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亭玉
【關鍵詞】體溫管理;手術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7--02
近年來,對于手術室安全管理要求頗高,其中環境因素、人文管理日趨重要。大量臨床研究發現,低溫增加了創傷患者死亡的危險。我院為一所三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全年手術量9000臺左右,手術室實行體溫管理以來,效果顯著。
1.術前管理
1.1 術前評估 手術前1天巡回護士去病房訪視病人,評估一般資料,年齡、性別、及各類手術史、藥物過敏史、家族史。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認知程度和社會支持狀況,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確認病人沒有發燒等任何不適。
1.2 術前準備 手術前完善各相關檢查,做好患者與家屬的知識宣教工作。術前宜少量多餐飲食,給予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易消化、無刺激食物[1]。
1.3 手術室環境 接送病人途中注意保暖,避免肢體外露。潔凈手術室保持安靜,室溫在22-25℃,相對濕度45-60%,適宜的溫濕度對病人非常重要。如溫度過高,出現悶熱、出汗,病人及術者易感到煩躁、疲勞、頭暈等不適。
2.術中管理
2.1 護理 術前麻醉、放置手術體位時注意保暖,各肢體保持功能位。術中沖洗液可適當加溫,如沖洗液不慎濕了病人的衣褲,應及時鋪上干燥的治療巾。
2.2 危險因素
2.2.1 麻醉 麻醉后3-5小時,有一個平臺期,反映出一個損失熱量與產生熱量平等的穩定狀態,患者處于很好的隔熱狀態。如果體溫過低,主動的體溫調節性血管收縮會造成皮膚表面散熱減少和保留身體中心的代謝產熱,使體溫下降停止。[2]
2.2.2 藥物 鎮痛藥和止痛藥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損傷體溫調節控制機制。輸入溫度較低的液體、血液、及術中沖洗液、突然脫去衣物等都是危險因素。
2.2.3 室溫 術中通過皮膚、手術切口、內臟暴露及肺蒸發增加,使熱量丟失15-30%,通過冷空氣對流失去15-30%,通過輻射丟失30%。
2.2.4 產熱不足術中,當皮膚的完整性受到損害如嚴重燒傷、剝脫性皮炎等致使熱量丟失增加。
2.3 保溫措施 根據病人的年齡、體重、營養程度、手術種類、手術面積、手術時間等,評估是否會體溫下降的可能及下降程度,及時制定保溫措施。術中輸血、沖洗液適當加溫。調節室溫,不宜過高或過低。手術無菌單不宜覆蓋過多,否則影響散熱。
2.4 溫度記錄 采取每個手術房間溫度監測記錄,適時調整,有針對性的對術中低體溫的患者進行干預。
3.結果
優質護理以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它能加強護理人員護理工作基礎,保障醫療安全,提高護理質量。手術前詳細并有針對性的對患者術中低體溫的實際因素進行評估,給手術護理者提供了有效的依據,減少創傷死亡的危險,進一步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減少醫患糾紛。
參考文獻:
[1]2012護理學(中級).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94.
[2]圍手術期安全管理.人民軍醫出版社,201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