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際評 張信波 王興
(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 200438)
體適能研究現(xiàn)狀探析
賀際評 張信波 王興
(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 200438)
體適能概念來自美國AAHPERED組織,健康體適能教育計劃。隨著素質(zhì)教育改革,體適能概念逐步深入到我國體育健康教育領域,極大地影響了我國體育教育和健康觀念,促使了我國體育工作者的體育觀念快速轉(zhuǎn)變,與體適能相關的科學研究也如雨后春筍般源源不斷,層出不窮。對體適能領域現(xiàn)有科研成果的解讀和梳理,有利于探索體適能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研究熱點,為日后的科研攻關提供研究線索和理論參考。
體適能 運動 科學 健康
為保證數(shù)據(jù)的完成性,利用“主題詞”的檢索方式,在中國知網(wǎng)(CNKI)中選擇高級檢索,輸入主題詞為體適能,時間跨度為所有年份,對期刊、博碩士論文、國內(nèi)會議及國際會議中收錄的文獻進行檢索,得到體適能的相關文獻共計1312篇。
我國對體適能的研究始于1990年,整體呈上升的趨勢,2003年以前發(fā)文量少且增長緩慢,2003年后發(fā)文量陡然上升,并于2014年達到峰值186篇。可見,體適能的研究逐漸得到我國科研人員的重視。
圖1為體適能研究的高頻冠詞分布圖,圓圈越大,關鍵詞出現(xiàn)的頻次越多。通過圖1可以看出,除了“體適能”和“健康體適能”兩個關鍵詞外,“美國、健康、運動處方、體能、體育課程、學校體育、青少年、老年人和大學生”等詞出現(xiàn)頻次較高。

圖1 體適能研究高頻關鍵詞分布
體適能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對美國學校身體活動課程設置比例及體育教育事業(yè)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Howley將體適能定義為具有低患病風險和具有足夠的精力參加各種體力活動的身體完好狀態(tài)。身體成份、心血管系統(tǒng)的功能水平、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肌肉和關節(jié)的柔韌性4個方面的指標是制定青少年體質(zhì)測試標準時的必測項目。
我國學者認為體適能是指除了應付日常工作之余身體又不會感到過度疲倦,并且還有余力去享受休閑及應付突發(fā)事情的能力。體能的內(nèi)涵屬性是指人體習慣的生理功能在日常生活和體育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的實際能力,而這種實際能力,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從其外延來說,體適能包括健康體適能與運動競技體適能;而體能曾包括基本素質(zhì)與基本能力(包括特殊能力、適應能力等)。
體適能領域的研究人群主要集中在大學生、青少年和老年人。體適能是青少年身體健康的標志,可以通過增加劇烈的體力活動和大強度訓練的時間來提高。Sharon Ann Plowman總結(jié)了10個亟待解決的兒童青少年體適能測試的相關問題,包括明確兒童青少年肌肉力量、爆發(fā)力(power)、耐力、柔韌性的有效、可信、可行的場地測試方法與健康風險因素/標記物之間的關系;確定運動訓練對這些關系的影響;記錄追蹤這些關系。老年人體適能狀況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年齡增長,有學者對我國高齡老年人健康體適能的特征及增齡變化進行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70歲以上高齡老人健康體適能水平隨年齡增長呈現(xiàn)下降趨勢,采用美國功能性體適能常模標準進行評價,我國同齡老人健康體適能水平低于常模推薦量。
發(fā)展學生的體適能也給學校體育教學提出了全新的教學目標,合理設計和實施健康體適能計劃,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體適能的教學模式上可以參考美國。
從1990年開始,體適能在我國引起了專家學者的注意,這一概念的引入帶動了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的發(fā)展。同時,以其特殊性質(zhì)推動了我國運動處方領域的相關研究。作者認為,目前我國對體適能的研究處于緩慢發(fā)展階段,學術(shù)成果較國際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各機構(gòu)應加大科研投入和科研力量,重視體適能領域的相關研究,從而促進我國青少年學術(shù)體質(zhì)健康的全面提高。
[1] Corbin C B,Mckenzie T L,Mccullick B, et al.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a responsibility for both K-12 physical education and kinesiology[J].JOPERD——Th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Dance,2008,79(6):1-60.
[2] 王健.健康體適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蔡瑞金.中國國家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與美國最佳體適能標準比較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37(4):91-94.
[4] 張建平.體適能概念辨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2(6):34-35.
[5] Sharon Ann Plowman.兒童青少年骨骼肌相關體適能測試的10大研究問題[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12):55-67.
[6] 孟申,林世平,徐峻華,等.活躍老年人健康體適能與慢性病分析[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5,34(5):561-564.
[7] 佚名.7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健康體適能特征及增齡變化研究A Study of Health Fitnes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Changes with the Age for the Eldly People over 70 Years[J].體育科學.
[8] 畢春佑,周莉,楊樹昆,等.健康體適能教學的實驗觀察[J].體育學刊,2003,10(1):50-52.
[9] 王亞立.美國健康體適能課程模式在我國普通高校的實驗研究[J]. 體育與科學,2010,31(1):104-108.
G804.49
A
2095-2813(2017)07(a)-020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