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葦虹,盧文玲,陳 琪,江伊婷,劉悅欣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財會系,福建 長樂 350202)
新形勢下福建自貿區紡織企業的轉型研究
林葦虹,盧文玲,陳 琪,江伊婷,劉悅欣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財會系,福建 長樂 350202)
福建自貿區的成立,是福建經濟開放性的進一步提升。在新形勢下,紡織企業要把握機會,就要加快完成轉型。改進生產技術落后、經營理念陳舊等問題對于紡織企業轉型迫在眉睫。福建省紡織企業實現轉型,要把握政策紅利,在新形勢下,實現新發展。
紡織企業;轉型升級;改進;創新
(1)福建經濟發展迎來新環境、新形勢。2015年3月24日,福建自由貿易區獲中共中央政治局批準成立,自貿試驗區的建立是對福建經濟開放性的進一步提升,通過自貿區這一平臺,福建對臺的兩岸經濟交流優勢也獲得了更大的發揮。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蔡偉毅認為,“一帶一路”是旨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宏觀的整體布局,而自貿區則是在這個基礎上讓一些地區實現優先發展的策略。其實參與建設“一帶一路”的省份除了福建,還有天津和廣東,但各自承載的功能有所不同。福建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有著其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以及人文優勢,發揮“僑鄉”優勢同時加大“海絲”沿線國家貿易對接的力度,將為實現經濟增長增加新動力。與此同時,福建自貿區能夠發揮對臺優勢,實踐成為兩岸全面交流的先行先試區,率先實現閩臺投資貿易自由和資金人員往來便利,從而打造兩岸共同參與國際合作競爭的新平臺。
(2)我國紡織企業與“新機遇”。在福建自貿區成立后,紡織企業在“一帶一路”以及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這兩項政策疊加效應下的生存發展問題值得人們加以關注。紡織工業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在我國也是一個勞動密集程度高和對外依存度較大的產業。近幾年來由于第三世界新興經濟體以及經濟發達大國的“再工業化”戰略,我國的紡織產業受到國際環境的“雙重打壓”。此時,自貿區的成立和“一帶一路”政策便給了我國紡織行業的進出口貿易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但面對這樣的新環境與新形勢,我國紡織企業在抓住機遇的同時也遇到了相應的問題,紡織企業要實現轉型升級顯得刻不容緩。
在兩岸關系方面,經濟貿易合作的勢態良好,但福建對臺貿易存在較大逆差,臺灣在福建出口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還不夠突出。福建自貿區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為載體,幫助企業進一步“走出去”,推動構建跨境產業鏈,依托“互聯網+”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
我國紡織企業在新環境和新形勢下,面臨著機遇和挑戰。紡織企業轉型在生產技術、經營理念、外貿政策上均存在不足,同時需要一些改進的措施。
2.1 生產技術落后與創新升級
(1)技術設備落后與創新升級。對比于國際的先進技術,我國化學纖維的生產技術和服裝骨干企業的縫紉設備與之較接近,但紡紗、染印等傳統工藝都跟不上國際的發展速度,印染設備、毛紡錠在生產設備上不到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企業必須加大對技術與設備的研究與創新升級,同時需要借鑒國內外先鋒企業的豐富經驗,確保實現連續化、自動化、高效化地生產,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產品的競爭力。
(2)缺乏核心技術與建立完善的開發系統。我國的紡織企業技術、設備、面料等不同程度依賴外國進口,規模普遍都不大、技術設備參差斑駁和自動化水平低等問題使我國的紡織企業落后于國際紡織行業。因此,國內紡織業要注重核心技術的開發,提高產品附加值。通過對市場情況調研和分析,預測未來可能的趨勢,從面料新技術的研發作為出發點,著力做好開發、設計、生產、銷售、樹立品牌,搭建起從面料到成品以及銷售的系統性開發,注重國內外著名企業在這方面經驗的學習與借鑒。
(3)與國際標準有距離與創新升級可持續發展。以滌綸行業為例,西歐紡織工廠的平均生產能力是我國的3.5倍、美國是我們的12倍。同時新推出的環保產品不斷沖擊著我國的紡織業。我國紡織企業必須不斷提高紡織科技水平,依靠技術創新來提高產品的競爭力,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與發達國家拉近距離。環保新技術的開發應用與進一步提高紡紗、織造、染整加工技術都是迫在眉睫。
2.2 經營理念陳舊與科學創新
