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坤
這是一個壞小孩自我救贖的故事。
寫慣了好孩子故事的曹文軒,在獲得國際安徒生獎之后,筆鋒一轉,開拓戲路,寫起了壞小孩的故事。一個“慣盜”成癮的鄉村小孩,受了愛意和良心的感召,一步一步尋找回來的世界,尋找正確的成長之路并讓自己和大人們都安心。
這本7萬字的小書,篇幅不長,140頁,印刷精美,味道純良。書里配以若干幅稚拙的插圖,十分養眼。我是在乘地鐵下班的途中,擠在人群里站著看完的。車一到站,從地底鉆出來,抬望眼,但見西山隱隱,彩霞滿天。從《穿堂風》富有魔力的文字里出來,頓覺愛意滿滿,頰齒生香,通體清涼。好書的驕人魅力,讓人忘記了北京大太陽的暴曬和炙烤。
還是那片眾所周知的曹文軒筆下那片熟悉的油麻地,還是鄉野田間一群懵懵懂懂的十一二歲的男女少年。與以往《草房子》《青銅葵花》《火印》里的男主角不同,《穿堂風》里的小主人公男孩子橡樹,一出場就是個壞孩子。他的父親慣于偷盜賭博,作案時經常帶上他給望風,橡樹小小年紀也染上了偷盜的毛病,偷瓜偷棗,偷同學的筆,甚至還偷過羊。村子里他們父子倆惡名在外,父親被抓去坐牢,橡樹接受的懲罰則是被孩子們群體厭棄。炎炎夏日里,村里的孩子都聚集在女孩烏童家的草棚底下嬉戲、寫作業,享受田野里難得的涼爽穿堂風,只有橡樹沒人理睬,一個人赤膊奔跑在田野里,流竄在屋頂上,體味著被遺棄的孤獨和悲哀。
橡樹決定洗手不干的轉折點,來自父親坐牢后母親生病去世的當口。母親臨終前拉著他的手讓他答應不要再去偷東西。橡樹答應了,并且確實也一諾千金,沒有再去犯錯誤。然而,洗刷自己的罪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村里仍在失竊,人們的目光仍盯在橡樹身上。橡樹想自證清白,想融入草棚穿堂風里納涼的孩子們群體。
好孩子學壞也就是分分鐘的事,而壞孩子學好,卻要歷經艱辛和挫折。沒有人相信他。充滿同情的烏童也干著急沒辦法。就連相依為命的奶奶也不相信他。橡樹只有靠自己來自證清白了。他通過秘密跟蹤,發現偷盜者是鄰村的大哥哥瓜丘。在瓜田他抓了個現行。真相終于大白,人們知道是誤解橡樹了。橡樹終于回到了好孩子們的世界。穿堂風帶來一陣陣幸福的清涼。
曹文軒是個會講故事的作家。為了證明人世間的大愛,書中設計了很多有意思的橋段。比方說美麗善良的少女烏童,她家的草棚穿堂風,她的迷人的歌聲,都吸引著橡樹迷途知返。她對橡樹的“信”也是橡樹迷途知返的重要力量。這個“信任”的根源除了人類本真的善良外,還在于,橡樹曾經對她有過幫助,有一次她看戲歸來夜間迷路時,橡樹曾是她的領路人,幫她擺渡過河護送她回家。這是屬于兩個孩子之間的純真的秘密,他們一直都小心呵護禁守著。烏童的寬懷,少女隱秘的心思,人與人之間的“信”,構成浪子回頭的巨大動力。
曹文軒也是個唯美的作家,不光是形式之美,而且還追求一切內在的完美。他在寫壞人時,都散發著好人的光芒。比如說小偷瓜丘的形象設定:他內心也是善良的,不偷本村偷別村,顯示出了那么點“盜亦有道”的意味。書里最后沒交待小偷瓜丘的去向,他當然沒有被鄉民亂棍打死,而是因為他的坦白,拯救了橡樹而得到了寬宥。同時,小偷自己似乎也被橡樹和鄉親們感化,從那一刻起決定金盆洗手,立地成佛。
浪子回頭金不換,穿堂風涼愛意暖。曹文軒讓世間的善意溫暖與大愛,寬宥著教育著壞小孩橡樹。過往的錯誤,都像夏季茫茫田野上的穿堂風,從一邊進去,又從另一邊出來,在風洞效應里,完成了屬于夏季風自己的命運穿行過程。在這個溽熱焦灼孤獨的穿行里,男孩橡樹也隨之長大了,脫胎換骨,完成了自己命定的成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