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榮
摘 要:職業院校作為緊密聯系經濟社會發展的教育類型,隨著社會多元化、科技現代化和經濟結構多樣化,職業院校也實行了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特征多元化開放辦學發展戰略,多元化的辦學主體與利益相關方均需要在職業院校教學與管理中體現自身要求,在職業院校以信息化教學改革為抓手的新一輪教改中,同樣需要以教育者、被教育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多元質量評價為關鍵要素,構建多元化質量保障體系。
關鍵詞:職業院校 信息化 評價保障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7(a)-0210-02
Abstract: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implemented opening strategy with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ociety, modernization of sci-technology and diversific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as it is a Special type of education that was linked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losely, so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characterized by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enterprise and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will construct diversified quality system in information teaching reform roun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takeholders, and promote the quality evaluation deepening continuously.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 Inform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1 職業院校多元化的質量保障體系
隨著當代科技創新與產業化不斷加速,社會經濟轉型升級,行業企業的資本結構不斷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越來越轉移到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上來,加快開發人力資源、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成為社會共識。在此情況下,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的職業教育,主動面向區域經濟主戰場,大力實施開放辦學戰略,全方位引入辦學利益相關方參與到學校發展、教育與評價工作中去。德育為先,育人為本,職業院校在育人工作中通過引入多元化評價機制,發揮質量管理與督導工作的指揮棒作用,有助于社會、學校和學生實現多贏的良好局面。
2 信息化教學中多元質量評價主體設定
所謂信息化教學中的質量評價主體,是指職業院校中與教學質量評價相關的政府部門、行業、企業、督導隊伍、學校內設學管機構和教學單位、社會公共教育研究第三方機構等,多元化主體的出現是職業院校開放辦學中各相關方對教育質量訴求的體現,也是職業院校推進職業教育大眾化、普及化發展中保障教學質量的必要舉措,對于促進信息化教學的正確方向起著直接保障作用。政府部門作為學校舉辦方通過質量檢查履行管理職責。在質量管理方面按照《教育督導條例》、《督學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出臺了《省督學聘任管理暫行辦法》等配套文件,成立了教育督導團等組織,開展專項督導和日常教育質量檢查工作,成為職業院校實行依法治教、提高教育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政府教育質量管理以其權威性、執行力和合法性而對其他形式的質量管理起著直接的指導作用。在信息化建設方面,政府管理部門通過出臺文件、舉行信息化大賽、評選信息化資源、開展信息化課程立項建設等活動,推動信息化工作深入開展。行業企業作為用人單位通過質量標準保障用人效益。隨著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育機制和辦學模式的深入開展,行業企業與職業院校聯合成立專業建設團隊,推動最新生產前沿技術和知識進校園,按照企業員工的初步要求規范和約束學生,從“出口”的角度對職業教育質量提出了新要求。在信息化教學方面,行業企業在“信息化與工業化相結合”的轉型升級中,將智能生產與控制等技術引入教學,對于學校各專業的信息化教學都具有引領作用。學校內部的督導、學管和教學單位通過質量控制保障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開展,推動教師按照學校規定履行崗位責任,維護好學校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中心任務。學校督導督學工作隊伍要緊跟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潮流與方向,發揮督導評價的指揮棒作用,通過參考教師的信息化課堂管理、資源建設、學生參與度等因素,使信息化教學成為教師的自覺選擇。