(1)傳統的戰略思想與創新的管理理念。我國紡織企業規模普遍不大,許多以代加工為主,只求有利可圖,這種落后的思想觀念是阻礙企業轉型發展的一大原因。所以,經營者們必須改變觀念,并且樹立科學的經營理念,從而改變我國紡織企業的營銷理念和戰略布局,加強集約化管理,用長遠的戰略眼光來推進企業發展。
(2)落后的價值觀與培養科學的企業文化。許多家的價值觀不符合社會發展,他們把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忽略了社會效益。社會責任應當是企業文化的核心。相關紡織企業要注重科學積極向上、可持續發展、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文化的培養。同時企業還要注重培養強烈而持久的創新價值觀,建立優秀人物的表彰制度,側重于能夠發揮引導作用的榜樣,以此來積極宣傳企業文化來引導員工。
(3)管理水平低與培育優秀隊伍。企業的管理水平低,缺乏主動性,管理能力不夠,管理層是企業的重要支柱,需要企業給予更多的重視,提高整體水平,利于企業發展。相關紡織企業要注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與優秀產業隊伍的組建,為紡織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發展動力。
2.3 對外貿易的發展
(1)國際環境的變化。隨著歐洲聯盟以及北美自由貿易區等組織的發展,區域內各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使得我國紡織品的出口需求大量減少。由于我國紡織業在環保建設方面不夠完善,國際綠色貿易壁壘的提出限制了我國紡織品的出口。我國紡織品外貿市場份額逐漸被其他發展中國家占有,失去低成本勞動力的優勢。與此同時,發達國家憑借自己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高投入產出比的產品,使紡織業的競爭更加激烈。
(2)國內發展水平不高。傳統的紡織生產模式限制了我國紡織行業的整體實力,逐漸失去原有成本優勢,加之設備陳舊、經營機制與技術落后,營銷水平不高,使技術競爭能力難以適應現有的市場競爭狀況。從最近幾年來看,我國紡織品出口額總體有所下降,其中紡織服裝出口額下降尤為明顯,如圖1所示。

圖1 2014~2015年紡織品出口額
(3)多方面共同努力促進紡織業對外貿易發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來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政府方面:要完善相關法律,做好引導作用,制定積極政策;企業方面:進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結構,大力發展區域內的貿易,實現優化轉型;其他方面:發揮民間力量和紡織行業協會的作用。
3.1 福建紡織工業的現狀
以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傳統紡織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福建傳統支柱產業之一,在全國紡織品出口總額下降的情況下,福建紡織品出口仍保持穩定增長,這在整個紡織市場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據相關海關數據統計表面,2015年福建全省累計出口紡織品達1419.5億元,同比增加了1% ;其中,出口紡織及其制品總額為402.1億元,上升了12.2%;但出口服裝及衣著附件為1017.4億元,降低了2.8%。
2015年的紡織等消費品工業對工業增長達到三成以上的貢獻率,紡織工業在中國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中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的福建紡織工業已經開始與時代脫節,無法滿足社會的發展,所以,福建紡織企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轉型毋庸置疑。
3.2 競爭力分析
為了更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發展,促進外商投資,實現技術溢出效應與新技術和先進管理模式的轉移,國務院設立了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福建被定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核心區。福建紡織工業發展本身就已帶有很大的本地優勢,自貿試驗區的設立更進一步的促進了福建紡織工業的發展,為紡織產業的轉型提供了基本的投資優勢。
(1)良好的產業鏈。福建紡織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從原有的純勞動密集型紡織工業緩慢開始改變,開創了一批屬于自己的紡織企業,從采購原材料到物流,再到產品的開發設計,加工以及銷售,近乎具備所有環節,產業鏈優勢十分明顯,但仍舊是以勞動力市場為主。福建自貿片區的建立更是為原有產業鏈的完善提供了便利,進一步節省了通關的時間,陸續推出的關于貨物貿易通關便利化措施更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大大的降低了企業的外貿成本,為紡織品產業提供了新的專業機遇和活力。
