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曉
【摘要】商事糾紛與民事糾紛本應該是平行的私法糾紛,但是司法實踐中商事審判不具有獨立的審判程序,民事化的現象非常嚴重,導致商事審判不能充分實現商法精神的局面。本文通過論述商事審判的民事化的現象和商事審判專業化的必要性及對商事審判所產生的影響來尋找更高效合理的商事審判方式。
【關鍵詞】商事審判;商事糾紛;民事化;專業化
一、商事審判民事化在我國商事領域的表現及缺陷
商事審判指的是人民法院依據商法及相關法律審理和裁判商事糾紛的行為。商事審判民事化是因為商事審判程序適用民事訴訟法,不單設商事審判法院或商事審判庭,遵循民法理念。現在我國沒有獨立統一的商事訴訟審理程序,除了某些領域的商事訴訟設有相對獨立的訴訟程序外,大部分的商事糾紛都是根據《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民事訴訟程序進行審理。
1991年我國制定了《民事訴訟法》,具有明顯的計劃經濟的烙印。盡管在2007年進行了修訂,但其結構性框架并未改變,因而可以將其認為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并且當時的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制度完全落后于活躍的市場經濟商品交易活動,而且在民事訴訟法的修改中,立法機關忽視了商事審判的特殊性,使得民事訴訟法在客觀上成為現代商法實施的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商事糾紛當事人不愿在商事審判中適用現行的民事證據制度;第二,以追求實質正義為目的的再審制度,2008年的民事訴訟法修改增加了再審的事由與期限,更好地保障民事主體公平和正義的實現。但對商事審判而言,這種規定卻弱化了商事審判的既判力,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商事審判的“高效”的價值追求,超出了商主體的預期,破壞了商事交易秩序的安全與穩定。;第三,民事訴訟制度完全無法合理地應對票據和證券糾紛,相反會引起商主體對糾紛審理結果的不滿,從而對商事審判的公信力失去信心。主要原因是立法機關利用民法的思維去制定商事法律;第四,我國的民事訴訟法把非訴程序限定在特定的幾類案件中。
二、商事審判專業化對我國商事審判領域的必要性
所謂商事審判專業化,指的是人民法院根據獨立的商事審判程序,遵循商法獨特的理念進行審理和判決。商事審判專業化不僅需要獨立的審判程序,也需要相應獨立的制度作為保障。
獨立的商事審判制度包括以下內容:首先,需要獨立的救濟手段。包括商事救濟原則、規則和規范;其次,要有獨立的法律適用規則。訴訟活動本來就是一種用證據證明不可能再現的事實,因此,對不同的訴訟活動適用不同的程序規則更能增強判決結果的公信力,商事審判也應當遵循商事審判原則更能起到理想的效果;最后,應有獨特寬松的審判程序。因為經濟增長,促進交易是商事審判追求的最主要的目的,所以商事審判應該采取比較寬松、靈活的審理程序。
商事審判專業化是實現商法獨立的重要保障,司法審判是當事人對已經發生的法律行為產生爭議后,由司法機關對爭議的事實根據證據做出判斷和處理的行為,司法審判是現代各國處理爭議采用的最主要的手段。因為社會糾紛具有復雜性,那么,相應的審判行為也應該具有選擇方式的多樣性。為了使不同類型的案件得到適合其內在要求的司法處理,現在各國都對審判依據和審判程序作出相應的劃分,我國各級法院也針對訴訟類型細化為不同的審判庭。因此要想達到商法專業化、實現經濟發展、社會財富累積的目的,獨立的商事審判體系必不可少。
三、商事審判專業化的實現途徑
第一,要重視商事審判的特點。民法中的平等和誠信原則對商事審判非常重要,但是也應該重視商法置身的獨特性。商法調整的是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商事關系。因為商事主體具有營利性的特點,所以糾紛解決應該注重時效性和可預見性。商事審判應該對商事主體具有規范和引導的作用,而不能對經濟的發展起到阻礙的作用。
第二,制定商事審判專業化的立法體例。商事糾紛是商事主體之間在從事商事行為過程中發生的糾紛。因為市場經濟的發展,現在的商人與非商人之間的界限已經模糊,這正是證明了商事活動的普遍性,所以更需要司法機關獨立的商事審判活動對廣泛的商事行為進行規范和調整。
第三,要注重商事程序設計。首先要建立專業化的法官隊伍,并對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作出合理的限制;其次,注重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動性的發揮;第三,重視商事慣例和指導性案例的地位和作用;第四,重視非訴訟程序對效率的作用;最后,因為商事交易的國際化,應該重視國際慣例在商事審判中的作用。
四、總結
商事審判專業化對處理商事糾紛具有重大的意義,也是將來商事審判的發展方向。這不僅是審判程序的簡單改變,而且會帶來審判理念、審判過程和結果的根本變革。只有實行商事審判專業化、充分把握商事審判的特殊性要求,才能使商事糾紛得到合理的解決,商事行為得到及時的保護。商事審判專業化不僅可以實現民事上的公平正義,同時又可以達到社會經濟發展、財富累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徐學鹿.商法總論[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2]李后龍.商法思維與商事審判[J].法學研究,2004(11)
[3]樊濤.我國商事訴訟制度的解析與重構[J].當代法學,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