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璐
【摘要】我國對政治文化的理論研究大致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晚于西方國家,但不意味著我國政治文化內容的缺乏。政治文化支撐、引導、預測功能的日趨明顯使得政治文化發展呈現繁榮之勢。
【關鍵詞】政治文化;政治治理;影響
一、政治文化的興起與概念界定
1.國外。“政治文化”一詞是由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在《比較政治體系》一文中最早提出的。關于對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西方學者的解釋各有不同。但基本都涉及政治態度、信仰、行為等心理因素。例如:阿爾蒙德政治文化界定為“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情感。”這意味著政治文化在形成過程中既延續著民族的歷史傳統而且融合著現行社會中經濟、政治等元素。路森·帕爾則認為政治文化是人們對政治行動的感覺、認知、評價和情感取向。
2.國內。雖然我國政治學界對政治文化理論研究較晚,但是在此之前有關于政治文化內容的研究從未間斷。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中國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都進入了一個高速期,因而政治文化的發展也隨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一時期的政治文化在多個方面都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特點,影響著未來中國政治的發展。其實,我國學者對于政治文化的解釋同西方學者一樣,并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但依據內容大致可歸結為兩個方面:即由“政治制度形態的政治文化”和“觀念的政治文化”兩部分組成。
二、政治文化的功能
1.對政治制度的支撐作用。政治制度作為政治治理的關鍵,其建構絕不是憑空想象的,它必然基于某一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就像我國封建專制制度能夠延續兩千多年一樣,正是由于新的領導者總是受著“君權神授”的傳統政治文化的影響。一般而言,政治制度一旦確立,其最重要的任務是恢復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是群眾對于新確立的政治制度的接受。那么,群眾如何接受新制度呢?其中,影響接受度最重要的就是新制度的內容,看其是否符合絕大多數群眾的慣性思想成為關鍵。因此,政治制度的構建只有以傳統政治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作為支撐基底才能夠順利實施。
2.促進群眾“政治正確”的形成。優秀的政治文化必然包括優秀的政治思想、合理的政治意識形態與健康向上的政治心理。建立在一定政治文化基礎上的政治制度一經確立,必然有其自有的思想系統,那么群眾對于新制度核心思想的接受便是群眾政治思想的形成過程。政治制度在實施期間一定程度上需依據群眾的政治要求而進行調整,這一階段表現力群眾政治心理的變化與發展。最后,群眾對于政治制度的評價與認可便是政治意識形態的形成,至此群眾的政治正確最終完成。
3.引導和預測社會政治的發展方向。政治理想的提出必然是基于一定的政治文化,而政治文化對于政治社會的發展方向具有導向性,基本能夠通過矯正現行發展問題來遇見其未來走向。就像我國目前的政治理想——“中國夢”的提出就是基于這樣的原因:一是,我國古代唐宋時期的各方面發展都領先于世界,因而國家希望可以在國際上重新取得領先地位。二是,近代以來,內外憂患所造成的經濟、政治等衰敗造成人民苦痛、自信心不足的陰影,我國想要通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來改變這種局面。
三、政治文化對我國政治治理的影響
1.提升政府人權保護的意識。從原始社會發展至今,人逐漸意識到自我保存需要團體力量的支撐——因而政府出現。人民將權利托付于政府行使,政府的代價便是對于人權的保護——于是政府與人民的契約由此形成且具有傳承性。以我國為例,縱觀我國政治文化的發展過程,基本上圍繞著“人權”的擴大與維護。從古代思想家孔子要求統治者以“仁”治國,孟子倡導“仁政”“民貴君輕”的思想;再到近代新文化運動延續孔孟思想而要求“自由”與“民主”;之后迎來新中國的成立,孔孟的“人本思想”更是得到高度發展——“人民當家做主”成為主旋律,儒家思想可以說是構成了我國政治文化的核心內容。
2.促進社會組織自治能力的發揮。全世界范圍來看,“民主”一直是政治發展方向的主流趨勢。但依據目前民主的發展情況,其更傾向于社會層面的參與而非國家層次的民主,因為沒有什么比群眾自己更能代表群眾自己,這必然促進政府角色從管理者到治理者的轉換,督促政府將權利盡可能地下放到社會中并幫助社會建立強大的社會組織。就像普通清潔工人可以依托自己所在的公會把牛津大學告上法庭并贏得訴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民主應有的高度。另一方面,強大社會組織的建立也體現了民眾政治參與的熱情,極大程度上激發了民眾的參與意識與公民意識。
3.增強群眾對現行政治的情感認同。群眾對于政治的認同,其實是一個基于在了解現行政治治理后,對政治治理模式產生感情上的信仰,最后再以堅定的意志積極履行責任與義務的過程,是一個由“知”到“情”再到“信”然后經過“意”志的錘煉最后積極履“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情”是動力,推動其他方面的發展,而“情”形成的關鍵則在于群眾是否擁有正確的“政治價值觀”即“政治正確”作為引導。
綜上所述,政治文化對政治治理的影響,其實歸結為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對政府治理的影響,影響政治制度的制定以及加速政府角色的轉換;另一方面是對群眾“政治正確”的影響,并以此間接的影響政府治理。依據目前形勢而言,政治文化對于政治治理的影響,更偏重于后者,更注重于社會組織的建立和提高群眾的政治參與意識。
【參考文獻】
[1]劉瑜民主的細節[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
[2]虞崇勝,李艷麗.當代政治文化的多元性分析[J].學術論壇,2004年,第20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