(2)更優質的服務。自貿試驗區的成立為紡織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更加優質的服務,區內研發機構的進口設備全材料享受此自貿試驗區特有的保稅免稅等政策,大大降低了企業的研發成本。相關紡織企業的成立所需資料在原有基礎上大大減少,設立時間縮減到一個工作日。為推動實現企業辦理推行集中辦理備案事項,企業只需攜帶網絡提供的境外投資申請表與營業執照復印件即可辦理,這些政策的改變都使企業研發升級、走出去更為方便,進一步促福建紡織產業的轉型和發展。
(3)良好的投資環境。福建紡織企業依靠著自貿區的優勢,抓住發展機遇,改變傳統的紡織工業模式,促進新興產業等領域的開發興起,帶來大量投資機會;發揮民營紡織企業與外企的各自優勢,合作打造品牌,進一步拓展產業價值鏈多環節合作;由于自貿試驗區對外資的進一步開放,在開展多領域合作上,民營紡織企業和外資企業獲得更多的機會。資金鏈是企業的血液,自貿試驗區內的內外資企業被準許到境外融資,并且能夠調回使用所籌資金,繼而緩解紡織企業融資難、貴等問題,為紡織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提供保障。如圖2所示。

圖2 紡織企業的模式
3.3 紡織業轉型的實現
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中國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刻不容緩,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了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當前的紡織行業成本壓力增大、訂單需求減少,到了必須加強改革優化創新結構的關鍵階段。在兩會中,李克強總理就要求加大對傳統紡織行業的改造升級。
轉型是傳統企業的重要經營目標,是一個創新的過程。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相關紡織企業要利用政策優勢,提倡國內外發展并重,向國內外的大型服裝集團借鑒,發展壯大本地企業,與此同時,淘汰產能嚴重過剩,設備落后的小規模企業,以此促進福建紡織工業的升級轉型。
自貿區紡織業需以注重服務來實現全面提升,如長樂紡織業就曾多次參加全國性展會,與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東華大學、江南大學等一流研究機構在研發和培訓方面達成了服務合作,并且與國內外頂尖技術專家相繼展開經驗交流和創新研討。同時在福建制造的基礎上,注重福建紡織品牌的培育,實現真正的福建創造。為此,長樂紡織業以錦江、金綸、長源、力恒、經緯集團等為企業龍頭,側重于強化其帶動的作用和創新引領的步伐,并從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紡織業的龍頭企業,以點帶面,以龍頭企業帶動發展,為產業聯動、龍頭引領等提供了強大助力。在經濟壓力以及企業升級轉型的大背景下,福建紡織業正以蓄勢待發,找尋突破,實現新的轉變。
(1)立足福建自貿區,充分利用政策紅利。自貿區內推進簡政放權、優化服務改革、實行稅收優惠等政策紅利有利于激發市場活力。對于紡織業來說,政策紅利能夠促使更多新鮮血液流入,有利于更多新的、有潛力的企業加入到紡織行業中。這些新鮮血液在帶來市場活力的同時也會給傳統紡織企業帶來沖擊,由此倒逼傳統紡織企業改造升級,最終在這樣“鯰魚效應”的帶動下,個體紡織企業與整個紡織行業都能實現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
(2)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創新能為紡織企業節約成本,增加收入,創新效果更是具有乘數效應,能使企業發展速度大大加快。對于面臨生產經營困境的紡織企業來說,要想擺脫困境,就應該對傳統技術、經營模式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在生產經營活動方面,廣泛運用大數據和云計算,依托“互聯網+”等技術來推動自身發展,推進互聯網信息技術與紡織企業的融合發展,加快自身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的步伐,實現紡織企業的轉型。
(3)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5年中國紡織行業雖然在“緩中趨穩”地發展,但出口總額下降,作為主要傳統行業之一的紡織企業更應該做到“去產能、去庫存”,才能使企業健康發展。這就要求紡織企業要減少無效的低端供給,提高有效的中高端供給,實現紡織品品質的提升。
(4)加強品牌建設。品牌效應的建設在商業社會中尤為重要。近些年來,優衣庫、ZARA、H&M等國外快時尚品牌在中國快速攻城掠地,實現了在中國服裝市場上市場份額的迅速增長。然而,在全球紡織行業中,中國本土紡織服裝品牌享譽國際的案例并不多見,在國際高端奢侈品牌行列中更是鳳毛麟角。面對“洋品牌消費熱,本土貨消費冷”的尷尬局面,中國紡織企業更應該加強本土服裝品牌建設,打造好企業的品牌溢價能力,提升中國服裝品牌的國際影響力。中國的優秀紡織企業在面對廣闊的海外市場時,更應大膽“走出去”,讓“中國制造”占領海外紡織市場份額。
