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星宇
在我們的生活中,“偏見”無處不在。比如:優秀的老師要能寫一手漂亮的黑板字;女生在理科競賽上不可能獲高等獎;網癮者都是差等生或街邊混混……這,都是個人偏見,既然“偏”,難免就會有不全面、不徹底,甚至貶義的成分。可見,偏見是人所持有的主觀印象,往往摻雜了個人情感,并不是理性的結果。
在學校里,若是有學生在一段時間內接連交不上作業,毋庸置疑,他會立即受到任課老師和班主任的關注。通常情況的發展是:班主任面談,一上來面有慍色地問為什么沒交作業,一聽到“沒寫完”的回答便不由分說地開始說教,經常牽扯到學習習慣拖拉、態度懶散;但若是成績好的優等生,還未等學生開口,老師便會主觀地認為其生病或有別的事耽誤了。這便是“偏見”。當然,我不以偏概全,并不是所有的老師都這樣,如果我絕對地說,那不也成“偏見”了?
處在我們這個年齡段,叛逆似乎成為定性標簽,不交作業往往有很多原因,部分學生也許是老師家長們普遍認為的那樣,偷懶或者貪玩等惡意不完成作業;但有的學生則是受到了客觀環境的影響或者是作業太難無法下筆,這時候恰恰需要來自老師的安慰與鼓勵。這樣的關系一旦處理不好,那么所謂的“差等生”在老師眼里也只會越來越“差”。而學生呢?基于對老師的反感也會連帶著討厭學習。這時候,偏見成為了學生與家長、老師之間矛盾不斷滋生的最隱秘內核,從表面看是長期以來溝通的缺乏、理解的滯后形成的偏見。可事實上,從比這早得多的日子里開始算,人的主觀偏見才是罪魁禍首,輕則影響成績,重則影響一生。這聽上去有些夸張,可細想之下,的確是這樣。可見,一個人性格上的主觀偏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之大。如果這個人是教育者或官員,那么后果是不是更加不堪設想?
我曾一度混淆偏見與成見,直到最近才漸漸意識到,正是固有的、不變的成見,在潛移默化中將個人生活經驗里消極片面的觀念強行賦予一件事物,創造出新的思維聯系時,偏見就產生了。這種聯系不斷被各種現象、同類型案例“佐證”,負面色彩亦愈來愈濃重,最后演變為情緒開關的旋鈕。
偏見,事實上會受到個人經歷、視野的限制與束縛,是難以避免的。你拓寬了視野,消除了一種偏見,又極可能增添新的一種。因此,如何處理自身的偏見甚至他人偏見對你造成的影響十分重要。
詩人林賢治說:“任何選擇,同時是一種背棄。”面對他人的偏見、誤解,有些人選擇了屈服,以忍氣吞聲為手段“維護”了他人的偏見,這就是背叛自己內心的表現;有些人選擇溝通,然而結果可能會是事情的圓滿、人際關系的裂痕,這也不是我們樂見其成的。無論哪一種,都無法達到完美。因此,謹慎自身的偏見思維才是最正確的。至于他人,盡力就好,就好像我們生活在處處有偏見的世界,總是渴望發現對方真誠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