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永+賀銀娟
內容摘要:2006年7月財政部、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完善中等職業教育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的若干意見》,從一定程度上使得經濟困難家庭的學生能夠繼續學習,進而完成學業。自此以后,關于中職學生的資助政策也就日漸凸顯實質性的進步,經歷了以國家助學金、國家免學費為主,以校內獎助學金和學費見面、頂崗實習為輔階段,進而最終形成以國家免學費、國家助學金為主,學校和社會資助、頂崗實習為輔的資助政策體系的過程。關于中職學生資助政策的變動主要涉及到資助目標的不斷明確,對象范圍的不斷擴大,資助標準的不斷提升、資助主體的不斷擴充,資助政策實施方式靈活多變等特點。
關鍵詞:中職學校學生 資助政策 調整
一直以來,我國都高度重視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資助的工作,并為此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實施了一些具有重大意義的舉措。2006年,我國中等職業學校招生人數為747.82萬人,當年財政投入資助金額為8億元;繼《關于完善中等職業教育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的若干意見》的實施之后,2007年招生人數有810.02萬人,相比上年增長達到8.32%,2016年招生人數更是達到了868.14萬人,相比2006年增加了120.32萬人,增長16.09%,僅財政投入資助金額就達到了200.11億元,是2006年的25倍之多。由此可見,對近十年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資助政策調整情況的梳理以及政策調整特征的歸納,對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資助政策的不斷完善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2007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以及財政部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2013年關于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管理辦法》的通知(財教[2013]110號);2014年財政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關于下達2014年第四批義務教育等轉移支付預算的通知》(摘要),這說明中國的中職學生資助政策進入新局面。一直以來中職學校資助政策主要從政策資助體系、資助范圍、資助內容、資助標準、受助對象等方面進行了不斷的調整和完善。
一.中職學校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調整
自中職資助政策出臺執行以來,十余年間的中職教育資助體系在不斷擴充變化,各年度的中職學生資助體系發展變化情況整理。
從2007年到2016年,中職學校學生免學費政策從剛開始的職業學校安排,到覆蓋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到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再到農村(含縣鎮)所有學生,從2009年到2013年,中職免學費覆蓋率增至90%再到全國22個省份中職學校學生全部免學費以及28個省份對戲曲類表演專業學生實行免除學費政策,免學費范圍一直在擴大;支持經費從中等職業學校每年安排不低于事業收入5%的經費用來學費減免、勤工助校內獎學金和特殊困難補助等,到2009~2011年三年共1261萬人免學費到2016年一年的1000.53萬人,從2009~2011年三年資助209.60億元到2016年一年的200.11億元,這不僅僅是數量上的飛躍,更是質的提升。
中職資助體系從2007年的以國家助學金、國家免學費為主,以校內獎勵助學金和學費減免、頂崗實習等為輔為基礎,建立了2016年提出的以免學費、國家助學金額為主,學校和社會資助、頂崗實習為輔的資助政策體系。從表面文字來看,幾個重要詞語未發生實質性的改變,但是語言闡述上明顯不同,如2015年時中等職業教育資助政策簡介中提出,我國建立了以免學費、國家助學金為主,學校和社會資助及頂崗實習等為補充的學生資助制度,從順序、“補充”到“輔”簡單的調整也足以體現目前國家對于中職教育發展的重視程度,至此也形成了中職教育政策體系的框架:2個“為主”+5個“為輔”的政策體系,此政策體系的推行,在中國生源逐漸減少的情況下,各項經費的開支并未顯著下降,有力說明中職教育發展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中職學校學生資助范圍、資助對象及資助標準的調整
1.中職學校學生助學金政策的調整情況
自2007年開始,中職學校資助作為政策開始實施,其資助范圍涉及的中職學校一致以來均指的是經政府有關部門依法批準設立,實施全日制中等學歷教育的各類職業學校,包括公辦和民辦的普通中專、成人中專、職業高中、技工學校和高等院校附屬的中轉部、中等職業學校等。資助對象剛開始僅針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的中職生,資助標準為1000元/人.年,資助面相對偏窄;2007年時國家中住學校學生資助政策做出調整,國家助學金覆蓋面擴大到中職一、二年級農村(含縣鎮)學生以及城市低經濟收入家庭,資助的標準也由原來的1000元/人.年調整到1500元/人.年。資助政策的改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國家助學金資助范圍不斷擴大,資助標準及覆蓋面不斷增加。國家助學金覆蓋不僅限于農村學生,還擴大到了城市的低收入家庭,政策的推行在當年全國將近有90%的中職學校學生獲得了這份助學金;2012年政策再次調整國家助學金的資助對象,政策提出:2012年秋季學期至2013年春季學期,助學金政策覆蓋一年級涉農專業學生和非涉農專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以及二年級農村(含縣鎮)學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同時,從2013年秋季學期起,將助學金政策覆蓋范圍調整為一、二年級涉農專業學生和非涉農專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之后的政策基本形成了較為固定的資助對象,即具有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學歷教育正式學籍的一、二年級在校涉農專業學生和非涉農專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的時間也拉長了,連續資助中職學校學生兩年,主要用于生活費的開支,資助標準執行到2015年,2016年,國家助學金政策做出調整,主要資助受助學生的生活費開支,資助標準每生每年2000元。以后年度,將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適時調整資助標準。
