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雋波
農歷標準發布 生活有規可依
文|張雋波
2016年1月開始,本專欄文章一直圍繞著“日歷”來說事,尤其是開篇文章《買對日歷,過好日子》,針對當下日歷中的不規范現象,甚至是錯誤百出的不正?,F象進行了分析。欣喜的是,今年5月12日,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發布了《農歷的編算和頒行》等334項國家標準,首次將農歷編算和頒行納入國家標準化管理體系。
農歷的編算和頒行有了國家標準,這將使未來各版本的日歷有章可循,有規可依,也將極大地統一日歷中的歷注內容,方便百姓生活。
國家標準為什么只針對農歷?
眾所周知,世界上不同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歷法,粗略來分,不外乎三種:陽歷、陰歷和陰陽歷。農歷屬于陰陽歷,也叫夏歷,是我國歷史上使用過的上百種歷法的一種概括和統稱。農歷中的月是陰歷月,年(歲)則是陽歷年,如何協調陰歷月和陽歷年,聰明的古人想到了閏月,“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此外,農歷中的二十四節氣也是地地道道的陽歷。
我國古人擅長用陰、陽來解釋世間萬物,日、月是陰陽的突出代表。日為太陽,月為太陰。對應在歷法上,以日為參照物的為陽歷,以月為參照物的為陰歷。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這種歷法即為陽歷,也就是現在實行的公歷,也叫西歷、格里高利歷。一般情況下,陽歷每4年1閏,一年中的大小月非常固定,編排日歷時不易出錯。以月亮繞地球一周為一個月,每12個月或13個月為一年,就是陰歷。陰歷19年7閏,平均不到3年就有一個閏年,一年中大小月不固定,編排日歷時得格外留心。
辛亥革命以后,我國的官方時間改用陽歷,采用國號紀年,并一度明令廢除農歷。由于農歷深深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廢除農歷的效果并不理想,最后當局不得不妥協,認可了日歷中陽歷、農歷并行的事實。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采用公元紀年,日歷仍然按照陽歷和農歷并行的方式編排。農歷在我國有數千年歷史,由此產生了與時令有關的節氣、節日、風俗、詩詞、歌賦,僅節日就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臘八節等,如果連上數九、三伏、出(入)梅、二十四節氣等重要節點,農歷包含的內容就更多了。這些節日(日子)數量多且內涵深,編排農歷時,稍有不慎,就會出錯。如今年1月1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第8版的整版日歷中,本該標全的24節氣,卻把芒種和冬至丟掉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的《佳聯賞析》中,把“數九”開始的日子標在冬至日的后一天。如果細究一些沒有正規出版社編輯出版的日歷,錯誤會更多,這也許就是把《農歷的編算和頒行》列為國家標準的原因吧。

歷法、歷書沒有形成和普及前,百姓全憑感知冷暖和周邊自然景物的變化來判斷歲時節令,“山中無歷日,寒暑自知年”。歷法、歷書形成后,多為官方“管制”,百姓要想知道具體一點的時間,就得靠官府來告知。據《史記》記載,三皇五帝時已用歷法紀年,早在周朝就有“告朔”(即頒布文書告訴百姓哪天是初一)的活動。
為什么由官方告知百姓時間,因為掌握日月運行規律實在是一件十分頭疼和深奧的事,更重要的是,歷代統治者都把自己看成是上天(神靈)的代言人,把頒歷授時看成是皇權的象征,所以在古代也把歷書稱為“皇歷”,只許官印不許私印。
既然與皇權相關,改朝換代時,國號、年號要改,歷法也要改,使得我國歷史上用過的歷法有110多種,有的使用時間極短,使用時間較長的有漢代《太初歷》,唐代《大衍歷》,元代《授時歷》,明末《崇禎歷書》等。有了歷法,歷書也在唐代應運而生,現在可見的有: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四川及淮南地區民間刻印日歷,甘肅敦煌莫高窟發現的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和中和二年(882年)幾種唐歷,都是現存的較早刻本。
為了“統一全國時令”,讓全社會行動一致,盜版、販賣歷書不僅要獲罪,最重者可能被處斬。明代的《大統歷》封面就印著:欽天監奏準印造大統歷日頒行天下,偽造者依律處斬,有能告捕者,官給賞銀五十兩,如無本監歷日印信,即同私歷??梢姽糯耖g如私造歷書,即有被殺頭的危險。
但唐宋以來,民間因利私印官歷,屢禁不止。在清代,直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政府才同意民間翻刻,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始奉旨廢除禁例。清末,臘月一進,新春將至,市面上販賣所謂“大本新皇歷”的人也多了起來,持續月余?!堆嗑q時記》載:“十月頒歷以后,大小書肆出售憲書,衢巷之間亦有負箱唱賣者?!?/p>
近代以來,隨著社會進步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時間準確性的要求隨之提高,記載時間的歷書也成了人們工作、生活中的必備書,發行量遠超其他書籍。新中國成立初期,各地每年歷書的單行本動輒數十萬冊,上百萬冊司空見慣,有的高達500萬冊。近年來,隨著人們獲取信息方式的改變,歷書的印數大不如前,一般省份的單本印數在5萬冊左右。歷畫、臺歷、掛歷等也相應減少。

了解一點農歷知識,家庭生活可能會更加方便、更加幸福。
君不見,每到二十四節氣、春節、元宵節等重要節日或節點,報紙、電視、微信、網絡主頁等都在突出的地方設置醒目標題,編輯精彩文章,配以精美照片吸引人們點擊、閱讀、收看、點贊、評論……就拿剛剛過去的夏至日來說吧,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學微信公眾號的文章《夏至一陰生》就十分精彩,幾個小標題分別為: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物候養生,伏天養生,仲夏習俗,文章中不斷出現陰、陽、陰氣、陽氣、陰陽轉換、陰陽流轉、和諧平衡、三伏天等詞語。
如何讀懂、吃透這些專業詞語,了解農歷的相關知識后,理解起來可能就會事半功倍。比如說,二十四節氣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最早被確立的四個。早在先民用土圭測日的時候,人們就發現一年之中有一天日影最長,即夏至;有一天日影最短,即冬至。關于夏至,《尚書·堯典》有“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禮記·月令》中亦有“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
再比如,在讀到節令養生的文章時,你要知道,傳統的陰陽學說中有同性相感一說,月是陰宗,即陰性的最高權威,水也是陰,海潮隨月進退漲落。在人體中,氣是陽,血是陰,人體的血液運行包括女性的經期與此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當我們進行日常養生或者醫學治療時,了解點農歷知識,知曉傳統歷法所代表的陰陽變化,是有好處的。
此外,農歷知識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軟實力”。無論社會發展到何等階段,很多時候,農歷就像一只無形的手,在四季歲月的流轉中,不停地指引著我們“春種秋收,夏耘冬藏”。
(張雋波,山西日報社主任記者,中國民俗學會會員,收藏近300個年份的不同版本歷書3000余本。文中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