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
【內容摘要】詩歌是通過凝練的語言,來表達內心情感的一種文學體裁,無論從文學價值還是審美的角度,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當今社會,現代的高中語文教育體系中,應該注重更多的現代詩歌的審美教育,幫助學生提高審美意識以及對人文的重視。
【關鍵詞】語文教育 現代詩歌 審美教學
前言
現代詩歌已經逐步的成為了高中語文教學內容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認知現代詩歌的文學價值。在當今的社會發展條件下,人們往往忽略了現代詩歌帶給我們真正的價值與意義,因此,提升學生對于現代詩歌的認知,并加強他們的審美教育,這才是進行現代詩歌教育的真正意義。
一、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的現狀
1.普遍學生興趣偏低
因為高中的學習壓力大,課程內容又十分繁重,因此,學生更多的是希望能夠得到自由和輕松的學習氛圍,然而現代詩歌與其他的學科不同,大眾看來,現代詩歌是極其枯燥的,并且高中課程的大部分內容更多是在主要的學習課程中,現代詩歌的部分較少,因此,往往也就被教師和學生都忽略掉了,也導致了學生普遍興趣較低。
2.教師認知程度不夠且缺乏相關知識
現在的高中教師,在語文教學之中,普遍將更多地時間放在了主要的內容的學習上,擔心耽誤必要的課程進度,往往對于現代詩歌方面的教育也只是一筆帶過或者是簡單了解即可,幾乎不重視。在現代的高中語文教師,對于現代詩歌的相關知識缺乏,思維模式固定,往往使學生也會深受影響。
3.教材相關內容不合理
隨著新課程改的不斷施行,很多學校在教材的選擇方面也出現了不合理的情況,現代詩歌所占比例正在逐步減少,導致學生對于現代詩歌方面的認知越來越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在審美思維方面的養成①。
二、高中語文現代詩歌審美教育的意義
1.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
詩歌在表達情感時是通過高度凝練的語言來實現的,因此,詩歌在對思維的創造力和語言的組織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單純或者反復的語言并不能達到現代詩歌的效果。因此,對于現代詩歌的學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特點,并且能夠培養他們對于審美的感知能力。
2.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進行現代詩歌的學習中,可以迅速的提升學生的語言表現力,根據語文課程中的相關語法知識以及修辭手法,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將所學的詩歌表達出來,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夠更好的進行日后的學習。
3.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高中語文現代詩歌的審美教育更多的是為了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由于詩歌本身就是通過人的思維變化而創造出來的。在學生能夠創造之前,首先需要對于詩歌進行一個深入的了解。由于現代詩歌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和自由性,且在內容的表達上也是變得多元化,因此,也為學生在審美的創造力上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②。
三、高中語文現代詩歌審美教育的策略
1.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及更新教學理念
想要讓學生對于現代詩歌的審美教育具有認知和意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引導。教師在引導學生前,首先自身的相關知識要豐富,并且具有專業性的理解,才能夠帶動學生,給予學生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正確的引導,從而使其產生興趣。與此同時,在高中語文現代詩歌的教學理念上也要進行相應的更新,不能夠同以往的傳統方式相同,對于詩歌的理解和教學都只是停駐在傳統的方式中,因此,抓住現代詩歌的開放性和自由性的特點,針對課堂教學理念進行調整,讓學生感到詩歌的學習不再那樣的枯燥、無味,從而產生對于現代詩歌進行學習的興趣。
2.激發學生興趣及創造詩意的教學氛圍
教師在進行現代詩歌的教育教學過程當中,要重視開發學生的潛力,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那自然是會產生一種主觀能動性,也就是主動去學習,若學生產生了主動學習的狀態,那也就意味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思維創造方面的潛力已經被開發出來了。
3.教材內容的選擇與應用
為了能夠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加深對于現代詩歌的學習,在教材的內容方面,教師應對其給予格外關注,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此問題。對于高中現代詩歌內容的選擇,應該更多的是注重讓學生對于課程的理解和認知,要不斷地對教材之中的內容進行拓展,并將好的現代詩歌的相關內容進行再加工、整編與重現,努力在不斷的探索中開發出新的資源,并將新的資源進行整合并成現在學生的面前,以最大程度的幫助他們提高審美能力③。
結束語
加強對學生現代詩歌的審美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思維創造能力等。當然,想要更好的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教師自身就要從我做起,將自己的行為落實到現實中,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思維模式,讓高中語文現代詩歌的審美教育也能夠成為培養全面型高素質人才的推動力,從而更好的服務社會。
【注釋】
① 張薇. 高中語文現代詩的教學現狀及策略分析[J]. 西部素質教育,2017(02):127.
② 李維平. 初中現代詩歌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探究[J]. 亞太教育,2016(30):66.
③ 王慧慧. 高中現當代詩歌的審美教育研究[D]. 河北師范大學,2011.
(作者單位:重慶市梁平紅旗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