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萌蕾
【摘要】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被譽為“愛情圣經”的傳世之作,是愛情詩歌不朽之絕唱,“真善美”至臻的結合。詩作以歌頌贊美愛情、友誼的同時,字里行間溢滿了對《圣經》精神內涵的認可與詮釋。本文主要從愛、信仰和時間觀三個方面探析蘊含在十四行詩中《圣經》思想的意蘊和內涵,以期對莎士比亞的內心世界和《圣經》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和理解。
【關鍵詞】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圣經》;精神內涵
引言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享有國際盛譽,被同時代的劇作家稱為“時代的靈魂”。莎士比亞同樣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其十四行詩以浪漫的抒情為基調,大膽剖析心路歷程。詩中的愛戀、友誼、青春、信仰、時光等元素在作者的筆下旋轉,乘著想象的翅膀,直奔向人性的深處。
《圣經》是基督教的經典,西方文化的源頭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眾多歐美文學作家從事創作時從《圣經》的圣泉里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圣經文學的殿堂把眾多文人學者引向頓悟,了解其中的異象神性,感知其中的精微玄奧、發掘人文精神的深層意識、探索自由與獨立的思想根源。
在《圣經》眾多的文學信徒之中,莎士比亞稱得上是一位佼佼的求知者。英國當代著名學者威爾遜·奈特說:“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始終貫穿著基督教直接而有力的影響。”的確,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思想主題與他生活的基督教氛圍相得益彰,共同書寫了優美深邃的詩篇,贊頌了濃烈的愛情、純潔的友情、悲嘆了年華的易逝,刻錄了美麗的永恒。本文將結合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的詩歌文本和《圣經》思想,探討十四行詩中流淌的圣經思想韻味與內涵。
一、愛的天國:神之愛與世俗之愛完美結合
眾所周知,《圣經》自始至終鮮明地貫穿著博愛、仁慈、無私的基督精神。《圣經》中關于博愛和仁慈的箴言告訴世人:有了愛,一切過錯和仇恨皆可化解。愛是把一切完善和諧地聯系在一起的紐帶。《圣經·新約》中《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四節至八節中對愛的詮釋如下:“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愛是永不止息。”
《加拉太書》說:“要通過愛心彼此服侍,因為全部的律法合成一句話,那就是愛人如己。”這些愛的思想對于莎士比亞這位虔誠的基督徒而言,無疑產生了深刻而又持久的影響。
莎士比亞心中的“愛”是神圣的,光芒籠罩。十四行詩中第10首,莎士比亞描述了自己的期盼,希望神圣之愛能夠回歸:
怨憤仇恨把你糾纏侵襲,
使你對自己毫不憐惜。
你費盡心機想要摧毀的殿宇,
本應是你精心衛護的圣地。
噢,回心吧,讓我也好轉意!
恨的居所難道要比愛的殿堂美麗?
(莎士比亞,2004:20-21)
莎士比亞懷著真摯的情感,呼喚神圣的愛的回歸。詩人反復吟唱,他的愛人被怨懟憤恨纏身,忘記了關心愛惜自己,這種消極的負能量足以毀掉一個人。詩人渴望愛人能夠回歸,奔向愛情的圣地,詩人的懷抱,而不是被恨沖昏了頭腦。愛情的圣殿是神圣的,只有毅然放下一切,接受神圣之愛的洗禮,才能在美麗的愛情天堂中接受恩澤,得享歡樂。
