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盼盼
【摘要】一個學校具備高強的高職高專美術教育專業的前提就是在課程設備的方面做到科學合理。然而,現階段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高職高專美術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依舊只是單純的著重提高學生的美術技能,從而導致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師范性相違背。因此,對高職高專的美術教育專業進行課程改革勢在必行,下面我們對此進行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美術;改革;教育
前言
高職高專的老師在進行美術教學的過程當中必須要注重提高學生獨立創造以及審美能力。這就需要其在進行課程設置的時候,一定要注重課程的目的性以及實際操作性。相比之前,現階段在這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然而在新課標的理念提出之后,現階段高職高專美術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已經和新的美術教育理念脫節。所以要想培養出高素質的、適應時代發展的美術教育人才就必須要對其課程進行改革。
一、高職高專美術教育專業課程特點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文件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學校美術教育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備初步美術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和社會美術教育工作者”通過該文件我們能夠發現在高校的美術教育方面,國家在教學方向上也有了一定的變化。學習美術教育的高職高專學生在未來走向崗位之后主要面對的是中小學生,其主要任務就是提高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所以從事高職高專美術教育的老師在教學當中應該有側重點的對其進行教育。現階段,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高職高職院校的美術教育專業已經不再像之前一樣只是單純的重視學生的技能,如今更傾向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新。然而,要想真正的改變以往注重技能的教學模式,離不開真正意義上的改革。
二、高職高專美術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依據
1.后現代課程觀
美國后現代主義課程理論學家小威廉姆·多爾提出課程體系是有機的開放系統,課程本身具有變革性、開放性以及復雜性,建議學生也能夠參與到課程設置當中。
2.國家美術課程標準
我國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充分展現了素質教育的理念,美術學習領域的劃分主要是通過學習活動的辦法來進行的。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更加側重于融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如此做的好處主要在于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其在實際的生活當中培養創造和審美能力。
三、高職高專美術教育專業課程改革方案
1.注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要想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離不開優秀的教師,這就要求教師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所以,在進行高職高專學校當中,對于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教育必須是建立在師范性的基礎之上的,只有這樣,學生在畢業之后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要想做到這些,必須要做好以下幾點:第一,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課程調整。和實際相結合,對其進行綜合教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添加選修課;豐富教學內容。第二,合理應用實踐。在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加強實踐,在課程設置當中,增設并延長技能訓練的時間。第三,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顧名思義,其實就是說讓在教育的過程中不要局限于一種學科,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建立并開發綜合課程。這樣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教師專業技能,從而為美術教育工作做貢獻。
2.組合課程研發團隊
在進行課程設置的過程中,不能單純依靠從事高職高專美術教育的人員來進行,還應該連同中小學的美術教師一起,和同學們一起深入到中小學校當中去,進行深入的研究,然后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據此對高職高職美術教育專業的課程進行重新設置;如果是條件好一點的學校甚至可以請美術教學方面的專家對此給予一定的意見,設置的課程要盡可能的符合時代的發展。
3.注重實踐
培養實用型的人才離不開實踐,高職高專院校在進行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的時候,更是要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最大程度的為其提供優質的實踐條件。除此之外,還要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當中去,充分的消化在學校學習到的理論。在實踐當中,還必須要和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學校的特點結合在一起,只有這樣,所開展的社會實踐才更具有特色,能夠更加的適應學生的發展情況,對于學生的就業十分有利于,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總結
通過上述文章的簡要介紹,我們發現,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高職高專美術教育進行課程設置的時候依舊有著一定的缺陷,對于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情況有著不利的影響,這就要求從事高職高職美術教育的老師對此進行有目的的改革,從而有助于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同時也和時代的發展相適應。
【參考文獻】
[1]高東梅.新形勢下美術教育專業實習課程改革研究——以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美術教育專業為例[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6,(02):109-113.
[2]李明燕.芻議偏遠地區中小學美術師資隊伍建設——從普通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專業課程改革談起[J].美術大觀,2012,(05):170.
[3]王俊祥,顧啟元.基于“知行合一”模式的課程改革探究——以重慶文理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課程改革為例[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3):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