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琳
啟功(1912~2005年),字元白,也作元伯,號苑北居士,北京市滿族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
啟功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家、書畫家、鑒定家、紅學家、國學大師。
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
啟功1933年進入輔仁附中,1935年進入輔仁大學美術系,從事教育事業72年,從事高等教育工作70年,是輔仁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的兩朝元老。他一生熱愛教師職業,耐心細致地“傳道、授業、解惑”,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和藹可親。啟功題寫的北京師范大學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成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人才的指導思想,也是師大莘莘學子的奮斗目標。直到晚年,他仍然為學生開設各種講座,加上他學識淵博、態度謙和、語言風趣,深受廣大師生的愛戴。先生總是心系學生,1991年將義賣自己書畫作品所得的163萬余元人民幣捐獻給學校,設立“勵耘獎學助學基金”,以此報答陳垣先生(書屋號“勵耘”)的師恩,并激勵學生繼承和發揚陳垣先生愛國重教、辛勤耕耘、嚴謹治學、獎掖后學的精神。
啟功生于1912年,此時家道早已敗落。他的啟蒙老師是祖父和終身未嫁的姑姑。姑姑文化不高,但她把常用字都寫在方寸大的紙片上,逐個教啟功先生讀寫。祖父寫得一手好字,他命啟功勤于臨摹,并教其念詩。祖父經常讓啟功看著自己畫畫,幼承家學為先生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1933年,21歲的啟功雖說沒有讀完中學,而筆下的書畫文章卻有了佼佼之色。祖父的門生傅增湘拿著啟功的作品,找到了當時輔仁大學的校長陳垣。為了啟功的生計,陳垣幫他找到了在輔仁大學附屬中學教國文的職業。雖然他兢兢業業地教書,但還是被辭退了。理由很簡單,他中學沒有畢業,沒有文憑。啟功悲涼地走出校門。既然是書生,就只好用書生之法討生活,于是他終日習書作畫,以賣字畫為生。1935年,經陳垣介紹,啟功又站在了輔仁大學美術系的講壇上。只是又因為他沒有文憑,而被再度辭退。兩次被“炒”的啟功并未心灰意冷。他清醒地意識到,唯有自強不息,提高自己的真才實學,數倍高于別人,才能立穩腳跟。古道熱腸的陳垣第三次介紹他到輔仁大學教大一國文,他第三次站在了講臺上,并成了一位沒學歷的大學教授。啟功后來說道:“當時師生之誼,有逾父子。”從那時起,他便養成了在學術上務實、求真的習慣,幾十年從未放松對自己的要求,養成了嚴謹的治學精神。他聰穎過人,才華出眾,記憶力驚人,涉獵的書籍非常廣泛。20世紀50年代,啟功編撰注釋本《紅樓夢》,至今仍是紅學研究的必讀書目。20世紀60年代撰著的《古代字體論稿》,將文字研究和書法研究結合在一起,是文字學的重要論著,多次再版。20世紀60年代撰著的《詩文聲律論稿》,別出心裁,以簡馭繁,是研究漢語詩文聲律的獨詣之作。他曾用近十年時間探討漢語的獨特現象,并將自己的深入思考記錄在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漢語現象論叢》一書中。而累時多年的《啟功叢稿》,體現出一位集古代文學研究家、書法家和文物鑒定家于一身的學者所獨具的學術視野。
詩書兼長 品鑒有方
作為一位書法大家,啟功的書法作品,結體內緊外放,筆畫遒勁俊雅,章法布局嚴謹,形成一家之風,被人們譽為“啟體”,成為中國當代書法文化的瑰寶。他從不把自己的書法視為牟利的奇貨,曾欣然為普通工人、市民、年輕學生乃至小朋友題字,堪稱人民的書法家。他還深入研究漢字字體及書法創作理論,出版了《書法概論》《古代字體論稿》《論書絕句》等著作。啟功對漢字字體演變的論述,對臨碑應“透過刀鋒看筆鋒”的強調,對漢字結構“黃金律”的發現,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書法的練習和創作。他從小受祖父的熏陶,酷愛繪畫,先后拜賈羲民先生﹑吳鏡汀先生為師學畫,是一位成名已久的畫家。他的畫作構圖嚴謹、手法生動、色彩鮮明、韻味悠長、境界開闊,尤擅長山水竹石,極富傳統文人畫的意趣。