3 信息化教學中多層次質量標準參照
所謂信息化教學中的多層次質量標準是指按部門標準、行業標準和教育標準等層次,結合學校實際所設計的標準化工作體系[1],以便使廣大使用信息化工具的教師能夠開展橫向比較,促進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走上標準化軌道。從當代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信息化課程建設和課堂管理均以校本化的形式進行,職業院校與不同的信息技術公司合作,采用不同的平臺和框架,具有不同特征,造成信息孤島,影響了信息化教學創造全天候學習環境的目標的實現。通過采用國家工信部門強制標準、行業技術通用標準和職業教育規范標準,能夠使信息化建設在標準規范下穩步前進,授課教師能夠采用規定的資源格式、數量、互動方式等規格開展課程建設,在使用中按照規定借用信息化手段為課堂知識傳授服務,提高學生信息化學習效益[2],避免過度依賴信息設施和無限度增加自動播放時間反過來影響授課質量的教學事故的發生。
4 信息化教學中多要素質量評價環節
信息化教學評價要擺脫以往傳統教學評價中“一評定終身”的弊端,避免以一次評價代替教師一學期甚至學年的付出,跳出以課堂熱鬧代替踏實付出的誤區,綜合考慮教師在校內社會服務、教學單位公務、專業與課程建設、教材開發、教師團隊、學生管理等方面的付出,利用信息技術全程記錄的優勢合理開展教師授課的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階段性評價、相互性評價、自我評價、學生評價等多種評價活動,使各種評價都能在教師業績考核中發揮其應有作用,形成更加科學的綜合性評價,提升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更好地推進教學相長,使教師隊伍更加和諧,在合作的基礎上打造超出個人限度的教育新合力[3]。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還可以進一步開展第三方評價,社會教育研究第三方機構作為獨立于教育系統的公共組織,能夠發揮專業知識的優勢,且無利益關系影響,能夠對職業院校的教育質量做出客觀評價,推動職業院校朝著“管評辦分離”的方向發展,更好地營造以業績說話的公平公正的職業院校教育環境。
5 信息化教學中多重質量保障機制
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的順利實施需要文化宣傳、制度規定、經費投入、組織領導等多重保障機制,其中,文化宣傳機制主要解決好廣大管理人員和教師的教育理念問題,通過文化宣傳破除各種抵制信息化、故步自封的教育模式與習慣,形成接受和適應信息化教學的新校風;制度管理機制可以在教師評聘、年終評價、評優評先等環節為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先進教師樹立榜樣,開辟信息化教學新風尚;經費保障方面通過學校投入、企業投入等多種方式,購置信息化的平臺、軟件與空間資源,為信息化建設提供良好保障;組織領導方面要成立信息化教學領導小組和學術委員會,實時解決好信息化教育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推動信息化教育工作克服困難,不斷取得新進展。
6 信息化教學中多方共贏的價值取向
信息化教學多方共贏價值取向就是以信息化教學的手段,促進所有教育工作參與者、服務者和利益相關者均贏得發展新機遇,獲得發展新優勢。從教育工作的參與者來說,通過信息化技術輔助的教學評價,能夠使教師主動調整和適應信息化教學,學到新技術,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提升在學校的影響力,獲得更大的職業發展空間;職業教育的服務對象是學生,提供的產品是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通過信息化教學能夠使學校的教育服務產品更加先進,更好地吸引越來越多的學生到校學習,擴大辦學實力,提高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也使得學生獲得更好的職業教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有用之才,在職業教育的輔助下早日實現人生價值;從職業教育的利益相關者來說,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無線網絡、多媒體教室、技術書籍、技術培訓等公益活動,對區域社會公眾、合作企業、社會組織等都可以在一定條件下開放服務,從而打造區域教育和文化高地,為推動區域社會進步做出應有貢獻。
7 結語
教學質量評價多年來難逃“公說公理、婆說婆理”的怪圈,不僅致使學校質量建設工作失去公信力,也會使教職工喪失創優爭先的積極性。在信息化建設為抓手的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進程中,伴隨著現代化的東風,需要從多元主體、多層標準、多個要素、多重機制、多方共贏等“五多”模式出發,構建“五多”特色的質量評價與保障體系,才能使信息化教學質量評價獲得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孫禎祥.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價標準的比較研究——結合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J].電化教育研究,2013(3):35-39.
[2] 高興義.努力提高單位時間學習效益[J].北京教育,2003(8):28.
[3] 高鵬飛,高校信息化教學質量評價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