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首市農機局 錢水友
吉首市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推進農機創新發展
■ 吉首市農機局 錢水友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我國“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的改革發展提供了路徑指南。自覺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既是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農機化工作不斷創新的需要,更是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具有深刻的現實和實踐意義;筆者通過不斷學習領悟,結合自身工作實際,談一談膚淺體會。
(1)以“創新”為主線,不斷激發生機與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農業機械化工作是黨的工作的重要內容,必須以“創新”作為主線。要加強理念創新,保持工作的連續性和創新性,打破應付式、套路化、單向度的傳統思維定勢,努力開創工作新局面。要加強手段創新,培育新載體、打造新平臺、推出新舉措,推廣和提升農機化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滲透力。要加強基層工作創新,改進和優化農業生產耕作方式和模式,更好地調動廣大機手和村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營造人人關注農機、個個參與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生動局面。
(2)以“協調”為方法,不斷夯實基礎與保障。農業機械化工作只有很好掌握“協調”的方法,會“彈鋼琴”、善“補短板”,才能真正夯實基礎、形成保障。要堅持“上下互動”。推動流轉和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工作。在各級農機主管部門、農機專業合作社、機手和村民群眾之間,切實形成業務既有上下指導又有思想交流的良性互動局面,進一步通暢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饋渠道。要注重“左右統籌”。統籌好農業工作和農機化工作及其他工作的關系,統籌好農機部門和農業部門及其他涉農工作部門的關系等,實現對推廣農業機械化工作思想同心、目標同向、行動同步。要做到“內外兼修”。既圍繞造聲勢、出影響孜孜以求,達到唱響主旋律、激發正能量的目的;又圍繞農機化工作抓基層、打基礎久久為功,真正樹立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的決心。
(3)以“綠色”為標準,不斷突出職責與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然生態要山清水秀。近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大量轉移,而土地閑置或廣種薄收。農機深松整地作業是讓土地重新“綠色”的重大舉措;通過拖拉機牽引深松機具,在不翻土的情況下,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層,改善耕層結構,增強土壤蓄水保墑和抗旱排澇能力,改善農作物根系生長條件從而達到增產增收的一項農機化技術。多年的淺耕會形成堅硬的犁底層,犁底層不利于水分的滲入和植物根系的下扎,尤其機械多年淺耕,造成土壤耕層淺,對農業有較大影響,也影響收成。深松時,深松鏟從犁底層下部通過,可有效打破原有犁底層,加深耕層,有利于水分的滲入,加之深松后一般土壤表面粗糙度增加,可阻礙雨水徑流,延長雨水滲入時間,為良好自然生態增添新的“綠意”、注入新的內涵。
(4)以“開放”為原則,不斷提高層次與水平。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實踐表明,農機化工作涉及農、林、牧、副、漁等產業,“體內循環”、“封閉運行”難有作為,開放包容才能不斷提升層次與水平。要借“他山之石”,積極參與和學習其他領域工作,科學借鑒他們好的經驗及做法,包括一、二、三產業和“三產融合”等,達到開闊視野、為我所用的目的。要受“社會評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依靠人民,農業機械化工作應虛心接受社會評議、群眾監督,在社會和群眾中汲取推廣及發展的智慧和藝術。要搭“交流平臺”。積極搭建、培育各種有利于交流互鑒的載體平臺,包括地區間的工作交流機制、部門間的常態溝通渠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