蟲產卵180~210粒。幼蟲常吐絲下垂遷移,為害鄰近植株。幼蟲以2代和3代為害重,嚴重地塊被害率達20%以上。
1.3 斜紋夜蛾 斜紋夜蛾又名蓮紋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屬鱗翅目,夜蛾科。
1.3.1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4~20mm,翅展35~40mm。頭、胸、腹均深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叢毛,前翅灰褐色,花紋多,內橫線和外橫線白色、呈波浪狀、中間有明顯的白色斜闊帶紋。卵扁半球形,直徑0.4~0.5mm,初產黃白色,后轉淡綠色,孵化前黑色,卵粒集結成3~4層的卵塊。幼蟲體長35~47mm,頭部黑褐色,胴部青黃色或暗綠色,從中胸至第9腹節在亞背線內側(上接71頁)各有三角形黑斑一對。蛹長15~20mm,赭紅色。
1.3.2 為害特點 幼蟲專食生姜葉片和嫩莖,將嫩葉吃光,老葉食成孔洞,并排泄蟲糞,造成姜株污染。
1.3.3 發生規律 銅陵地區一年發生5~6代,多在7—9月份生姜植株生長旺盛期發生,成蟲夜間活動,有趨光性,趨味性。卵多產在葉背面,初孵幼蟲群集取食,3齡前僅食葉肉,殘留上表皮及葉脈,呈白紗狀后轉黃。4齡后進入暴食期,多在傍晚出來為害。幼蟲共6齡,老熟幼蟲在1~3cm表土內做土室化蛹,發育適溫較高,29~30℃,所以,7—9月份為害生姜最嚴重。
2 銅陵生姜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2.1 農業措施控害技術
2.1.1 實行輪作,高畦栽培 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pH值在5~7的沙質壤土種植白姜。實行3—4月的輪作,宜與水稻、豆科、百合科作物輪作,忌與茄科作物如番茄、辣椒、茄子、馬鈴薯等連作或套種。種姜的地塊宜年前深翻,種姜前處理土壤,開好“三溝”,做成寬為4~5m、溝深50~60cm的畦,畦上開穴播種,行距55~60cm,株距21~24cm,播種量4500kg/hm2左右。
2.1.2 精選優質無病姜種 從無病姜地選擇無病害、無蟲害、無傷口,姜塊形狀整齊、皮色有光澤、肥大飽滿、姜指長而粗、質地硬的單株單塊姜作姜種。
2.1.3 搭棚遮陽避雨 高溫多雨季節應在姜田搭棚遮陰擋雨,一般在播種結束后至姜出苗30%~40%時及時搭架,上面覆蓋芭茅或遮陽網等,再用竹竿壓住扎牢。覆蓋以“三分陽七分陰”的稀疏光照為宜。至9月上中旬天氣轉涼、光照強度減弱時,及時撤去遮陽物。
2.1.4 科學施肥 采取測土配方施肥,施足基肥,增施有機肥和鉀肥,適量施用氮肥,輕施提苗肥、重施分枝肥和壯姜肥、補施秋肥。有機肥需充分腐熟后方可施用。
2.1.5 及時清溝排水 雨季要開好“三溝”,做到雨止田干,避免田間積水,降低土壤濕度。
2.1.6 清潔田園 發現姜瘟病株及時拔除,挖去周帶病菌土,在病穴內撒施生石灰,用干凈無菌土填埋。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帶出田間統一處理(焚燒、堆漚或深埋等),嚴禁將病殘體隨意丟棄在田邊地頭或水源地。
2.2 種姜消毒 經催芽后的姜種從姜閣中取出后,剔除肉質變褐變軟的姜種,放在室內晾種3~4d;播前將姜種分切成50~60g重的單個帶芽的姜種小塊,再選用3%中生菌素300倍液或20%噻菌銅500倍液浸種30min,晾干后備播;播種時,用草木灰蘸封姜種切口再播種。
2.3 燈光、性誘誘殺害蟲 安裝太陽能殺蟲燈誘殺姜螟、斜紋夜蛾等害蟲。每2.67hm2安裝一盞,殺蟲燈底部距地面1.5m,7—9月份開燈。姜田放置玉米螟、斜紋夜蛾性誘劑誘殺姜螟、斜紋夜蛾,減輕兩蟲為害。
2.4 減量安全用藥 加強病蟲監測,根據生姜病蟲發生發展動態,抓住關鍵時期,適時開展防治,病害提前預防,注重農藥混合、安全使用,減少用量次數和用藥量。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和生物農藥防治病蟲。(1)防治姜瘟病:當田間出現發病中心時,用46%氫氧化銅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或20%噻菌銅500倍液,或10億活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2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1000倍液噴淋或灌根,每株用250~300mL藥液,連續施藥3~4次,每次間隔7~10d。(2)防治姜螟:在卵孵盛期,選用100億孢子/mL短穩桿菌懸浮劑1500mL/hm2,或16000IU/mg蘇云金桿菌懸浮劑2250mL/hm2,或200g/L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00mL/hm2,對水450kg/hm2噴霧防治。視蟲情連續防治2~3次。(3)防治斜紋夜蛾:在卵孵盛期,選用30億PIB/g斜紋夜蛾核多角體病毒·5%甲維鹽懸浮劑100mL/hm2,或200g/L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00mL/hm2,或6%阿維·氯苯酰懸浮劑450~600mL/hm2,對水450kg/hm2噴霧防治。視蟲情連續防治2~3次。
參考文獻
[1]宋元周,黃正勤.銅陵白姜姜螟的發生與防治[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10):2942,2951.
[2]胡洪濤,朱志剛,閔勇,等.銅陵白姜姜瘟病原鑒定[J].長江蔬菜,2016,24:75-7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