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襲明制,歷康、雍、乾三朝盛世之后,繼承了科舉取士選官制度的清王朝可謂繼往開來,因之而成的文官群體達到了一個空前的規模。他們在學為士,在朝為官,致仕歸鄉為紳,這個群體是該時代的話語掌控者,權力執行人。他們的生活狀態、人生經歷可以還原出一個真實的時代面貌。
【關鍵詞】徐棟;文官;官箴
徐棟是清朝中后期文官群體的一個代表性人物,通過對他的研究可以勾勒出有關清朝中晚期社會變化的更多細節,提供更豐富的史料依據。徐棟(1789-1862),字致初,今河北保定徐水人。正途進士出身,即授工部主事,累遷都水司郎中,留任京畿近二十年,后以京察一等外放興安知府,歷任興安、漢中、西安三府知府而致仕,后亦復起辦過團練,終老桑梓,年七十四。其傳記與著作皆見于《清史稿》。
縱觀清朝歷史,中晚期正值由盛轉衰的過渡時期。活躍于這個時期的徐棟,其經歷及其著作是那個轉變時期的產物,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和意義。
其一,論學識,徐棟完全繼承了明清之際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經世致用的思想,其整理編著的《保甲書》成為以“分合之道”治地方的典型參考書。《牧令書》的問世更是成為科場新貴的驚喜、案頭必備之物,此兩本官箴書可謂名重一時,是徐棟諸多著作的代表,同時這兩本著作亦是窺探清王朝中后期地方治理實時狀況以及地方官群體樣貌的有力佐證,除此之外其作還有《興安從政錄》、《漢中從政錄》、《西安從政錄》、《徐氏家譜》、《致初自譜》、《慎獨集》、《說體生編》、《解虛齋文集》諸書等等。《保甲書》因徐棟“保甲為庶政之綱”的行政思想而成四卷書,定例、成規兩卷對其時的保甲制度進行了詳備記載,廣存、原始兩卷則廣納實時仕人言保甲利弊之文章,且其書不囿于實時之制,廣泛征引、追本溯源,收集了宋以來與保甲相關之法律條文與材料,是探討保甲起源沿革的重要史料,對現行的保甲制度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牧令書》則篇幅涉及二十三卷,是徐棟在京畿工部任官之時,究心吏治而作,“天下事莫不起于州縣,州縣理則天下無不理”體現了州縣地方官群體在社會治理、國家安定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而通過解析該時州縣官治理地方的具體政策以及相應的成效,結合其治下民眾的生活狀態,對于探究該歷史過渡期相關政策的成因、社會面貌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其二,論作為,京畿任官多年,歷任凡要,為上官所重,外放之際,京察一等的成績不過是稍顯其能、其名實至名歸罷了,外放知府任上,切行保甲,政策上堅持貫徹其《保甲書》的思想,可謂知行合一。同時清訴訟,為民做主;督課書院,教化生民;建糧倉、興水利、立義學、廣錢法,行之三年,“府獄為之一空”。尤其是治興安時,補休惠春、石泉二堤的先見之明,更是令百姓久思良牧而不能忘,數十年之后為其修祠供奉。就牧令之政策落實、民眾反映來看背后的社會現實及官場文化,對清中晚期地方官的治民與地方民眾的自理——即官治與民眾自治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其三,論資歷,其人生長于乾嘉之際,仕于道光、咸豐兩朝,終老于同治年間,這七十余年正是處于清朝中晚期——一個王朝由盛轉衰的過渡期,其歷之種種都是時代的痕跡,從盛世王朝到外使扣關,從南海的鴉片濃煙到紫禁城的聯軍烽火,作為這個完整歷程的時代見證者,可以看到這個時期徐棟筆下、生活中的地方州縣是如何應對該種巨變。一等正途的進士出身,無論是處廟堂之高的京畿抑或居江湖之遠的陜西府縣,皆是官場數十載不倒,安時能治民,亂時亦可帶兵,見多識廣,不囿于成見的一個地方文官形象,為以他所作所述為據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說服力。
究及人物研究的目的與意義,如尚鉞先生所云:“研究歷史人物的目的,不在于到博物館或舊紙堆中去尋找知己和朋友,也不是為歷史人物而來研究歷史人物,而是從歷史人物活動中去發現我國某些歷史時期支配社會的特有的和一般的法則,從而發現我國歷史社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來為現實服務。”先輩方家們為后學進行人物研究樹立了一個典范,吾輩當銘于腑內,以之為追求。然學力有限,以此題為例,要明述清中晚期地方治理的具體局面與州縣官的施政,尤其是保甲制度的實行狀況,以及該局面形成的原因,徐棟其人其學的研究能夠提供有力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而論及對于徐棟其人之研究,當今學界可謂基本處于空白狀態,一方面是史學一域浩淼如煙海,拾貝者略有遺漏或云尚未付諸筆端情有可原;另一方面則是相關材料略顯稀缺,研究頗難進行,畢竟即使是以徐棟進士出身、官及知府的背景,在大清朝著力造就的數額龐大的文官系統面前也是渺小的,在官方正史里能留下的痕跡只不過《清史稿》傳記中循吏篇三百余字的記載,勾勒出徐棟最基本的信息——名號籍貫,仕途背景及經歷,兩本主要著述以及為民稱頌的筑堤、開禁運糧之舉,其余關于徐棟其人的零星信息記錄則散見于少數幾本著作和地方志中,該研究大有可為。
作者簡介:李亞男(1993-),女,漢族,河南安陽人,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中國近現代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