莎士比亞心中的愛不僅是神圣的,更是無私的。基督教精神的真諦是“愛”---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把他人放在心里愛護、尊重的行為,一種把愛的種子同時也播撒在他人心間的舉動。在基督教的愛中,沒有暗藏任何支配他人的欲望,沒有懷有一絲追求權力的野心。在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中能明顯地感受到這一點。以十四行詩第38首為例:
我卑微的詩人如能取悅世人,
就把痛苦留給我,讓贊美都歸你。
(莎士比亞,2004:76-77)
短短的幾行詩,我們可以讀出莎士比亞為愛人的奉獻。他愿匍匐在愛的腳下,做一個虔誠的朝圣者。他希望能夠用自己才思取悅愛人。懷著愛的憧憬與信念,痛苦也不足以使他畏懼。他愿把自己交給苦痛折磨、傾囊付出,甚至令世人詬病,也希望溢美之詞歸于愛人身上。愛的面前,莎士比亞選擇無私付出,只是為了能掠過愛人心頭,留下一絲痕跡,這樣也就知足了。
二、信仰之光:“真善美”始終與詩人同行
信仰是人類的一個永恒主題。在基督徒的精神世界中,整部圣經就是信仰棲息的家園。世人疑問,神為什么讓人把圣經記錄下來呢?這是為了讓我們因信耶穌基督而得生命,得到得救的智慧。
在《約翰福音》第20章30-31節說:“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跡,沒有記在這本書上;但記這些事,要教你們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并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從此處可以看出,圣經記錄編撰的目的在于讓人們因為耶穌基督的信仰而得生命,即永恒的天國。基督教告訴人們要建立一種和神的關系,耶穌為償還世人的罪而死在十字架上,隨后復活。所以世人需要時刻謹記神為人做的一切,并且虔誠信仰,與神同行,這才是站立在大地上最根本的東西,也是基督教的真諦。
詩人往往借助詩歌言明心志,從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中,讀者可以感受到詩歌神奇、虔誠與莊重的信仰烙印。莎士比亞信仰“真善美”的德行、信仰智慧的力量。《圣經》里廣大民眾對上帝的智慧也是推崇備至,因為上帝能夠拯救他們于水深火熱之中,找到永恒的真理。
莎士比亞的內心世界充滿了“真善美”的德行,“真善美”的元素始終游離在他的文字中,同時為世人照亮信仰的征途。十四行詩第26首更是將上帝和詩人的美德展現得淋漓盡致:
愛的主宰啊,你的美德已經
使我這藩屬對你更加擁戴,
我現在讓這呈上的詩做我的信使,
他是在履行職責而非賣弄才華;
職責那么重要,我卻拙于言辭;
難免會表達空洞,詞不答意;
(莎士比亞,2004:52-53)
于莎士比亞而言,神代表愛,恩澤詩人的心靈。愛的神靈用美德感化了詩人,使其愿意成為他的奴仆,擁戴他,敬仰他。他愿把自己視若珍寶的詩歌獻給愛的神靈,希望他們擔任信使,構建他與上帝溝通的橋梁。他憧憬著自己的聲音被上帝聽到,了解他的忠誠信仰,能選擇詩人、與他同行。莎士比亞的渴望有時過于強烈,有時竟亂了陣腳。信仰的蓄力可見一斑。
另外,十四行詩第54首也直接提到了真誠的力量:
噢,若用真誠溫馨加以裝點,
不知這美還要增加多少倍!
玫瑰花艷麗,但真正使我們傾倒的,
卻是她那一縷清新的芬芳。
(莎士比亞,2004:108-109)
這幾句詩告訴讀者,玫瑰花純粹的艷麗不足以令人為之傾倒,它清新的芬芳,也就是真誠、溫馨、善良才是征服別人最強健的力量。只有真誠的裝點,美的光輝才會疊加。一個“真”字,道出了莎士比亞純粹的精神世界。
莎士比亞自然而然將“真善美”的基督信仰化為文字,呈現在讀者面前。信仰是靈魂棲息的場所,萬萬不可缺失。一旦離開了信仰,精神世界則無所依托。
三、時光寶盒:繁衍不息令生命永恒不朽
上帝看時間的眼光和人看時間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上帝不在人的參照系中,上帝超越時間和空間,不受任何參照系的限制,是永恒的,時間也是上帝的創造物。
時間使我們有了過去、現在和未來。圣經中多處談到了時間的永恒性。比如《詩篇》第90章第2節中提到:“諸山未曾出生,地與世界你未曾造成,從亙古到永遠,你是神。”這里的永恒不是時間,不是無限的時間。是一種存在的狀態,沒有開始,沒有結束,也沒有連續和承接。
