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日常生活與藝術的對話更為頻繁,聯系愈加密切,審美活動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再一次被凸顯,兩者之間的矛盾也因為文化環境的變動從而愈演愈烈。本文旨在探討當代文化研究中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意義,從而對藝術與生活的當代境況作出闡述。
關鍵詞:日常生活審美化 審美泛化 大眾文化 藝術 生活
過往,大眾普遍認為藝術與生活是分離的——由于藝術的專業性與貴族性,人們對藝術望而卻步,生活與藝術有著嚴格的界限。但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藝術被新興技術拉下神壇,生活與藝術之間的界限被逐漸抹消。“日常生活審美化”的運動過程就恰如其分地解釋了生活與藝術的兩種不同審美態度的交融對話。
一.日常審美化的內涵
從學理的層面而言,日常生活審美化,指的是藝術與日常生活加以區分的觀念正在消解。實際上,“日常生活審美化”最早是由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社會學與傳播學教授邁克·費瑟斯通于在新奧爾良舉行的“大眾文化協會大會”上提出,他在其題為《日常生活審美呈現》的演講中指出“我們可以在三種意義上談論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一是消解藝術和日常生活之間界限的藝術亞文化的產生,即20世紀初期出現的達達主義、歷史先鋒派和超現實主義運動。其影響主要是‘消解了藝術的靈氣、擊碎藝術的神圣光環并使‘藝術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上。二是指‘藝術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上。日常生活開始朝著藝術的審美化方向發展。所謂藝術參與生活的謀劃其實就是指藝術放棄了自律性轉而與大眾消費文化聯袂構筑時尚和流行。三是指‘充斥于當代社會日常生活之經緯的迅捷的符號與影像之流。①除此之外,費瑟斯通還提到日常生活審美化正在消弭藝術和生活之間的距離,即在把“生活轉換成藝術”的同時也把“藝術轉換成生活”的日常生活審美應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藝術和審美進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別是大工業批量生產中的產品以及環境被審美化。而對這兩個層面的理解,費瑟斯通在其日后的著作中將有更深刻的闡述。在中國國內,對于“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研究,則較早見于陶東風的《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化研究的興起——兼論文藝學的學科反思》一文。根據陶先生在文章中對“日常生活審美化”闡釋,審美活動已經超出所謂純藝術/文學的范圍,滲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藝術活動的場所也已經遠遠逸出與大眾的日常生活嚴重隔離的高雅藝術場館,深入到大眾的日常生活空間,如城市廣場、購物中心、超級市場、街心花園等與其他社會活動沒有嚴格界限的社會空間與生活場所。在這些場所中,文化活動、審美活動、商業活動、社交活動之間不存在嚴格的界限。②由此看來,陶先生所指涉的命題已不再只是停留在社會學范疇,而是更為深入地延伸至文化研究的相關領域。
二.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分類
通過對概念的整合分析,“日常生活審美化”可簡單分為表層審美化(物質的審美)和深層審美化(非物質的審美)兩個方面。而表層審美化就是物質生活的表層美化、社會主體的表層美化、文化產業的表層美化。隨著現代社會中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交融,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大力推動了大眾日常生活的表層審美化。因為,當大眾文化被納入到“文化工業“的模式后,就會形成一種大眾審美文化的泛化趨勢,從而加速推進“表層審美化”,最終為現實生活披上藝術化的外衣。但是,要想真正為現實生活呼喚出藝術化的靈魂,就必須要借助“深度審美化”的力量——大眾審美(如鮑德里亞所提出的“高度現實性”模擬體)和精英審美(如福柯等人所追求的“審美生活”)。相對“表面審美化”而言的“深度審美化”,則是一種深入人們內心世界的審美態度,通過外在文化的改變和塑造,大眾的內部世界出現了“深度審美化”,這是一種非物質的審美,是具有明顯的大眾與精英之間的“文化區隔”的,是在雅俗分化的不同社會群體中得以實現的。“深度審美化”的實現可以彌補“日常生活審美化”在審美態度在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交融中所出現的缺漏。
三.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意義
“日常生活審美化”將藝術的審美態度直接引進日常生活中,審美主義與消費主義又一同編織了一張巨網,將生活捆縛在其之中,從而使得大眾文化被藝術審美的氣息所熏染,物化的世界裹挾著美的設計——大眾傳媒、商品包裝和身體都難逃美學的捕捉,藝術從遠離生活變得觸手可及。當代社會之所以會出現此等文化景觀,并非無來由的。“大眾文化”的興起和“文化產業”的勃興,感性與欲望大行其道,社會文化充斥著商業性和娛樂性,從而導致“審美非功利性”的消解,傳統的美學原則因此遭遇驅趕,超絕平庸的文化分隔和等級分明的審美態度并不利于藝術與生活進行溝通交流,“日常生活審美化”恰好彌補了其缺失。
參考文獻
①[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上海:譯林出版社.2000,第95-98頁
②陶東風.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化研究的興起——兼論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杭州:浙江社會科學.2002.1
(作者介紹:譚嘉儀,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美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