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倩



“玉,石之美者”。雖然新石器時代大洋洲的毛利人與中美洲的瑪雅人曾有過短暫的佩玉歷史,但只有在中國,玉的發展貫穿了中華文明史的整個進程,可謂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文化基因。
正在廣州博物館舉辦的一場名為“美麗的石頭會說話——中國古代玉文化”的專題展覽,講述了玉器蘊含的彌足珍貴的中國傳統文化。
此次展覽由廣州博物館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聯合舉辦,展出兩館珍藏的200余件(套)史前至現代獨具特色的玉器藏品。有別于通常玉器展覽以玉器發展的時間脈絡或器型為主線的策展思路,此次展覽重點從玉器的“靈”、“德”、“華”、“耀”四方面來解讀玉器背后所蘊含的不同意義,及近萬年來發展形成的中華民族獨有“玉不琢不成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化干戈為玉帛”等玉文化內涵,較為全面地展現了我國古代玉器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玉器中所蘊含的中國人的處世哲學。下文將從此次展覽精品中甄選8件具有特殊文化價值的文物進行介紹,以饗讀者。
| 玉蘊之靈 |
商周兩漢時,人們將精美的玉石琢制成玉璧、玉琮、玉眼蓋等器物,在祭祀活動中供奉玉器,在喪葬儀式中使用玉器,冀望以此祭天禮地或祈求死而不朽。這種“禮玉文化”的確立,對中華文明史的影響一直延續至明清時期,明清兩朝天壇、地壇大祀中,皇帝皆親奉蒼璧祭天、黃琮祭地。
戰國 渦紋玉璧
重慶涪陵小田溪出土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此玉璧兩面均陰刻渦紋。據《華陽國志·巴志》載:“巴國先王陵墓多在枳”,“枳”即今之重慶涪陵。戰國時期,重慶地區是巴人的主要活動區域,小田溪墓群出土的以玉璧為代表的玉禮器,為研究巴人的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商代,玉璧作為祭天禮器曾在殷墟的大型祭壇中被發現。而到了漢代,皇室貴族棺槨表面也常覆蓋眾多圓形玉璧,古人把棺槨表面的青綠色玉璧稱為玄璧,他們認為玉璧不僅能保證死者的尸身不朽,同時還能使死者的靈魂升天。廣州西漢南越王墓中,主棺之內出土了多件玉璧,其中南越王玉衣上方放置有10件玉璧,玉衣下方放置有5件玉璧,玉衣內貼身有14件玉璧,可謂葬玉之典型。
西漢 白玉蟬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玉蟬呈薄片狀,以簡練的陰刻線勾勒出蟬的頭、軀干及羽翼,腹部還刻有五道橫線皮紋,具有典型的“漢八刀”風格。兩漢時期,崇尚玉器的漢代先人,在道家“長生不死”思想的影響下,上層貴族流行厚葬之風。王公貴族在入殮時,不僅使用大量的玉璧,希望死后靈魂可以穿過玉璧上象征“太一”的中孔進入永恒的天界,同時還口含玉蟬,祈求死而復生,玉蟬的大小正好可以覆蓋在死者的舌面上。在古人的世界里,蟬蟲以雨露為生,天性高潔,可脫殼再生,這正暗合了古人祈求死后復生的愿望。
戰國 龍首玉觹
重慶涪陵小田溪出土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玉觹上端為龍首,圓眼,嘴部透雕成孔,龍身飾魚鱗紋,其后連接一鳥形頭部,勾喙,圓眼出梢,觽身及下端為素面。玉觿,其創形可能源于獸牙。史前先民有佩戴獸牙的習俗,后以玉仿之,遂有玉觿之形。
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玉觹是王公貴族佩戴的組玉佩中重要的懸飾之一,除用于佩戴裝飾功能外,古人還以它作解系繩結的工具。因此盡管各代玉觿造型變化繁復,卻總不離上端粗大、下端尖銳的基本特征。同時,佩帶玉觿被認為具有解決困難的能力,是一個人聰慧的表現。
| 玉蘊之德 |
春秋戰國以后,在儒家德治學說的影響下,人們更是將玉器高度人格化、道德化,玉器被賦予了高尚的君子的品德,成為人格化的君子代表,古代君子佩玉之風由此大行。這些玉佩飾不僅是身份等級的象征,也是君子品行高潔的代表。
| 玉蘊之華 |
隋唐以降,中西文化的交流為玉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玉器逐漸褪去了神秘和神圣的光環。而后宋、遼、金、元百余年間的多民族文化碰撞,更出現了以“春水”、“秋山”玉及仿古玉為代表的以花鳥、人物、古青銅器等為主題,表現世俗趣味的玉器作品。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大盛及帝王品味的影響,玉器融入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明 羊脂白玉“子岡”款螭紋簪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器呈圓柱狀,上大下小,頂端為半球形帽,其上雕一小螭,器身淺浮雕螭紋纏繞,落“子岡”款。明代蘇州著名玉雕大師陸子岡善雕水仙簪,以及螭虎、乳丁等仿古紋飾的文房用器和陳設用器,其玉雕技藝享稱“吳中絕技”,為當時達官貴人所追崇。
唐代 浮雕人物紋玉帶板
廣州博物館藏
玉帶板呈正方形,上浮雕一著胡服人物,席地而坐,高目深鼻,長發卷曲,緊衣窄袖,身飾細陰線,手中持蕭作樂,具有明顯波斯人風格,因此又稱為“胡人玉帶板”。
在腰帶上鑲嵌裝飾性玉塊本是中西亞地區習俗,南北朝晚期傳入中土后,成為唐朝官服的要件,上層貴族、士大夫流行在腰帶上裝飾玉帶板,官服中玉帶等級最高,其次為金帶。玉帶是有身份等級象征的用玉。
清 玉雕“人物山水圖”山子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此山子呈卵石形,頂部與臺面雕琢成山崖,左側雕出遠山近景的層次,構圖聚焦于山路上手持靈芝的壽老及侍者,二人被具有長壽之意的松樹環繞。宋代以來,山水圖案頻頻入畫,至18世紀,此類題材被運用于玉器雕刻之上,這種玉器作品也可稱作畫意玉器。
| 玉蘊之耀 |
明清時期,除了傳統的白玉、青玉、碧玉、墨玉等品種外,以輝玉翡翠及瑪瑙、水晶、琥珀、琉璃等似玉材質為代表的玉石制品在皇室的主導下也廣為流行。時至今日,這些華麗、工巧的玉石制品仍為大眾所愛。
南北朝 琉璃耳珰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耳珰通體藍色透明狀,兩端大,中間小,呈腰鼓形,兩端中心有細孔貫通。兩漢至南北朝時期,玻璃制品進入了一個重要時期,五光十色的琉璃制品備受當時人們喜愛,琉璃耳珰更是以其五彩斑斕的顏色風行于世。
清 翡翠珊瑚蒼龍教子紋帶鉤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帶鉤為紅珊瑚雕琢而成,鉤身透雕一只螭龍,鉤首為龍首,套橢圓形嵌翡翠銅飾。自宋代開始,元、明、清各代浮雕螭紋玉帶鉤開始多見,甚至占據了明清帶鉤紋飾的主流地位,這種玉帶鉤鉤首為龍首,鉤腹上或浮雕或圓雕或透雕琢出螭龍形象,鉤首的龍頭與鉤腹的螭相對而望,龍首大,螭體小,有“蒼龍教子”、“望子成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