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鎮國++謝丹++余永富++李萍++李興春
摘要:在位于貴州東南部的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分布著國內最大面積的天然禿杉群落,通過調查顯示:胸徑10厘米以上的有6639株,胸徑5~9.9厘米為77700株,幼樹224500株,幼苗85580株,本文分析了影響禿杉生境的各種自然和人為因素,并提出了保護禿杉群落及其生存環境的對策。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禿杉;生境;保護對策
項目基金:該項目由環保部、財政部2013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專項資金資助(財建〔2013〕621號)
中圖分類號: S79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15.035
1 保護區概況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位于貴州省東南部,地跨雷山、臺江、劍河、榕江4縣,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08°05′~108°24′,北緯26°15′~26°32′,總面積達47300公頃,是以保護禿杉等珍稀生物為主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雷公山地質構造為江南古陸雪峰臺凸,地處云貴高原東部邊緣,由于雷公山臺地上升,流水侵蝕,深切割的溝谷縱橫交錯,形成以高中山、中山為主,低山局部出現的地貌特征,基巖為前震旦紀板溪群變質巖系,以淺變質巖為主。土壤為黃壤、山地黃壤類,酸性,pH值在4.0~5.3之間,質地為壤土,土層較深厚。區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大部分地區年均氣溫在14℃~15℃之間,最高氣溫35.6℃,最低氣溫零下8.9℃。年降雨量1300~160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80%。
現已查明區內共有各類生物609科5161種。其中:動物281科2300種,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有云豹、豹、黑熊、獼猴、大鯢、紅腹錦雞、白頸長尾雉等21種,貴州新記錄201種,國家新記錄20種,3個新屬,170個新種,特有164種。高等植物278科2598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有紅豆杉、南方紅豆杉、異形玉葉金花、伯樂樹、禿杉、十齒花、水青樹、馬尾樹等32種,省級重點保護有三尖杉、紅花木蓮、深山含笑、長苞鐵杉等21種,列為《瀕危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74種,貴州新記錄2屬50種,雷公山特有種10種。大型真菌有50科263種。
2 保護區禿杉資源現狀及分布
2.1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是對胸徑10厘米(含10 厘米)以上禿杉植株進行普查,編號建檔,對50厘米以上大徑級禿杉進行掛牌保護,并用GPS定位,對胸徑10厘米以下植株進行樣方、樣帶調查,統計株數。
2.2資源現狀(見表1)
自保護區建立以來,禿杉在保護區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發展,并進行過比較詳細的3次調查,第一次調查于1985年,胸徑大于10厘米以上的有近5000株,第二調查于2005年,胸徑大于10厘米以上的有6382株,第三次調查于2013年,胸徑大于10厘米以上的有6639株,并對胸徑小于10厘米的小樹、幼苗幼樹進行了調查,經調查,胸徑5~9.9厘米有77700株,幼樹(樹高50厘米以上,胸徑5厘米以下)224500株,幼苗(樹高50厘米以下)85580株。
保護區自1985年~2004年的19年間,有大于10厘米的禿杉天然植株凈增1382株,年均凈增72株,2004年~2013年的9年間,大于10厘米的禿杉天然植株凈增257株,年均凈增28株,自1985年~2013年的28年間,大于10厘米的禿杉天然植株凈增1639株,年均凈增58株。
從胸徑為5~9.9厘米的77700株,幼樹224500株來看,有30%以上的幼樹在優勝劣態的過程中可長成大樹,能長成更大胸徑的植株比例將更少。幼苗僅85580株,主要由于2010年~2012年天然禿杉大樹結種較少所致。
2.2.1禿杉最大個體(見表2)
