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霞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外在的、附加的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當今的社會受到金錢、利益、權勢等的沖擊,各種媒體傳播的負能量,使很多人迷失了自己,我們的校園也難逃此劫,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觸犯道德底線、法律底線,以至于悔恨終生。學校這個教育的主陣地要充分發揮其宣傳正能量的作用,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至觀重要。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想談一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感觸。
一、巧借學生話題為我所用
課堂上千變萬化,教師的隨機應變將會成為一堂課的亮點,超越原計劃里預見的教學成果。所以說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話題可以作為最佳的教育教學資源隨堂使用,有時他們的話題恰恰觸發我們老師的教育靈感,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學生的聯想能力超強,特別是一些調皮的學生,他們最愛在老師的話里鉆空子,強詞奪理,跟老師狡辯。如有一次上課一個學生趴在桌子上,我提醒他認真聽課,他說他聽課用耳朵,趴著也能聽到;還有一次,兩個學生在說話,我也提醒他們認真聽講,他們說在討論問題,并且說老師您不是鼓勵我們要勇于交流嗎?您怎么反正都是理。當我們遇到這樣的學生時大多數老師都是氣憤的。但是我們一定不能和他們針尖對麥芒,因為硬著來下不了臺的往往是我們自己。但是也不能姑息養奸,否則我們的教育就失敗了。我們可以“秋后算賬”。在教學中見縫插針進行委婉的教育。如在講《出師表》一課時,在分析劉禪不聽從諸葛亮的忠言進諫,最后導致誤國誤己,我針對班上一些學生存在的屢教不改的現象,有感而發: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聽忠言如過耳之風,指出他的錯誤就是觸了他的逆鱗,今天大家有沒有想說的?其中有位同學立刻說:我行我素也是一種個性,您不是說要我們活出自己的特色嘛。這不正是您教我們的嗎?借他的話題我先表揚他:你很聰明,能做到學以致用是難能可貴的。可是你的“個性”用在堅持錯誤的事情上,損人不利己之事上,那么你做人的方向就偏離了正軌,最后還是會像劉禪一樣,這就好比是做生意,你投資錯誤了,不及時改正只能血本無歸,如果你把“個性”投資在正確的事兒上,幾年后你會“本利”雙豐收的。聽我這么一說他低下頭無話可說,我想他應有所領悟了吧。
二、善把言教身教相結合
俗話說:“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這句話我一直銘記于心,并且成為我踏上教育征途的座佑銘直到今天。從教以來,凡要求學生做到的,我必做到。孔子曾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車爾尼雪夫斯基也曾說:“要把學生造成什么樣的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所以要求學生學習學生守則,我就學習教師道德規范;學生上課間操,我必到;不許學生上課玩手機,我也不會把手機拿到課堂;我犯了錯誤,也會向他們道歉;要求學生背的古文,我要先會背……這樣一路走來,教學相長,我與學生都收獲豐厚。而且我的嚴于律己,言傳身教避免了很多唾沫橫飛的言之鑿鑿。在很多情況下,只要我一個眼神,一個手語,一個表情學生就能心領神會。也使我與學生的關系和諧融洽了。至今與我有微信的學生,他們走向社會后,都能吃苦耐勞,勇于進取,不驕不躁,與別人相處能包容等等,每每與他們聊天我都感到很欣慰。
三、在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教育
近幾年,霧霾現象日益嚴重。曾經“白云是書寫在藍天的詩行”,如今“霧霾是遮蔽在天地的幕帳”。我們在享受先進科技帶給我們的快樂時,也必要承受它帶給我們的痛苦。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科技的發展不能讓環境來買單。人類是可以與環境和諧相處的,關鍵在于全民環保意識的提高。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結合教材中的課文、綜合性學習等內容,滲透環保意識。如在教學《生物入侵者》一課時,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先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其危害有哪些,入侵途徑、對應策略有哪些等等,然后布置課外任務:進行社會調查,找到我們周圍的“入侵者”,了解它們是怎么來的,我們應該消滅它還是利用它,怎樣避免它們再來等等,學生們忙得不亦樂乎,教學結果大家可想而知。像這樣的文章還有很多。除此之外,不能讓學生只有學這類文章時,才有這種意識,而要保持這種意識,不但自己有環保意識,要帶動家人也有環保意識,所以讓學生養成發現生活中的環境污染、環境破壞,尋找解決的方法措施。長此以往,培養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保護環境的意識。
總而言之,我們要做一個有心的語文教師,充分利用語文課堂這個平臺,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資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我們要堅持走下去,循序漸進,最終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淑娟. 語文教學貫穿德育教育之我見[J]. 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5(02).
[2] 朱安榮. 別讓德育目標成為語文教學的空白[J]. 中學語文,2009(18).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楊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