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縣萬戶鎮人口密度大、田地面積少,傳統的農業耕作模式僅僅維持溫飽,農民增收途徑單一,加之歷年來深受鄱陽湖區血吸蟲困擾,經濟發展緩慢,貧困人口居多,扶貧脫貧壓力大。“十三五”時期,全鎮有4個重點貧困村,貧困戶達747戶、2485人。為全力做好扶貧脫貧工作,堅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使貧困戶都能搭上脫貧致富的“直通車”,萬戶鎮積極探索脫貧致富新觀念、新方法、新途徑,在實施社會兜底保障“輸血”式扶貧的同時,實施產業化“造血”式扶貧,促進農民長效增收。
產業扶貧“遍地開花”。三月的大地萬物復蘇,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在西湖村委會坂上咀李家村,勤勞的農民在忙著紅薯育苗。“現在國家政策好,又有縣直單位領導和鎮村干部幫扶,我們在這育苗還發工錢,這里全部的紅薯苗種都是縣審計局幫我們買的,我們貧困戶不花一分錢”,說到西湖蔬菜基地,貧困戶邵同理開心地說“上面幫我們出資金、購種苗、我感覺很開心,覺得種下去的不僅僅是紅薯,也是我生活富裕的希望”。西湖村200畝蔬菜基地僅是萬戶鎮扶貧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目前楊橋村300畝小龍蝦養殖基地已放種苗,民豐村200畝苗木基地已漸成規模,新屋村300畝油茶基地也在建設當中,各村的光伏基地也將在5月全面建成,形成“四村五品”交叉融合的產業大格局。
產業扶貧“強本固基”。產業扶貧的目的在于“固扶貧之本,強富民之基”。在于激發內在動力,為扶貧增收注入新鮮血液,意為“輸血”;而發展產業實現長效增收在于鍛造持續活力,為扶貧脫貧強本固基,意為“造血”。“光伏產業建成后產生的收益將直接給我們貧困戶分紅,不用投一分錢就能連續享受20年,這樣的政策以前想都不敢想”西湖村貧困戶江政浪說話時臉上笑開了花。“我在民豐苗木基地投了1000元,既簽了入股協議,又簽了用工協議,平時一天能拿到120元的工錢,到以后還能按收益分紅”,民豐村貧困戶說話時洋溢著幸福,“去年在基地打零工我就拿到了2400元”。在精準識別再精準后,全體鎮干部和幫扶單位對照貧困戶實際因人因戶施策,通過實施產業規劃,預期輻射帶動全鎮426戶1635人脫貧。
產業扶貧“利益鏈接”。完善利益鏈接機制是抓好產業扶貧的關鍵環節,也是科學推進精準扶貧的重點任務。萬戶鎮積極探索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鏈接機制,在發展現代產業的同時,讓貧困戶和貧困村分享產業發展的紅利。一是優化產業扶持資金使用。把貧困戶精準受益作為對新型經營主體給予財政資金扶持的前置條件,通過實施“基地+貧困戶”、“基地+合作社+貧困戶”、“大戶+貧困戶”和“龍頭企業+貧困戶”幫扶模式,硬性要求每獲得多少萬元的財政補助或貼息支持,必須至少帶動多少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脫貧,讓新型經營主體承擔起相應的扶貧責任和義務;二是增加就業務工創收和入股分紅。以“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為依托,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依靠工資性收入脫貧;同時因地制宜發展扶貧產業,支持鼓勵貧困戶參與產業入股,有條件的直接資金入股,無條件有土地的可以土地承包入股,讓貧困戶享受入股分紅。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的最終目的不僅要幫助農民群眾從經濟上“脫貧”,更要從思想上、技能上、可持續發展上真正“脫貧”。統籌“輸血”式扶貧與“造血”式扶貧協調配合,實施產業發展,萬戶鎮精準脫貧必將持續發力、活力無限。
[作者簡介]
楊偉平,都昌縣萬戶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