經調查,禿杉最大胸徑為210.8厘米,位于方祥管理站轄區格頭村旁;最高樹高達53.3米,位于小丹江管理站轄區的“八萬山沖頭”;最大冠幅達26 米×24.4 米,位于方祥管理站轄區的“丟送蓋”;分布最高海拔1510米,位于方祥管理站轄區的“付娘大碼”;分布最低海拔680 米,位于小丹江管理站轄區的“謝卡路口上”;最高枝下高26.1 米,位于小丹江管理站轄區的“八萬山沖頭”。
2.2.2 雷公山特有植物——金葉禿杉
金葉禿杉為貴州大學藍開敏教授在20世紀90年代發現的1株新栽培變種,為雷公山保護區特有種。聳立在保護區昂英村的混交林中,其胸徑為131厘米,樹高40米。2012年保護區科技人員在開展禿杉資源調查中又在保護區交包村的混交林中發現了1株,胸徑為82.8厘米,樹高37米,其葉金黃色,遠遠看去,金黃色的樹冠與周圍綠色的針闊葉混交林形成鮮明的對比。
2.2.3 禿杉“王”
在方祥鄉的格頭村寨中,距小河邊20米處,有一棵巨大的禿杉,稱為禿杉王,被當地村民奉為“鎮守該寨的神樹”,也是雷公山最大的禿杉,其胸徑210.8厘米,樹高45米,冠幅20米×20 米。據當地村民介紹該樹已有500多年,曾遭雷擊將其燒傷,現在仍然枝葉茂盛,樹干直立挺拔,是人們觀瞻禿杉最好的地方。
2.3禿杉資源在保護區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格頭村、雀鳥村、平祥村、昂英村等村,交包村、毛坪村、提香村、陡寨村、水寨村、小丹江村、橋歪村、喬洛村、三灣村等村有零星分布,分布范圍8908 公頃,其中,集中連片41片,面積77.7 公頃,最大面積有10 公頃。
3 禿杉的生境狀況
雷公山禿杉主要分布在雷公山東南斜坡中部800~1300米之間的V型坡度在20°~40°的溝谷兩側,地理位置為東經108°12′~108°20′,北緯26°20′25″~26°25′00″,基巖為前震旦紀板溪群變質巖系,以淺變質的板巖為主,土壤為山地黃壤類,酸性,pH值為4.0~5.3,質地為壤土,土層較深厚,禿杉集中分布區年均溫為14.3℃,7月均溫23.5℃,1月均溫3.6℃,≥10℃的活動積溫4110℃,≥10℃的天數為197天,凝凍約20天,年降雨量為1400毫米以上,其中,4~9月較為集中,降雨量為110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9%,10月至次年3月偏少,為340 毫米左右。
4 禿杉林的群落結構
雷公山禿杉群落的成層比較明顯,可分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和地被層。
喬木層可分為兩個亞層,第一亞層主要是以禿杉占絕對優勢,由于禿杉樹體高大,冠幅大,有“萬木之王”之稱,一般在20米以上,最高達53.3米,最大胸徑210.8厘米,最大冠幅26米×24.4米,達到該層的樹種還有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錐栗Castanea henryi、水青岡Fagus longipetiolata、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馬尾松Pinusmassoniana等。第二亞層高度在4~15米,胸徑在5~60厘米,常見樹種有雷公鵝耳櫪Carpinus viminea、多種柃木Eurya spp、紅花木蓮Manglietia insignis、閩楠Phoebebournei、水青岡、甜櫧栲Castano psis、薯豆Elacocarpus japonicus、錐栗、野櫻Prunus serrulata、木荷Schimasuperba、貴州石櫟Lithocar pus elizabathae、茅栗Castanea seguinii、青榨槭Acer davidii 、大果蠟瓣花Corylopsis multiflora、香港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hongkongensis、大萼紅淡Adinandra macrosepala、楓香、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等。整個喬木層覆蓋度達95%以上。
灌木層受上層林冠影響較大,覆蓋度在30%~60%,主要有柃木Eurya japonica 、絲線吊芙蓉Rhododendron moulmainense、穗序鵝掌柴Schefflera delavayi、山蒼子Litsea cubeba、香葉樹Lindera communis、油茶Camellia oleiferaAbel、映山紅Rhododendron simsii、大萼紅淡Adinandra macrosepala、總狀山礬Symplocos botryantha、山香園Turpiniaarguta、箭竹Fargesia spathacea等及一些杉木、絲栗castanopsis fargesii、馬尾樹Rhoiptelea chiliantha等喬木幼樹。
