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小蘭
【摘要】目的:研究中醫綜合療法用于肺炎治療中的功效及安全性。方法:選擇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肺炎患兒71例,分為兩組,35例對照組用常規西藥治療,另36例研究組用麻杏石甘湯治療,比較兩組治療療效及安全性。結果:研究組治療以后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炎癥因子水平優于對照組,P<0.05,且研究組總有效率94.44%,高于對照組80.56%,P<0.05;且兩組無明顯不良反應。結論:中醫綜合療法用于小兒肺炎治療中的功效顯著,且安全性較好,值得推廣。
【關鍵詞】中醫綜合療法;肺炎;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2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7--01
小兒肺炎是兒科常見且多發疾病,該病多因病毒或細菌感染所致。小兒肺炎好發于冬春兩季,且5歲以下兒童是其易發人群,發病后的癥狀主要表現為咳嗽、發熱、呼吸困難等,對其的治療若不及時,極易導致病情的加重,最終危及到患兒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1]。本文主要研究麻杏石甘湯用于小兒肺炎治療中的方藥組成、功效及安全性,并總結結果如下:
1.研究對象、方法
1.1 研究對象 數字隨機法選擇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我院接收并治療的肺炎患兒71例,根據治療方法分為兩組,其中,35例對照組使用常規西藥治療,本組男性、女性為20例、15例,年齡為2-13歲,中位值(6±1.02)歲;病程2-13日,平均(7±1.26)日。另36例研究組使用麻杏石甘湯治療,本組男性、女性為19例、16例,年齡為1-12歲,中位值(5±0.85)歲;病程1-12日,平均(6±0.25)日。兩組在性別比、年齡等資料的比較上,P>0.05。
1.2 診斷、納入標準 本次所選研究對象均符合《實用兒科學》中相關疾病診斷標準,且均經X線片檢查證實;研究均經實驗室檢查顯示為陽性。所選研究對象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疾病診斷標準:舌質黃、痰稠色黃、呼吸急促、苔黃膩、脈滑數[2]。本次研究均與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均無合并心肝腎等系統功能疾病者,無合并水電解質及酸堿失衡患兒。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使用常規西藥治療,頭孢呋辛靜脈滴注,劑量為100mg/(kg·d);利巴韋林靜脈滴注,劑量為10mg/(kg·d)。研究組則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結合使用麻杏石甘湯,藥方為:生石膏18g、魚腥草15g、海哈粉15g、浙貝母10g、炒杏仁8g、陳皮8g、炙麻黃6g、生甘草5g;以上方藥用水煎煮以后取汁分四次口服,兩組均連續治療10日[2]。
1.4 效果評定
1.4.1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治療以后發熱、氣急、咳嗽、濕羅音等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等,同時,檢測兩組治療后白介素-6(IL-6)、IL-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
1.4.2 療效標準 對兩組治療后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定,其中:治療以后患兒癥狀、體征基本消失,且肺部炎癥基本唄吸收為臨床治愈;治療以后患兒癥狀、體征顯著改善,且胸片檢查肺部病灶基本消失為顯效;治療以后患兒癥狀、體征好轉,胸片檢查肺部病灶部分消失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臨床治愈+顯效+有效=總有效。
1.5 統計學分析 將所得數據輸入Excel表中,并通過SPSS.19軟件實現統計學分析,計數數據使用(n)、(%)表示,計量數據使用(±s)表示,檢驗后若P<0.05,提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對比 研究組治療以后發熱、氣急、咳嗽、濕羅音等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分別為(2.11±0.12)d、(3.22±1.26)d、(4.87±1.52)d、(7.11±0.63)d,對照組治療以后發熱、氣急、咳嗽、濕羅音等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分別為(3.96±1.02)d、(4.63±1.08)d、(6.11±0.82)d、(9.13±0.85)d,研究組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優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各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研究組治療以后的IL-6、IL-8、TNF-α水平分別為(4.12±0.25)pg/mL、(11.63±1.32)pg/mL、(10.74±1.25)pg/mL,對照組治療以后的IL-6、IL-8、TNF-α水平分別為(9.65±1.47)pg/mL、(7.21±0.63)pg/mL、(14.63±1.26)pg/mL,研究組治療以后的IL-6、IL-8、TNF-α水平優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兩組治療期間均無明顯不良反應,患兒耐受性較好。
2.4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治療以后的臨床治愈共11例、顯效共12例、有效共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44%;對照組治療以后的臨床治愈共8例、顯效共11例、有效共9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0.56%;研究組治療以后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小兒肺炎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呼吸道疾病,該病在嬰幼兒中的患病率較高,對其的治療若不及時,極易引發嚴重的并發癥,危及患兒身心健康及生長發育。祖國醫學認為,小兒肺炎多因外邪感染、肺失清肅、肺氣郁閉所致,因此,對其的治療應以清熱化痰、宣肺止咳、扶正祛邪等為主。本次所選用的麻杏石甘湯中,炙麻黃屬君藥,具有去熱宣肺、發汗解表及利水消腫等功效,生石膏是臣藥,能夠起到辛散解肌、清泄肺熱等作用,杏仁可止咳、平喘、通便潤腸,同時,輔以海哈粉、浙貝母,能夠共同發揮活血化瘀、通利肺絡等功效;全方合用,共奏解毒化痰、平川止咳、開肺宣閉等目的。
本次研究中,使用麻杏石甘湯治療的研究組,其治療以后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總有效率等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與李曉輝等[3]研究結果相符,由此表明,麻杏石甘湯能夠有效緩解患兒臨床癥狀,進而提升治療的療效,促進患兒的康復?,F代藥理研究也表明,麻黃不僅能夠有效清除氧自由基,發揮抗氧化的作用,而且麻黃提取物還能夠抑制細胞免疫;杏仁、石膏則能夠有效發揮解痙、抗炎等功效;諸藥合用,能夠有效抑制細胞因子釋放,進而調節患兒機體免疫功能。
綜上所述,小兒肺炎治療中使用麻杏石甘湯的臨床療效確切,有利于縮短病程,進而促進患兒的康復,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雷威.中醫綜合療法治療小兒肺炎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7,(02):40-41.
[2]馬洪濱.中醫綜合療法在小兒肺炎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74):232-233.
[3]李曉輝.采用中醫綜合療法治療肺炎的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0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