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規劃,做起來!
2014年12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和《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兩項政策,明確提出“全科覆蓋”“分類考查”“不分文理”“兩次機會”“嚴格公示”等措施。
學其所愛,考其所長。未來高考將實施“3+3”模式,除了語數外之外,考生可自主選擇三科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加入總成績中。新高考的改革,將進一步推動高中生選其所愛,考其所長。改變“一考定終身”,引入多元錄取機制《實施意見》倡導的“探索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把單一評價方式擴展為綜合評價方式。這將教育從“升學主義”轉向關注學生個人的未來發展,引導學生將學習與社會及職業選擇聯系起來,更多地認識和探索自身、關注并了解社會,不斷思考和明晰自身發展的道路,理智地尋找自己的學業方向。同時,對未來專業和職業的選擇有更清晰的目標,從而逐步發展為一個既能適應當下的學習生活,又能勝任未來生涯發展的完整個體。
生涯規劃最忌什么?
“不少學生來咨詢,往往不是自己沒有目標的困惑,而是自己的目標與家長或社會的價值取向不一,該不該堅持的問題。”溫州中學職業生涯規劃老師樂穎表示,生涯規劃最忌的就是功利化。
采訪中,溫八高一位姓葉的家長表示,現在家長在一起,談的就是孩子的分數,很少有人說自己的孩子最適合干什么。
那么,面對提早到來的生涯規劃,家長能做些什么?溫十四高校長侯元東說:“作為家長、老師,我們不能替孩子去選擇。家長應先了解孩子需要什么,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測試的量表讓孩子清楚自己對什么感興趣、對什么有潛能,有什么樣的資源,引導他了解未來的專業和職業,家長要看到孩子的人格成長比他的學習成績更重要。”
樂穎表示,生涯規劃更重視人的長線發展。生涯規劃不是為了規劃而規劃,而是關注學生在生涯規劃的過程中體驗到個體奔向生涯愿景的存在感與幸福感,保持繽紛的關注,保持適度的執念,堅持有規矩、有規格的行動。
——《溫州日報》
【專家意見】
如果說在進行職業選擇的時候,有一個詞大家都必然會想到,那么這個詞就是“成功”。什么是成功?這是一個在人生設計和職業選擇時都會遇到且無法回避的問題,也是生涯規劃中讓人最困惑而又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人們對于成功的理解和看法直接決定了如何選擇和選擇什么。
成功其實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有別人看得見的和自己感覺到的這兩種標準和尺度。一是社會承認了個人的價值,并給予個人相應的回報,如金錢、地位、住房、名望等等;二是自己承認自己的價值,從而充滿自信,深深體會到了充實感和幸福感的滋味。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成功的后一種含義,認為只有在社會承認我們、他人尊敬我們時,我們才算成功;只有在鮮花和掌聲環繞著我們時,才算取得了成功,而忽略了心靈的成長、豐富與幸福。
通常意義上的成功,固然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但它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個人擁有自己內在的豐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興趣,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只要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感到充實,而只追求外在的成功,沒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其實真正喜歡的只是名利,一旦受挫,內在的空虛就暴露無遺。而把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做好,盡量做得完美,讓自己滿意,這才是成功的真諦,如此帶來的喜悅才是純粹的成功的喜悅。
——北京師范大學肖淑珍《中國教育報》
【教師觀點】
首先,了解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所在。不妨多咨詢一些老師、同學、親戚、朋友們的意見,以供參考。
其次,了解當今社會的人才需求和自己的職業傾向。可以通過各種信息渠道了解各類職業及從業要求。美國學者霍蘭德進行了人格類型、興趣與職業選擇聯系研究。他認為,職業興趣分為六種類型,每個人都歸屬于職業興趣中的一種或幾種類型,并具有與之對應的典型的職業傾向。這六種類型是:社會型、企業型、常規型、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從業優勢、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的綜合分析判斷,形成比較符合實際的結論性意見。
再次,確定合適的目標。巴黎一家現代雜志曾刊登這樣一個征答題目:如果有一天盧浮宮突然起了大火,而當時的條件只允許從眾多藝術珍品中救出一件,請問你會選擇哪一件?在數以萬計的讀者來信中,一位年輕畫家的答案被認為是最好的——選擇離門最近的那一件。在成功的道路上,如果你有三種以上的目標可供選擇,那么,最佳的選擇往往不是最絢麗、最動人的那一個,而是離你最近、最容易實現的那一個。因此在設定目標時,目標的難度要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
——北京第十一中學校長果淑蘭《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