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對學生的德育影響是巨大的。一個學校的好壞取決于每個班級,一個班級的好壞取決于一個班可否有凝聚力。班級凝聚力最重要表現在集體精神上,它是一種團隊精神,是在正確價值觀引導下倡導大學生健康生活的精神價值所在,是維護一個集體穩定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在班級工作中,文化能夠對學生們的精神面貌以及行為活動都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為了加強班級的凝聚力和學生們的創造力,我們要合理利用班級文化建設中所能起到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大學生的班級建設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通過不斷的努力創新出對策,共同為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對大學生產生正面德育影響而奮斗。
【關鍵字】班級建設;大學生;德育;正面影響
一、班級對大學生德育的影響
大學生活與中學生活最明顯的區別在于,大學生活中與學生接觸最多的并不是老師而是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的接觸除了課堂以外是少之又少的。因此,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對于大學生的德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是很重要的。良好的班級建設能夠形成良好的班風,對于大學生的德育也能夠有正面的影響。班級凝聚力作為一種隱形的力量,可以幫助同學相互團結協作,促進同學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這對大學的班級建設有重大意義。
二、班級建設在大學生德育中出現的問題
1.班級凝聚力不強
一般而言,凝聚力是指群體成員之間為實現群體活動目標而實施團結協作的程度。在班級凝聚力強的班級里,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會更為樂觀。然而當代大學生班級凝聚力建設的現狀不容樂觀。現在的大學生最大的問題在于以自我為中心,追求個性化,會把大部分的業余時間花在虛擬網絡上,從而脫離集體,導致歸屬感不強。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學生對身邊的事情大都漠不關心,排斥參與各種集體生活,鮮少與自認沒有共同語言的同學進行溝通和交流,缺乏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這些問題對于增強班級凝聚力從而建立良好的班級氛圍帶來了一定的阻力。
2.缺乏規范的班級管理制度
科學合理符合實際的班級管理制度對于大學生思想道德發展有極大的約束以及引導作用。但是現在少有學校或者學院制定有規范固化的管理制度。高校的普遍情況是各個班級依照本班發展建設的基本形勢而制度的。其中有部分管理辦法是輔導員為更好的監督約束學生的日常行為,方便集體管理而制定的。然而想要這些管理制度發揮其最大功效,我們需要協調集體個人的發展需求,并具有科學性與實施性。
三、運用班級建設對大學生德育的正面影響
1.加強班干部隊伍建設
良好的校風有利于促進班風的建設和形成,班級的團結性主要依賴這個班的班干部隊伍是否有能力帶動這個集體,一個優良的集體離不開優秀的領導,同樣一個班級也是如此。
在選拔班干部時,班干部要具備責任心強、有上進心的特點,同時具有較強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嚴于律己,發揮良好的模范帶頭作用,有意識地引導他們發揮主觀能動作用。事實也證明,好的班干部可以帶動整個團隊爆發巨大潛力,激發巨大的能量。班干部要以身作則,充分發揮帶頭作用,為其他同學做榜樣。
2.塑造良好的班級文化
班級就像人一樣,是有靈魂的,而班級文化就是班級的靈魂。文化是班級整體形象的傳統表達,通過對班級文化的塑造,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班級的獨特魅力,進而產生對集體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同學之間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尊重才能共同進步達到共贏,以便今后更好地步入社會。
我們要注重觀念層文化建設。觀念層的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和主體。建設班級文化是需要建立為班級全體成員所共同追求的最高目標,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價值標準和共同執行的行為規范,要樹立起學生們共同的愿望,使之為此努力相互鼓舞。
3.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
一個班級需要有每個成員都能夠自主遵守的班級合理制度,并且大家都需要做到職責明確以及任務清晰。如果一個班級作風散漫且紀律松弛,是不可能有較強的班級凝聚力的。班級的規章制度是為了同學們向共同的奮斗目標而努力才會存在的,是這個班級的每位成員都要遵守的行為準則。一個班級要想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必須結合班規,從實際出發。這個班規可以是由全班同學參與討論出的一個合理且可行的規章制度,需要每位學生都自覺主動地遵守執行。
加強對于學生行為的具體規范所構建的制度,在出臺時需要體現其民主性,要結合大部分班級成員的訴求與想法,以力求獲得大部分班級成員的認同與支持。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們的自覺性,減輕他們對于被管理的逆反情緒。但在班級制度的構建中不能拋棄規范與制度化,要合理融合日常行為規范、活動考勤、民主參與等不同方面。同時還要做到有章可循、有紀可依,要嚴格執行而不能流于形式。
【參考文獻】
[1]陳岑,李玉美.當前高校班級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34):283-284.
[2]王俊.淺談如何提高大學班級凝聚力[J].科技信息,2011,(20):69.
[3]徐可欣.淺談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實現班級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學化[J].教育教學論壇,2014,(40):20-21
作者簡介:譚寒月(1994—),女,重慶工商大學研究生在讀;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