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輝
靜聽花開的聲音
任金輝
·教師檔案·
任金輝,男,江蘇省丹陽市實驗小學教導處副主任,高級教師,鎮江市學科帶頭人,鎮江市“十佳”教師,丹陽市基礎教育先進個人,丹陽市小學語文學科中心組成員。立足三尺講臺20年,多次獲得國家、省、市賽課一等獎,上過大小公開課百余節,發表論文50余篇,主持并參與多項省市級課題的研究,逐漸形成“趣、情、活、實”的教學風格。2013年至今輔導學生在報紙雜志發表習作200余篇,輔導10多名青年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比賽獲獎。

·教育實踐·
“每個人都是茁壯成長的花朵,我愿做一縷陽光,給他們以溫暖;我愿做一滴雨露,給他們以滋潤;我愿做一寸泥土,給他們以滋養。”這是剛工作時我寫在工作手冊上的一段座右銘。
“打鐵還得自身硬!”我一直知道這個樸素的道理,1997年6月從南通師范學校五年制普師班畢業,我有幸分配到丹陽市實驗小學。參加工作以來,我珍惜一切自我發展的機會,向網絡學、向大師學、向伙伴學……
“同伴就是我師父!”只要有心,總會發現身邊的能人志士非常多,我總是用心地向身邊的伙伴們“偷師學藝”——徐留軍主任非常善于挖掘生活中習作的素材,充分利用循環日記的形式激發學生寫作的熱情,我主動向其請教;戴網生老師教材分析能力特別強,獨到的思路能令人茅塞頓開,于是我主動拜他為師;莊菊仙老師指導朗讀有方法,我硬磨軟泡終于從她那里學得了“指導朗讀六法”……長時間的日積月累,我的教學技藝漸長。
“網絡也是我師父!”平常備課,我總勤于向網絡學習,學習那些名師的經典之作——于永正老師的《第一次抱母親》、王崧舟老師的《長相思》、薛法根老師的《霧凇》……剛工作的五年時間里,經典課例我挑燈夜讀了數百篇,從開始的模仿起步,到加入自己的想法,再到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潛移默化中一路走來,我的教學觀念悄然改變。
“大師更是我師父!”著名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張學偉聘用到我校十年,我向他拜師學藝十年,這也是我發展最迅速的十年。曾記得上《天鵝的故事》時,在張特的指導下,我一次又一次修改教案,幾易其稿,每次修改都是一次跨越;上《春聯》時,張特提醒我要收集有趣的、對學生有幫助的春聯,一連多少個晚上,我都在忙碌,我的課堂最終厚積而薄發……多少個不眠夜,多少個休息天,張特陪伴著我一起學習、備課,我深深地知道那是師父無私的付出,對此我格外珍惜。
這些年來,我總把每堂家常課當作公開課來上,一路堅持。學有小成之后,我珍惜一切自我挑戰的機會,認真把握一次又一次公開課的機遇,近年來,我通過大大小小百余節公開課,一次次鍛造自己。我先后兩次獲得全國小學語文賽課一等獎,獲江蘇省習作優質課評比一等獎、江蘇省小學語文“藍天杯”賽課一等獎、鎮江市好課堂賽課二等獎,多次獲得丹陽市小學語文賽課一等獎……
對外交流挑戰性更大,這樣的舞臺更能展示自己。2008年,我主動來到蘇北東海縣最偏遠的李埝中心小學支教半年。我克服生活上的種種不便,主動執教習作公開課《找硬幣》《泡茶》,閱讀課《司馬遷發憤寫〈史記〉》。2011年4月,廣東省教育代表團來到丹陽,我積極請纓,為他們展示了兩節閱讀課,反響強烈;2013年10月我參加江蘇省“送培團”來到阜寧展示公開課《小稻秧脫險記》;2014年4月我響應鎮江市教育局號召,來到新疆參加“援疆教學周”活動,活動中我挑戰自我,充分展示自己,五天上了三節公開課,作了一次講座,堂堂精彩,贏得了一次次掌聲,當地《伊犁日報》專題報道了我的教學特色……
每次課后我都閉門反思,勤于總結,寫成一篇篇有獨特想法的論文,工作至今我先后在《語文教學通訊》《小學語文教學》《江西教育》等雜志發表論文50余篇。
2011年9月,我擔任了分管語文教學的教導處副主任,我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不僅要發展自己,更要帶領著團隊一起向前走。
“教科研是平臺!”課題研究是青年教師教學水平提升的有效平臺。我率先做起,積極地參與多項國家、省級的課題研究,目前都已結題。我還主持了鎮江市“十二五”規劃課題“小學語文文本拓展現狀與對策”的研究,并于2015年9月順利結題。我要求學校50周歲以下的語文教師自由組合研究,做到人人有小課題,結合教學中的小細節、小問題展開細致的研究。針對課題研究的進度,我組織大家定期匯報交流,目前學校順利結題的語文小課題有20多項。在課題研究中,教師們教什么、怎么教的目標指向更加精準。
