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夢琳 許啟錦 梁海丹 林榕 李甜 張秀偉
摘 要:目的 探討關懷性頸椎觸摸操對緩解大學生頸椎亞健康狀況的效果。方法 將4個相同專業的大一班級隨機抽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個班級。對照組進行常規生活學習,實驗組每晚進行關懷性頸椎觸摸操,干預,3個月后評價效果。結果 對照組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前后無明顯差異;實驗組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干預后明顯低于干預前,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 <0.05)。結論 對大學生進行關懷性頸椎觸摸操的干預可降低其功能障礙指數,緩解其頸椎亞健康狀況。
關鍵詞:關懷性觸摸 大學生 頸椎 亞健康 干預
中圖分類號:R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7(a)-0188-03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aring cervical touch exercises on alleviating the sub-health statu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Methods:4 classes of the same major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each group having 2 clas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life study,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aring cervical touch every night. The effect was evaluated after 3 months. 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ervical spine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dysfunction index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The intervention of caring cervical touch exerci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can reduce the dysfunction index and relieve the sub-health status of cervical vertebrae.
Key Words: Caring touch; College students; Cervical vertebrae; Sub health; Intervention
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時代的進步,當代大學生在娛樂、工作、生活中基本上離不開電腦、手機,同時受社會競爭和生活節奏的諸多影響,思想、學習、就業壓力加大,大學生中出現了超負荷學習、長期伏案等現象[1]。頭頸長時間固定維持在一個體位而引起頸部的一系列不適癥狀,日趨呈現出頸椎亞健康狀態。頸部功能障礙指數亞健康診斷參照《亞健康中醫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主要表現為:自覺頸部酸脹不適、僵痛不舒、肌肉緊張、轉側不爽,客觀檢查無陽性發現者[2]。調查發現,我國80%以上的青少年處于頸椎亞健康狀態,頸椎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大學生表現尤甚。頸椎亞健康已成為困擾大學生們的重要健康問題,應引起社會尤其是各高校的高度重視[3]。鑒于此,該研究使用的關懷性頸椎觸摸操是基于中醫推拿和穴位的頸椎按摩保健操[5]而衍生編制,并在傳統的頸椎推拿按摩的單一手法基礎上融入關懷性語言和意識。
關懷性觸摸是一種在真正觀察、同體、感悟與分析對方關懷需求,確定關懷行動方式情境下進行的觸摸[4]。意在通過大學生間的觸摸感受關懷。
關懷性頸椎觸摸操的干預緩解大學生頸椎功能障礙亞健康狀況,為促進大學生頸部健康提供科學有效、人際和諧的關懷療愈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6年9~12月在該校醫學院大一學生中隨機選取專業相同、班級人數相近的4個班級作為樣本,每個班級有38~40人。將4個班級隨機分成實驗和對照組,每組2個班級,實驗組學生共77 人,對照組學生共78人。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保持常規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不對其采取任何干預措施。
實驗組:在日常生活學習的基礎上每晚利用晚自修課間10 min,通過科研成員播放做操視頻和帶領做操的方式進行關懷性頸椎觸摸操的干預,包括頭頸部十字運動、肩背部按摩運動、頸部拿捏運動、擴胸運動、聳肩及肩胛回旋運動、言語關懷運動、全頸背放松運動、整理運動這8項操作流程。具體干預過程如下。
(1)準備階段。第1~4周,組建干預團隊并分工協作,團隊由1名指導老師和5名操作成員組成,老師負責團隊關懷性觸摸操技術指導。一名負責人,統籌規劃和分配團隊工作,2名成員負責實驗組學生的動作規范,2名成員負責同學間關懷性語言的的工作,確保實驗組同學在做操時力量適中,及時詢問同伴感受并給予正向鼓勵支持[6]。
(2)實施前期階段。第5~8周,溝通協調觀察組班級班主任和班干部,取得支持和信任;與學校班風紀律相關負責人和同學們溝通解釋,以求最大程度的配合與保證效果。實施的前幾周,團隊1名成員播放視頻,2名成員立于班級教室講臺兩邊帶領做操,2名成員指導和糾正做操動作。
(3)實施中期階段。第9~15周,實驗組學生已基本掌握操作內容和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節:頭頸十字。取端坐位,頭頸放松,平視,下頜骨向前點頭及回縮,保持頸后部肌群緊張頭頸向上頂的狀態,以下頜為軸,頭頸寫“十”字。再左右360度旋轉,反復多次;
第二節:肩背按摩。由身后的同學幫助完成。取端坐位,身后的同學先單手置前位同學的頸后部,用手掌撫摸頸椎數次,然后將左手的左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微曲,用手指掌側面的大小魚肌協同用力,自上至下拿捏,動作輕柔和緩,詢問彼此感受;之后改用右手同手法拿捏。
