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榮姍
【摘要】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也是新階段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三都要實現精準脫貧、與全州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十分艱巨。如何深入推進三都水族自治縣大扶貧戰略行動、如何抓住經濟發展的新機遇、理清新思路、新方法、尋找新路徑來大力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打造民族自治縣脫貧攻擊樣板區關系到我縣能否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關鍵詞】三都;大扶貧戰略
一、為什么要推進大扶貧戰略行動
第一,貧困人口壓力大。目前,全縣還有貧困村146個,26454戶,貧困人口8.12萬人,因學、因婚、因房返貧情況隨時有發生,新的貧困人口還會不斷出現,返貧壓力巨大。
第二,時間越來越緊。從現在到2020年,要實現8.12萬人口全部脫貧,只有3年半的時間。
第三,要求越來越高。要求年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國家扶貧標準且實現“兩不愁,三保障”貧困縣、貧困村退出的標準線是貧困發生率低于3%。
第四,各類矛盾交織。區域整體貧困與民族地區發展滯后,經濟建設落后與生態環境脆弱并存,人口素質偏低與基本公共服務滯后并存,工業基礎和城鎮化建設薄弱,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任務艱巨;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市場輻射帶動力不強;農業抗風險能力較弱,缺乏龍頭企業;干部隊伍提升素質能力任務艱巨……總體來說,面臨著有人氣無名氣、有交通無流通、有資源無資本、有人力無人才的“四有四無”的尷尬局面。
二、三都脫貧攻堅有利條件
第一,交通區位的改善。近年來廈蓉、余安、三荔高速和貴廣高鐵過境使三都變成了貴州乃至整個大西南南下入海的橋頭堡,給三都帶來了源源不斷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帶來了綿綿不絕的人氣、財氣和商氣。
第二,政策效應的疊加。中央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出臺了大量的傾斜政策(參見國發2號文件);今年還將三都列入了左右江革命老區規劃;省、州為加快三都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建設步伐,專門出臺了支持三都發展的兩個意見一個方案,政策的疊加為三都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機遇,累積了政策動力。
第三,定點幫扶和對口幫扶更加給力。國家宗教局、貴州省軍區、貴州省財政廳強有力的定點幫扶,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黃浦區對口幫扶加速升溫,深圳市20年對口幫扶、貴州省委辦公廳20年定點幫扶留下來的人脈資源,省、州人民醫院的掛牌幫扶,為三都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助力。
三、悟真經:“五大支撐”找準脫貧攻堅路徑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關鍵在于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近年來,三都縣緊緊圍繞建設以建設“新三都”和建成貴州南部旅游窗口為發展定位,以“四個二”為脫貧攻堅的總戰略,用好“全國水晶葡萄之鄉”這塊牌子,重點抓好以葡萄和生態鴿為脫貧主導產業的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同時抓好新型工業、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業、大數據大健康產業,加快三都脫貧攻堅的步伐。打好特色牌、文化牌,唱響“神秘水鄉?秀秀三都”品牌。增強看齊意識、戰斗意識和打贏意識,深入推進扶貧攻堅“三年大會戰”。按照“1234567”發展思路,嚴格執行“l2568”脫貧工作機制。抓好“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用好“六個一批”這個精準脫貧的主要工作方法。
1.突出政策支撐,為脫貧攻堅引領前進方向。一是以旅游開發帶動脫貧。搶抓州委、州政府實施大旅游戰略行動機遇,借助“神秘水鄉·秀秀三都”旅游品牌,立足水族文化的唯一性、壟斷性,整合貧困地區旅游資源和相關產業要素,發展以游覽自然山水、感受民族風情、體驗農事活動、品嘗民族美食、享受田園風光為主的鄉村休閑觀光旅游產業。
2.突出財政支撐,為脫貧攻堅提供資金保障。三都以財政金融撬動脫貧。按照“能股就不租、能合就不租、能股就不斷、能合就不斷”的原則,加快推進資產收益扶貧。發揮政府投入在扶貧開發中的主導作用,積極開辟扶貧開發新的資金渠道,確保投入力度與扶貧攻堅相適應;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為貧困鄉鎮開展特色農產品保險提供保費補助,不斷擴大保險行業對“三農”保險的覆蓋面;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放大效能,加大信貸資金投入,激發扶持對象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積極性。
3.突出素質支撐,為脫貧攻堅增強內生動力。一是提高群眾素質。根據貧困戶實際需求,創新開展“因人定課”等培訓,提高貧困人口技能和投資意識;二是培育致富能人。實施“千名能人培養計劃”,示范帶領貧困群眾發展致富;三是鑄造過硬隊伍。通過采取專題培訓、定期輪訓等多種方式,持續增強幫扶干部精準扶貧的能力和水平,實行“第一書記”召回制度,每季度進行考核評比,確保“第一書記”沉下去、待得住、干得好。
4.突出產業支撐,為脫貧攻堅注入強勁活力。一是特色產業助增收。重點發展葡萄、生態鴿、福豬等短期見效快的產業,拓展了山區群眾增收渠道。二是電子商務拓銷路。搶抓實施大數據戰略行動和“互聯網+”行動計劃機遇,積極探索貧困農村電子商務新模式。大力扶持條件成熟的貧困村依托其優質農產品、土特產、旅游產品,開展農村電子商務試點示范。構建以縣級產地批發市場為龍頭,以特色農產品為重點的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支撐平臺,促進各類經營主體同大型電商平臺合作,推廣“田間市場+電商企業+城市終端配送”等營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