2.中職學校學生免學費政策的調整情況
我國中職學校學生免學費政策開始初步推行實在2009年,當時根據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及《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從2009年秋季學期起,對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三年級在校生中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逐步免除學費(藝術類相關表演專業學生除外)。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和田、克孜勒蘇柯爾克孜三地州農村戶籍的學生全部享受免學費政策;涉農專業為2000年教育部發布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教職成[2000]8號)中的農林類所有專業。”由中央財政統一按照每生每年平均2000元標準,與地方財政按比例分擔。對于民辦中職學校一、二年級符合免學費條件的學生,按照當地同類型同專業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免學費標準給予補助。學費標準高出公辦學校免學費標準部分由學生家庭負擔;低于公辦學校免學費標準的,按民辦學校實際學費標準予以補助。
2010年9月政策再次做出調整,通知提出“從2010年秋季學期起,將中等職業學校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納入免學費政策范圍。”西部地區按在校城市學生的15%確定;中部地區按在校城市學生的10%確定;東部地區按在校城市學生的5%確定。中央財政參照上述比例安排中央補助資金。各地可根據實際,合理確定行政區域內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比例。”調整中將中職教育免學費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在原來的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的基礎上,將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也納入了中職教育免學費政策之列。
三.中職學校學生資助政策調整呈現的特點
經過對中職資助政策的梳理發現,自2007年國家開始推行助學金政策至今,中職學校資助呈現出了一系列較為顯著的特點。
1.中職資助體系中的助學金資助范圍傾斜性及對象擴大化
從助學金僅限于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到具有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正式學籍的在校一、二年級所有農村戶籍的學生和縣鎮非農戶口的學生以及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再到現在的具有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學歷教育正式學籍的一、二年級在校涉農專業學生和非涉農專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均能夠體現國家助學金資助范圍“涉農”傾斜性以及資助對象的不斷擴大。
2.中職教育資助政策參與主體的多元化
中職教育資助政策的參與主體已經不僅只有主導者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同時也有許多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以及個人等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來提供支持,如學校獎、助學金的設置和命名上等,通過多主體的參與,社會資源得以整合,中職教育資助體系也在日趨調整與完善。
3.中職教育資助實施流程及監督等政策日趨規范和全面
中職教育資助實施流程及監督以江西省為例,江西省學生資助網所發布的相關資助政策包括,2010年9月2日發布的由江西省財政廳、江西省教育廳、江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于印發<江西省中等職業學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城鎮低保家庭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學費實施方案>的通知》;2010年9月13日《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管理信息系統驗證工具(完整版)》;等。這一系列政策、通知及意見的頒布,使得中職教育資助工作能夠緊鑼密鼓地開展,同時又為中職資助基金落實到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中職教育資助資金的實施和管理本就是一項復雜繁瑣的工作,涉及環節多、流程負責,為了讓中職教育資助資金能夠真正落到實處,發揮應有的作用,這仍是日后中職教育資助資金管理中的一項巨大任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12~2016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http://www.moe.edu.cn/
【2】江西省學生資助網http://jxxszz.jxedu.gov.cn/zzzc/zzjy.htm
【3】秦芬.中職資助政策演進特征、實施成效及發展趨勢--基于福建實踐模式的調查與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5(19):35-41
【4】廖碧娟,陳麗君.教育公平視角下中職學生資助政策研究[J].職教通訊,2016(22):16-20
【5】劉銀鳳.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資助政策實施效果研究[D].廣州大學,2016.
(作者單位:江西科技學院工商管理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