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丹++孟獻德++彭寶瑤++馮琪倬++劉靜
摘要:閩南沿海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經濟特區之一,該地區的鄉村景觀有著獨具特色的地域特點。本文通過對該地區的實地調研,總結了現階段鄉村景觀營建的現狀和不足,并提出了適用于閩南沿海地區鄉村景觀營建的基本設計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閩南沿海;鄉村景觀;景觀營建
中圖分類號: TU982.29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15.056
1閩南沿海地區鄉村區位特點
1.1自然地理特征
閩南沿海地區從地理位置上指的是福建廈門、漳州、泉州三地沿海地區。閩南沿海地區鄉村有著非常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鄉村自然景觀都是未經人工修飾自然形成的,具有單一性和不可復制性。
1.2社會經濟特征
閩南金三角地區包括福建省廈門市、泉州市、漳州市三個市和其下轄區縣。廈漳泉地區的財政收入占全福建省總收入的一半,對外貿易出口占福建省的3/4,閩南金三角地區在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強閩臺經濟合作及在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閩南沿海地區鄉村景觀類型及現狀
對閩南沿海地區鄉村景觀的調查,走訪了包括云霄縣、詔安縣以及龍海市、長泰縣、廈門市集美區等幾個區(縣)的美麗鄉村建設,再加上周邊一些鄉村。通過對農業生產景觀、住宅區環境景觀、公共活動空間的景觀建設等方面的調查,掌握了閩南沿海地區美麗鄉村景觀建設的基本現狀。
2.1自然景觀類型及現狀
閩南沿海地區因所處地理位置的特點,其農業生產景觀有著特定的地方特色,主要包括沿海林地景觀、農田景觀、果園景觀等。農業生產景觀除了具有經濟價值外,還有很強的藝術觀賞價值。
2.2人文景觀類型及現狀
閩南沿海地區人文景觀資源豐富。自從晉唐開始,中原文化傳播入閩,融合本地原住民的文化,在漫長的歷史時空里,又不斷發生文化碰撞、融合,經過一代代閩南人不斷吸收并融合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等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這些文化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閩南沿海地區文化以其豐厚的積淀、深邃的根基、獨特的魅力,形成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閩南沿海地區鄉村人文景觀主要包括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景觀,宗教、宗族文化景觀和公共空間景觀(包括景觀節點、街巷空間、開放廣場空間等)。
3閩南沿海地區鄉村景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3.1鄉村整體景觀規劃不合理
由于近年來城市的擴張,造成鄉村尤其城市周邊的鄉村在農業生產用地、住宅用地、工業用地等用地上規劃不合理,長期處于無序建設狀態,違章搭建情況時有發生。容易造成景觀碎塊化。
3.2環境破壞嚴重,生態效應低下
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侵占土地、亂砍濫伐樹木等破壞自然生態的行為,使得自然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加之村民的生態保護思想參差不齊,在平日的生活中時有垃圾隨地丟棄等破壞環境景觀的現象,種種行為直接導致了鄉村景觀質量日趨下降。
3.3地域文化的缺失
在閩南沿海地區某些鄉村中,因毗鄰市區較近或經濟發展較好等原因,鄉村管理者對城市文化與地域鄉村文化認知存在一定的偏差,極容易導致在鄉村景觀規劃形式上盲目向城市化靠攏,卻忽略了自身原本就存在的、與城市文化相異的鄉土文化。
3.4植物配置缺乏特色
閩南沿海地區位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植物種類豐富多樣,在鄉村景觀植物營造上有較多的可選擇性。據走訪調查發現,大部分的鄉村對于鄉土樹種的研究和保護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大片的速生林種植在鄉村周邊或是丘陵之上,尤其像桉樹等樹種,對環境的污染極大。另一些鄉村對植物配置不重視,認為植物配置就是綠化,在美麗鄉村建成后全村綠化毫無特點可言,千篇一律,不能很好的體現出閩南沿海地區植物的多樣性和景觀觀賞性。
4閩南沿海地區鄉村景觀營建的思路和方法
4.1閩南沿海地區鄉村自然景觀營建思路和方法