(5)優化供應鏈管理。如圖3所示。在市場分工日益精細化的今天,對于紡織業這一條價值鏈來說,通過有效措施對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等信息進行整合。優化供應鏈管理,從而實現節約資源降低成本的生產經營目的。新時期的背景之下,企業應該運用互聯網思維改變傳統的商品經營模式,應當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互聯網為媒介,實行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將消費者和生產者、設計者等直接連通,能夠減少供應鏈上的溝通障礙。通過企業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對采購、設計、生產、銷售各個環節實現信息的無縫對接,減少不必要的生產活動,減少信息傳遞溝通的障礙,這樣才能節約資源和資金,減少庫存,以提高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為目的,給企業創造了新的發展的機會。

圖3 紡織企業需求導向供應鏈圖
(6)鼓勵紡織企業探索產學研結合模式。學校和科研機構能為紡織企業提供科研創新動力、培養紡織相關人才、搭建行業相關技術平臺等。鼓勵紡織產業、學校、科研機構整合各方資源,發揮各自優勢,相互配合,能夠為紡織產業的升級轉型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因此,紡織企業應該積極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提高自己的競爭優勢,促進紡織產業的轉型升級。
[1]孫瑞哲.在第四屆全國印染行業管理創新年會上的講話[J].染整技術,2015,(9).
[2]黃新鑾.福建自貿試驗區投資前景廣闊[J].中國科技產業,2015,(7).
[3]籍紅娜.加入WTO對中國紡織業的影響及政府對策[D].沈陽:東北大學,2006.
[4]秦煥梅.歐美與中國紡織品貿易摩擦和爭端探究[J].商場現代化,2005,(24).
[5]許瑞超.中國紡織品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5,(11).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xtile Enterprises in Fujian Free Trade Area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LIN Wei-hong,LU Wen-ling,CHEN Qi,JIANG Yi-ting,LIU Yue-xin
(Department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Fuzhou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Changle,Fujian 350202,China)
The establishmentof Fujian Free Trade Area is the further improvementof Fujian'seconomy.Under the new situation,the textileenterprisesshould seize theopportunityand speed up the comple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Itis imminent to improve thebackward production technology,businessphilosophy and other issu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xtileenterprises.Fujian textile enterprisesshould grasp thepolicy dividend toachieve transformation and achievenew developmentin thenew situation.
textile enterprises;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improvement;innovation
F426.86
A
2095-980X(2017)05-0159-03
2017-04-17
本文為作者2015年福建省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訓練項目《福建紡織企業轉型研究——以自貿區為視角》的成果,編號201513762019。指導老師:劉若福。
林葦虹(1994-),女,福建漳州人,主要研究方向: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