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侵權責任法》第10條規定:“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痹摋l文對共同危險行為侵權責任的規定,補充了《民法通則》沒有明確規定該類型數人侵權行為的遺漏,意義重大。從實務角度看,共同危險行為案例的數量是較小的,但從研究的角度則頗具理論價值。本文特別從分析共同危險的免責事由,及責任承擔的方式的角度,對共同危險行為的若干理論問題進行重點探討。
【關鍵詞】共同危險行為;免責事由;連帶責任
一、共同危險行為制度的起源
共同危險行為,是指數人共同實施侵害他人權利的危險行為,而不知其中的具體加害人。共同危險行為制度起源于羅馬法。雖然羅馬法確立“流出投下物訴權”的制度是通過減輕受害者舉證責任以解決“加害人不明”時受害者的救濟問題,仔細分析其內在機理,便會發現與近代民法所確立的共同危險行為存有較大差異。首先“流出投下物訴權”所針對的是在公共住宅中的某一住戶從窗口將物體投下或將液體倒出的行為,并不是針對全體居民。其次,“流出投下物訴權”中,對房屋的居住者課以連帶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但是共同危險行為采取的是過錯推定責任的歸責原則。因此有學者質疑共同危險行為起源于“流出投下物訴權”制度,主張大陸法系的共同危險行為理論實際上是在法國和德國審理的一系列“狩獵案”中逐漸建立和成熟的。通說認為共同危險行為制度起源于德國民法,后為各國立法所確認。
二、《侵權責任法》第十條中免責事由的理解
《侵權責任法》第十條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共同危險行為制度。然而,因該條關于免責事由的規定太過概括,使理解上存有分歧。有學者認為,該條款應采用“肯定說”,只要行為人證明其與共同危險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即可。還有一些學者堅持“否定說”,認為只有能夠確定侵權人,其才能免責。我們不妨運用法律解釋方法對該含義進行一下推敲。
1.從立法原意著手闡明該條文條含義
探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的意思有助于理解法條含義,并可限定文義解釋的范圍。雖然我國立法時不附帶立法理由書,這使得探尋立法者原意成為難題,但這并不意味著無法了解立法者意圖,而是可以通過探知《侵權責任法》起草者對該條所做的解釋,厘清該條的具體含義。王利明教授與楊立新教授是《侵權責任法》的主要起草者,他們在相關著作中都明確表示支持“否定說”。
2.從體系解釋的角度分析
要理解《侵權權責任法》第十條,也可以采用體系解釋的方法。在民法體系中,關于共同危險行為的規范還有兩條,分別是《認賠解釋》第四條與《民訴證據規定》第四條。后者主要是關于舉證責任的分配問題,此處不予贅述。根據《人賠解釋》第四條,其措辭是“損害后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而非“確定具體侵權人”。據此,筆者推測,若該條想采取“否定說”,立法時可以當然采用“損害后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這類表述,而不必多此一舉。當然也有人反駁《人賠解釋》的起草者與《侵權責任法》的起草者不同,用詞當然有可能不同。但是,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基本上可以推翻這種可能。該條明確使用了“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這樣的表述。
三、關于“否定說”的評析
《侵權責任法》第十條雖對共同危險行為人的舉證責任要求較為嚴苛,但其實質是為了更好地弱者,體現了法律的人文關懷。但是,如果受害人是弱者,那未真正實施侵害之人是強者嗎?法律不是萬能的,侵權責任法不是所有問題都可以解決的,我們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例如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障來維護受害者的利益。雖然當下我國救濟途徑單一,但沒有開始就沒有以后,不能因為沒有就讓侵權責任法來承擔額外的不屬于他的功能。
如果說“否定說”的本意是“促使行為人積極收集證據證明實際侵權人,以查明事實真相”,但實際生活中很可能會產生南轅北轍的效果。出于搭便車心理,使得各行為人均不愿主動查明實際侵權人,甚至不會主動提供證據證明“自己的行為與損害結果間沒有因果關系”。最終受害人雖然獲得了相對充分的救濟,但真相未明,實際侵權人并未受到應有的懲罰?!胺穸ㄕf”還極可能誘發道德風險。因為既然在無法確定真正加害人的情況下,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原告的賠償請求權已有保障,其并沒有必要耗費資源證明真正加害人是誰;更有甚者,連帶責任意味著隱瞞確定真正加害人的證據對原告反而更有利。有學者將這稱作“證據悖論”現象。
現代民法中的共同危險行為制度傳承于羅馬法,其目的之一就是減輕受害人的舉證負擔,而將未造成損害之人拉入連帶責任當中。從訴訟法的角度,這是舉證責任的倒置;從實體法的角度,這就屬于因果關系的推定。既然是推定,就應允許行為人通過舉證證明“損害不是由自己造成的”。否則,如果要求行為人必須證明具體侵權人方可免責,則不再是舉證責任的倒置,而是民事責任的轉嫁與強加,因為證明具體侵權人在實踐中過于困難。再者,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倒潑和投擲責任之訴”所針對的是居住于同一房間內的人,其有互相注意之義務,苛以他們“證明具體侵權人”的義務可算合理。而現代民法中的共同危險行為制度適用范圍不再局限于團體內部,要求其“證明具體侵權人”似乎有強人所難之嫌。
作者簡介:丁林(1991—),女,回族,山東省泰安人,研究生。單位:山東省煙臺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