時間就是生命,耶穌曾說:“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工作了。”白天意味著存活于世的時間,黑夜表示死亡。時間流逝,是人類無法阻擋的規律。如若時間靜止,世間一切的存在就毫無變化,毫無生氣,也就毫無意義。時間意味著生命,人類正是在時間的流淌中感受生命的氣息。十四行詩第12首,莎士比亞如此描寫時間的流逝:
我計數著時鐘上滴答而逝的時間,
眼見明媚的白晝進入猙獰的黑夜;
我凝望花期已過的紫羅蘭,
她那青絲卷蕊已白雪斑斑;
(莎士比亞,2004:24-25)
于常人而言,時間往往是悄然而逝,但心思細膩的詩人往往能將時間滴答的流逝記錄在心間,成為筆下汩汩流淌的文字。無數鮮活的生命在白晝里跳躍、歡呼,然而夜間猙獰陰森讓一切都歸于沉寂,生命也黯然失色。《圣經》認為,時間就是生命,莎士比亞深有感觸。紫羅蘭,盛開時引無數世人駐足欣賞,一旦殘敗,青絲卷蕊成白雪斑斑,哪還會有人記得它曾經的絢爛時光。
為此,莎士比亞曾經苦惱過,如何才能與時間的流逝對抗,追求永恒的境界?眼望著春花凋零卻只能獨自嗟嘆,束手無策,這不符合莎士比亞這位積極的詩人的風格。
生育的觀念在圣經中也時常被提及,圣經《創世紀》第9章第1節里提到神賜福給諾亞:“你們要生養眾多、在地上要昌盛繁茂。”耶和華令亞伯拉罕“后裔及其繁多,甚至不可勝。”十四行詩首篇就提到了生育的觀念:
天生之尤物應多多繁衍,
以使美麗的玫瑰永不凋殘。
盛開的花終有凋零的日子,
而他的后嗣可以將其記憶延續。
(莎士比亞,2004:2-3)
在某種程度上,開篇的這首詩預示了整部詩集關注的焦點。多少詩人困惑于時間的謎題,縱有神丹妙藥也無法扭轉四季更迭之序,美人遲暮之景。美麗的事物極盡絢爛之后便會凋殘,詩人常常為此唏噓。莎士比亞的解決辦法是通過連綿不絕的后嗣繁衍,來與時間的流逝抗衡。十四行詩第11首也提到了這一點:
你匆匆老去,
你的孩子也匆匆成長起來;
你青春時澆灌的新鮮血液,當你年老仍輝映著你年少的倩影。
這里生活著智慧、美麗與繁盛。
你何不把這恩賜好好利用:
造物主把你雕刻成她的御印,
你的使命便是多多復印,而非讓印章損毀。
(莎士比亞,2004:22-23)
莎士比亞認為,生育不僅僅意味著保存美麗與繁盛,更是保留智慧的秘訣、責任的擔當。父輩日漸蒼老,孩子延續父輩當年的希望、懷著滿腔的熱血,完成父輩未竟的事業。孩子從父輩那里遺傳了青春健壯、智慧勇氣,開拓生命的疆土。生育繁衍的能力是神的恩賜,因此世人更應該履行神的使命,令子嗣興旺不絕。
結語
對于很多狂熱崇拜莎士比亞的人來說,他的十四行詩無疑是接近詩人的最佳途徑。十四行詩歌頌了純真的友誼、熱烈的愛戀、不朽的青春、純潔的信仰······莎士比亞得到上帝的恩賜,把從《圣經》那里獲得的創作靈感源源不斷地匯集在筆尖的文字上。愛是博大、廣闊、神圣、無私。神之愛與世俗之愛糅合,把愛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真善美”的信仰一直以來是世人的精神依托,莎士比亞更是獨具匠心,把“真善美”放在詩行之中,熱情地歌頌贊美。世人多受時間所困,嗟嘆時光一去不復返。他們在十四行詩中可以找到上帝給予的答案,那就是通過生育使后代繁衍不息。十四行詩凝聚著詩人對《圣經》精神意蘊和內涵的深刻感悟,基督教的精神與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結合堪稱完美!
【參考文獻】
[1]車雪.以圣經文化為視角解讀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6):45-47
[2]李麗波.信仰與懷疑——論《圣經》對美國詩人艾米麗·迪金森的影響[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43-49
[3]李偉民.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基督教觀念[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