“教科研一體化活動是舞臺!”學校每月一次的教科研一體化活動成了青年教師們展示的舞臺,我們要求每位青年教師圍繞教科研活動主題每學期展示一節公開課。每次公開課展示時,我都深入課堂聽取試教,指導反復修改教案,組織教師展開討論研究,開誠布公地探討課堂中的閃光點、剖析教學中的不足,這樣一次次忙碌之后,青年教師們成長得很快。
“教學賽課是擂臺!”每學期都會有各層次的教學賽課,青年教師們每接到課題后的幾天就成了我最緊張、最忙碌的日子,我陪伴著選手,考慮每一個細節,琢磨每一個問題,預設每一種可能。2011年至今先后輔導青年教師江志偉獲得全國蘇教版課堂教學大賽特等獎;青年教師李凌霞獲得鎮江市小學語文賽課一等獎;青年教師丁妮雯獲得丹陽市習作賽課一等獎;青年教師江志偉、潘曉黎、丁妮雯參加市小學語文基本功大賽,江志偉獲得鎮江市第一名,潘曉黎獲得丹陽市一等獎,丁妮雯獲得丹陽市二等獎;青年教師姚國霞獲得江蘇省小學語文“藍天杯”賽課一等獎……可以說這些成績的背后都有我忙碌的身影,難免辛苦和勞累,但當我看到青年教師在成長,語文團隊在發展,我由衷地高興。
在語文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學校語文教學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從2011年起逐步構建了“開放語文”的教學理念,2013年5月由江蘇省教研室主辦、我校承辦的“開放語文:放飛七彩夢”學術活動贏得一致好評。2017年起,我校“開放語文”全新亮相,圍繞著“開放的教材”“開放的識字”“開放的表達”“開放的悅讀”“開放的活動”五個支點支撐起我校“開放語文”的課程研究內容,計劃每學期圍繞一個“支點”舉行鎮江市級以上匯報活動,讓“開放語文”研究走向深入。2017年5月,由我校承辦的鎮江市級活動“開放語文:整本書閱讀”引起較大反響。
“自己的發展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學生!”2013年,我在所教班級成立了“百花文學社”,以習作教學為抓手,以“循環日記”為載體,花費了大量業余時間,默默耕耘,潛心培養學生,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給學生一份熱情。”“循環日記”是我任教班級的一道風景。每學期期初,我都會把學生按十人一組組成循環日記小組,發動學生動用自己的稿費添置日記本,從周一到周五循環寫作,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記錄下自己成長路上的點點滴滴。每天中午其他教師在休息之時,我都會細細閱讀、批改這些習作,品味學生的生活。當我領略到學生生活中的天真可愛時,會及時地讓小作者朗讀習作,與全班同學共享;當我看到學生成長中出現的一些誤區時,會及時地對學生進行疏導,悄悄地與家長進行溝通,善意地提醒……我既引領學生感受習作的快樂,又讓學生一次次得到心靈的洗禮。我付出的是一點業余時間,但學生得到的是一份學習和生活的熱情。
“給學生一種方法。”“循環日記”中經常出現一些半成品:習作中有閃光點,但也有明顯的不足。此時需要的是教師耐心的點撥。師生間一次次溝通,一次次修改,才能讓這些才露尖尖角的小荷綻放出絢麗的色彩。午休或放學后,經常能見到我與學生交流、探討的身影,曾記得吳幸瑜同學的《偷吃糖果“連環招”》一文先后經過三四次修改,文中人物才那么活靈活現,讓人忍俊不禁;曾記得陳逸舟同學的《揚州炒飯尋蹤》,我先后與他三次談話,文章才條理清晰,重點突出;曾記得錢一帆同學的《向鋼琴八級“進軍”》,為了指導好習作的開頭與結尾,我連續與錢同學探討了六七種導入的方式,耐心指導……
“給學生一片天地。”“王穎秀,你的稿費!”“眭張蕓,你的樣刊!”班級學生三天兩頭會得到喜訊。僅2015年,我任教的六(9)班有40名學生的習作先后在《讀者》《意林》《中國少年兒童》《小主人報》《中國校園文學》等全國有影響的報紙雜志發表習作150余篇。孩子們不知道,為了他們的習作能發表,我光是收集各家報紙雜志的通訊地址就花費了將近20天時間,每一篇習作要按照編輯的要求寫上200字的點評……每一件小事,我都精益求精,因為我知道我付出的是一點自己的休息時間,但學生得到的是一片“施展拳腳”的天地。
“作為教師,最大的幸福就是培養出比自己更優秀的學生!”我正是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的,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在成長之旅中,與學生一起靜聽花開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