4.1.1保護傳統農業 美麗鄉村建設中農田景觀規劃是一項系統的工程,農田景觀規劃是在現有農田景觀格局的基礎上,通過對當地農田現有條件進行分析,重新安排空間格局和形態,在保障基本農田生產功能性的基礎上,形成具有美學效果的農田景觀。對農田進行景觀上的設計就需要考慮農田的生產屬性和生態屬性,這是農田賴以和諧發展的基礎。
4.1.2尊重當地特色 閩南沿海地區的自然景觀因所在區域位置的不同,所體現的景觀效果也不盡相同。位于沿海地區的鄉村地勢平坦,形狀規整,所體現的景觀具有規律性。靠近內陸的丘陵地區鄉村碎塊化嚴重,在夾縫中“生存”,但其所體現的景觀特色相比于近海地區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具有自然色彩。在進行鄉村自然景觀設計時都應該尊重當地的實際情況,尊重當地的生態條件,尊重當地的歷史人文條件,這樣設計出的自然景觀才具有實際意義。
4.1.3尊重空間尺度 在自然景觀設計中應該考慮鄉村的空間構成與尺度,對現有鄉村的空間形式進行分析然后進行統一的規劃設計。農田可以認為是大地景觀的一部分,農田所擁有的面積廣闊的屬性能夠給人以不同的景觀視角去觀賞。
4.1.4人工與自然相結合 現在鄉村自然景觀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人工干預所產生的一種結果,既有自然屬性,又有人工屬性,兩種屬性共同維持鄉村自然的生態系統,在景觀設計過程中不能過多干預。
4.2閩南沿海地區鄉村人文景觀營建的思路和方法
4.2.1還原當地建筑本色 保護傳統民居聚落整體風格不被破壞,當必須在原有宅基地上建造時,按照現代風格的拆舊建新,新建筑在外觀和建筑材料上應盡量選用鄉土材料,與傳統民居風格相融合,體現傳統民居風格基礎上,又能體現新建筑的特色,避免城市化傾向。加強村民對環境的認同感、歸屬感,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親切感。
4.2.2對建筑群落進行更新 應對現存的傳統民居進行合理保存的同時,在新建時應使民居風格盡量與傳統民居風格保持一致。在建筑群落的空間安排上,應遵循生態學的方法,采取“群落——綠帶——廣場”的聚落規劃模式,更好的維護傳統鄉村形態。對傳統民居聚落區域進行全方位保護,新建民居另規劃建設用地。
4.2.3注重街巷的景觀效果 道路路面是道路景觀的重要部分。在鋪設路面時不但要考慮實用性,也要考慮景觀美。其色彩和樣式不但應與周圍的建筑形成良好的呼應關系,也應具有限定場地的作用。以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材料為主,不同級別的路面使用不同的材料,相互組合。
4.2.4傳承精神文化 提高鄉村居民的保護意識,他們是鄉村文化景觀的主要締造者和傳承者,鄉村居民是保護文化景觀的主體和重中之重,他們是創造者、傳承者,是與鄉村文化景觀最為接近的人;在營造時,應以歷史風韻為主體,以鄉村自然生態為基底、以田園風光為核心、以市井風味為延續來進行。
5結語
閩南沿海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正如火如荼的進行,美麗鄉村讓村民享受到了傳統鄉村聚落所沒有的基礎設施,使居住環境更加舒適、人際關系更加和諧等。村民的鄉村建設意識、共同參與積極性有了大的提高。在傳統的鄉村聚落中也很好的保存了歷史人文等文化遺產,有了更好的傳承。逐步將本地的歷史風土人情與農業生產相結合,打造出了鄉村生態旅游的新路子。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美麗鄉村的建設中仍然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突出的問題也反映了當前閩南沿海地區建設美麗鄉村的基本現狀,也為后續的美麗鄉村景觀建設提供了思路和依據。
參考文獻
[1]黃斌. 閩南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 福建農林大學, 2009.
[2]李元強. 略論閩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C].海峽兩岸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 2007.
[3]劉漢鵬.鄉村景觀保護與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災害研究,2015(02):50-51.
[4]付梅臣, 謝宏全. 農田景觀規劃設計及3S技術應用[J]. 農業工程學報, 2003, 19(01):196-199.
[5]鄭紅杏. 鄉村文化景觀的營造研究[D]. 安徽農業大學, 2014.
作者簡介:周旭丹,副教授,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通訊作者:劉靜,講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