啟功是一位獨具風格的當代舊體詩人,詩作學力深厚堅實,意境深遠含蓄,格律嚴謹工整,語言典雅豐贍,深具古典風韻。保存在《啟功韻語》《啟功絮語》《啟功贅語》中的大量詩篇,推陳出新、自創一格,在詩壇上獨樹一幟。他對歷史人生的許多高見,都是在風格獨特的詩詞中表達出來的。
啟功是當代中國著名的文物鑒定家,尤其對古代書畫、碑帖的考定,見識卓異,造詣精深,幾十年間先生所經眼鑒定的書畫文物數以萬計。在長期的書畫鑒定中,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提出書畫鑒定“看風格”“看紙墨”“看旁證”等重要見解,還從實踐中總結出“挾貴”“挾長”等七條禁忌,佳惠學林。他是一位學者型和藝術家型相結合的鑒定家,以學問考定見長,常能透過現象,深入本質,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問題。例如:對舊題為唐“張旭草書古詩帖”真實年代的考辨,對陸機《平復帖》的全文通釋與考定,便是最好的例證。除書畫外,他還對出土文物及古代書籍進行鑒定,參與了震驚文物界的《出師頌》《淳化閣帖》的收購與鑒定工作。
集詩、書、畫和文物鑒賞于一身的啟功先生,對歷代作品特征、作者風格了然于心,見識卓異,加上他有豐富的文物知識和文史修養,又熟諳典故,劣品和贗品總逃不過他的目光。然而,他對個人的作品從不看重。有個鋪子是“造假作品”的專賣店,標價不高,有人看了問店主:“是真的嗎?”店主也挺痛快:“真的能這個價錢嗎?”后來,先生聽說了這件事,就來到這個鋪子,一件一件看得挺仔細。先生誰不認識呀!有人就過來問:“啟老,這是您寫的嗎?”先生聽了,微微一笑說:“比我寫得好。”在場的人全都大笑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又改口了:“這是我寫的。”事后他向我們解釋,他說:“人家用我的名字寫字,是看得起我,再者,他一定是生活困難缺錢,他要是找我來借錢,我不是也得借給他?”他撰文稱贊明代文征明、唐寅等人,說當時有人偽造他們的書畫,他們不但不加辯駁,甚至在贗品上題字,使窮朋友多賣幾個錢。讓那些窮苦小名家得幾吊錢維持一段生活,而有錢人買了真題假畫,損失也不會多么大。這觀念雖不合知識產權保護法,卻體現出啟功一向的仁者情懷。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啟功還是一位享有崇高聲譽的著名愛國者、社會活動家。他以其卓越的才能、崇高的思想品德和對國家的無私奉獻,贏得社會各界的敬重和愛戴。啟功對祖國、對人民抱有一顆熱誠的赤子之心,極力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多年來,他在政協積極建言獻策,在各種外交場合維護國家的利益與尊嚴,宣傳介紹中華悠久的傳統文化,為祖國爭得了榮譽。他曾多次應邀赴日本、新加坡、韓國參觀訪問,舉辦書畫展和進行學術交流,還赴美國、英國、法國出席學術會議、鑒定古書畫、考察博物館,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
啟功先生與人為善,注重情誼。他對母親至孝,對妻子至愛,對師長至敬,對朋友至誠,對晚輩、學生關愛至切。他道德高尚,為人方正,溫文爾雅,內剛外柔。“直如矢,道所履;平如砥,心所企”,這首硯銘正是先生做人的原則。他另有硯銘云:“一拳之石取其堅,一勺之水取其凈。”他取“堅凈”二字作為書齋的名稱,這也正是先生道德操守的生動寫照。啟功性格灑脫,心胸超曠,每遇人生坎坷,總能以樂觀的精神、曠達的心胸加以化解。他言談風趣,應對機敏,出語幽默。人們與啟功交談如沐春風,無不為他的人格魅力所傾倒。
2005年6月30日2時25分,啟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師垂典則,范示群倫。他九十三年的豐富人生,留給世人的,不僅是內涵豐厚的學術著作和精美絕倫的書畫作品,還有高潔的人格和無私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