林內草本層較不發達,高在40~120厘米,覆蓋度在30%~60%,主要有里白Hicriopteris glauca、狗脊Rhizoma Cibotii、福建蓮座蕨Angiopteris fokiensis、日本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小花姜花Hedychium sinoaureum、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苔草Carex tristachya等。
5 影響天然禿杉及其生境的因素
5.1 人為因素對禿杉的影響
5.1.1 人為破壞樹體
當地社區居民有在野外耕作區搭建圈養耕牛圈舍的習慣,在夏季常用20厘米以上能將整塊樹皮剝下的樹種,如杉木等的樹皮用作圈舍頂部的遮雨棚,由于禿杉分布區的禿杉樹皮也與杉木樹皮有著相同的功能,禿杉樹皮被剝的情況時有發生,影響禿杉樹體生長甚至死亡。
5.1.2 人為耕作的影響
禿杉分布區有社區居民開展生產活動,禿杉生長在社區居民賴以生存的耕地(農田、農土)周邊,由于禿杉為高大常綠大喬木,耕地周邊禿杉影響農作物生長而受到居民的破壞,如砍伐、整枝、剝皮致死時有發生。
5.1.3 人為活動對生境的影響
由于禿杉生長在較為原生的常綠闊葉或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中,保護區建立以來,對禿杉的保護宣傳效果雖然明顯,對禿杉植株的保護意識有所提高,但對禿杉生境的保護意識還有待提高,如在禿杉分布區采伐其他林木、放牧、毀林造林、毀林燒木炭時有發生,對禿杉的生境造成極大的影響。
5.2 自然因素對禿杉的影響
5.2.1 雷擊災害
2010年8月,保護區小丹江管理站轄區“老喬水”闊葉林中1株高27米,胸徑102厘米的禿杉被雷電擊中,樹干被劈成兩半且部分粉碎,無一完好,枝葉、碎片散落滿地,造成禿杉及周圍環境的破壞。
5.2.2 山體崩塌
由于禿杉分布區坡度較大,土質疏松,極易發生山體崩塌,2010年9月位于保護區太擁鄉昂英村,海拔780米的“薅菜沖”,1株樹高35米,胸徑180厘米,樹齡200余年的禿杉,因山體崩塌致使該株禿杉翻蔸死亡。
5.2.3 凝凍災害
2008年,貴州特別是黔東南地區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凝凍災害,雷公山也不例外,由于禿杉為高大常綠大喬木,特大凝凍災害致使禿杉斷梢、折枝、折干、翻蔸、辟裂等。經調查,受災面積132畝,受災株數300余株,胸徑在5~160厘米,蓄積1158立方米。
6 保護對策建議
1982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在雷公山建立了以保護禿杉等珍稀生物為主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為保護生長在這里的禿杉提供了可靠的保障,30多年來,雷公山的禿杉得到了有效保護、恢復和發展,生存環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種群數量不斷增加。
6.1加強管理,提高社區居民對禿杉的保護意識
在禿杉集中分布區的格頭、平祥、喬水、薅菜沖等地劃出封禁區,并設立永久性保護碑牌,對毛坪村、交包村、提香村、陡寨村、水寨村、小丹江村、橋歪村、喬洛村、三灣村等零星分布胸徑達50厘米以上的禿杉實行掛牌保護。
6.2 開展禿杉的相關研究
開展禿杉人工促進天然更新、人工育苗、造林、金葉禿杉的無性繁殖等研究,擴大禿杉種群資源。
6.3 建立禿杉資源檔案
對已調查記錄在案并定位的10厘米以上的6639株禿杉的個體資料收集歸檔,并適時跟蹤監測,掌握其生長情況。
6.4 建立固定樣地,監測禿杉消漲趨勢
在格頭、平祥、喬水、薅菜沖等禿杉集中分布區建立固定樣地,對禿杉開展長期監測,掌握消漲趨勢,適時調整保護措施。
6.5 加強宣傳保護禿杉資源的意義
加強保護珍稀野生植物法律法規的宣傳,對破壞禿杉及其生存環境的行為給予相應的處罰,對保護禿杉及其生存環境和對禿杉相關研究做出貢獻的給予獎勵,形成保護禿杉及其生存環境的良好氛圍,使禿杉得到有效的保護,資源量得到持續增長,從而使生態環境也得到良好的保護。
參考文獻
[1]周政賢, 姚茂森.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
[2]張華海,張旋.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研究[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 2007.
[3]陳紹林.湖北星斗山自然保護區禿杉原生種群生境現狀及保護對策[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8,(02).
作者簡介:謝鎮國,本科學歷,工程技術應用研究員,研究方向: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及森林生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