第三節:反身拿捏。每個人轉身,改由前一位同學為身后的同學拿捏,同樣手法完成第二節的動作,共四個節拍。
第四節:擴胸運動。將手臂抬高,兩手平舉成一水平線。雙手握拳擺在胸口。然后向兩邊伸展,一手上舉一手自然下垂,先左手后右手,共四個節拍。
第五節:肩胛回旋。取端坐位,雙手搭肩,雙側肩胛骨作內旋外旋動作,放松。重復3~5遍。
第六節:頸背轉動。右手放背后,左手放胸前。手掌立起向右平行推出,同時頭部向左看,保持幾秒鐘,此時為旁邊同學點贊,再換左右手。
第七節:頸背放松。由身后的同學幫助完成。取端坐位,身后的同學十指微曲置于前面同學的雙肩上,按一定力度按摩。在用雙手的小手指側由頸部向下捶背至腰部。動作輕緩連續,詢問彼此使用力度,按摩后自覺頭目清爽,以不引起頭皮發熱為度。
第八節:整理運動。每個人轉身,改由前一位同學為身后的同學按摩輕捶,同樣的手法完成第七節的動作,共四個節拍。
注意事項:在關懷性頸椎觸摸操動作規范的前提下,注意將關懷意識滲入其中。
首先,在做操前搓一搓自己的雙手,待溫暖后再給其他同學做頸部按摩。
其次,在做操過程中保持手部按摩力度適中,動作輕柔和緩。
再次,在做操期間同學間應注意及時詢問對方有無不適感,拿捏位置是否需要調整等。
最后,是言語上的鼓勵支持,在做操過程中適時贊美同伴的優點,互相肯定。
(4)實施后期階段。第16周,最后一周鼓勵干預組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比較自身的頸椎功能障礙是否有所改善。團隊成員對此進行記錄、肯定和感謝。
1.2.2 評價方法
采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Vernon,1991)于干預前后對兩組同學進行測評。該量表包括疼痛強度、生活情況(穿衣洗漱)、提物、閱讀、頭疼、集中注意力、工作、騎車、睡眠、娛樂10個條目和1個疼痛的數字評分標尺。10個條目采用6級評分法,分值從0分(完全舒適)到5分(非常不適),總分從0分(完全舒適)到50分(非常不適)。頸椎功能障礙指數越高時,頸椎舒適度越低,頸椎亞健康狀況越嚴重。疼痛數字標尺采用10級評分法,從“無痛”到“劇痛”賦值0~10分,疼痛數值越高,頸椎舒適度越低,頸椎亞健康狀況越嚴重。經信效度檢驗,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3,各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7~0.99,內容效度(CVI)為0.97。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t檢驗,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得分情況,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頸椎功能障礙指數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后頸椎項能將得指數評分比較如表1所示。
2.2 兩組學生頸椎功能障礙指數評分比較
對照組除生活情況外其他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實驗組干預前后對比可見,除疼痛強度和騎車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是由于實驗組同學對于疼痛強度的變化感覺不敏感,而騎車時腿部力量運用較多,易忽視頸部感受。其他均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生活強度、提物、閱讀、頭疼、集中注意力、工作、睡眠、娛樂、頸部疼痛度這9個條目的頸椎功能障礙指數評分干預后明顯低于干預前。
3 討論
該研究顯示關懷性觸摸操對于緩解大學生的頸椎亞健康狀況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其原因可能如下:
觸摸在護理中已經被視為人的基本需要,而關懷性觸摸更是結合身體觸摸和心靈觸摸的一種新型觸摸模式。是淺層與深層的身體觸摸觸摸和情感溝通、精神支持、人際協調與問題解決的心靈觸摸的結合型。
傳統的頸部按摩[7]往往僅局限于個體的自主按摩,動作少、幅度和按摩位置相對局限,對于頸椎的不適作用相對較小。而本課題所用的關懷性頸椎觸摸操在原有簡易頸椎按摩的基礎上編排成操,拓寬了頸部按摩的的范圍和幅度。
大學生群體是一個年輕群體,自制力和對自身健康狀況的關注度不及中老年群體,所以往往不會單獨進行頸椎按摩。關懷性觸摸操是一個互動性極強的、雙人、多人或者團體性的做操模式,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大學生群體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關懷性頸椎觸摸操獨創性的詢問感受、鼓勵支持等語言關懷,在古代中醫頸椎推拿按摩的手法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滿足了大學生群體的心理需求,促進了情感交流。是最受大學生喜愛和氛圍友好濃烈的環節,足以見得“良言一句三東暖”的關懷和觸摸雙重效果。
4 結語
通過該次研究,檢驗了大學生自身編制的這套關懷性觸摸操在緩解大學生頸椎功能障礙亞健康狀況上具有顯著治療效果。但是由于該研究人力、物力的相對缺乏,樣本的代表性還不夠強,僅為我校醫學院大一學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于今后的研究改進,進一步推廣和驗證這一套操對大學生群體頸椎健康上所起的獨特作用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唐漢武.大學生頸椎亞健康患病現狀及其相關因素的分析[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8.
[2] 余蔥蔥.亞健康態頸部疲勞與頸椎病紅外圖譜溫度特征比較[J].激光與紅外,2010,12(40):1333-1335.
[3] 王進.大學生頸椎亞健康成因及頸椎操干預探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4(4):33-34.
[4] 張秀偉.特殊老年人護理人文關懷療愈模式的建立與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1(5):318-322.
[5] 郭劍華.防治頸椎病的按摩操[J].求醫問藥,2009(1):8.
[6] 王芳芳.護理學雜志[J].基于交互分析模式的團體教育對中年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的影響,2016,23(31):80-81.
[7] 周延輝.中醫按摩對頸椎病的治療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5(3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