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雨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湖北武漢 430074
摘 要 從記者以隱性采訪的方式,體驗式報道用茶水冒充尿液在不同醫院進行尿檢,并得出不同檢測結果,其中部分醫院診斷病人有發炎癥狀入手,批評醫療機構的所謂內幕,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結合隱性采訪的特征、優缺點等進行分析和思考,認為隱性采訪雖然能夠更加真實反映社會熱點事件的真相,推動社會改革,但必須遵循新聞報道的法律約束和道德遵循,客觀公正引導公眾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切,維護社會良序。
關鍵詞 “茶水發炎”事件;隱性采訪;利與弊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3-0001-02
1 案例介紹
2007年3月20日,中國新聞網報道《記者用茶水冒充尿液送檢,醫院化驗結論稱發炎》,新聞報道一出,輿論沸騰。針對“茶水發炎”事件,醫生群體并沒有在輿論中坐以待斃。全國多家三甲醫院醫務人員利用茶水進行尿常規化驗的檢測,檢測報告顯示,化驗結果各項指標都出現異常。衛生主管部門邀請了一些知名專家進行研討,確認醫院方面在這件事情上并不存在任何問題。為此,衛生部門的發言人稱,利用茶水去做尿檢,破壞了現有的醫療運行環境。即便該新聞策劃是以改善醫療環境為出發點,但是由于醫療知識的缺乏,也產生了一些誤解。同時“茶水發炎”事件的報道,違背了媒體的基本操守,對公眾產生了錯誤的引導,也對維護正常醫療秩序帶來了負面影響,不利于醫患關系的和諧。簡而言之,在“茶水發炎”事件的報道中,媒體最終在輿論陣地上敗下陣來。
2 案例中隱性采訪的界定
隱性采訪的作用,主要是對社會輿論內容進行實踐性的監督,和顯性的公開采訪相比較,是一種更具針對性的采訪方式。由于其具有隱匿性的特點,所以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不會將受訪者的真實身份、以及接受采訪的真實意圖暴露在公眾視線中,而利用隱藏或偽裝的方法,對采訪者的真實意圖和真實身份進行掩飾,也是獲取獨家新聞的一種有效方法。根據以上屬性,對案例中隱形采訪做如下分析。
第一,隱去了采訪者的職業身份。記者以患者身份出現在新聞事件現場。在本案例中記者假扮患者就醫用茶水冒充尿液是一種帶有主觀故意的行為,而且營造了“我在現場”的體驗式報道的環境,提升了報道真實性和可靠性。而且從技術手段上使用隱性拍攝設備對新聞素材進行收集。
第二,隱去了采訪對象的知情權。在“茶水發炎”事件中如果醫師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在新聞記者的關注之下,他們就會采取一些規避自己失誤言行的措施,有可能記者的小把戲分分鐘就會被拆穿,記者也就無法獲知所需要的素材資料。
第三,隱去了采訪活動的主觀意圖。在一般的情況下,隱性采訪多是選擇在不方便接受公開采訪,或者是在公開采訪遭到拒絕之后而進行的,事前未對被采訪者的意見進行征詢。甚至,有些采訪報道,被采訪者已經明確表達,并不希望媒體介入或探究此事,而記者的采訪明顯違背了采訪對象的意愿,以其他手段強行突破進行的新聞資料收集。這一點則更加注重考察媒體工作者對新聞道德和法律責任的認知。從“茶水發炎”事件看,采訪活動是既沒告知被采訪人,又沒有征得采訪同意,更是用一種非正常試驗方式,有意設計圈套的釣魚采訪。
綜合分析上述三個條件,“茶水發炎”事件完全可以界定為隱性采訪活動。
3 隱性采訪的優缺點分析
隱性采訪在采訪實踐中會經常用到,特別是針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一方面,隱性采訪方式隱蔽,易于接近真相,報道效果非常明顯。另一方面,隱性采訪與法律、道德等方面的約束會發生沖突,存在不足,甚至帶來負面的社會影響。
就其優點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手段隱蔽,往往出奇制勝。利用隱性采訪的方法,往往可以獲得具有獨家性的新聞內容,這無形中提升了新聞報道的價值。新聞內容是彰顯新聞價值的關鍵,同時采訪的難度也是影響新聞價值的另一個關鍵點。可以做一個假設,如果記者就“茶水發炎”事件進行顯性的公開采訪,提出試驗方案,醫院的選擇可能是兩個,一是同意試驗,并對試驗結果進行合理的解釋,另一種是不同意試驗,并告知試驗不符合檢驗條件且沒有科學價值,無論哪種方式,都會毫無新聞價值可言。
二是題材重大,輿論影響深遠。隱性采訪的內容,多是社會上具有較大爭議,或者是帶來的社會影響較為深遠的事件和內容,能夠正確引導輿論,甚至推動某個行業的改革。例如令國人震驚的“毒疫苗”事件、問題醫療氣體大量流入廣東事件等醫療安全問題是民眾心中絕對不可以僭越的雷區。正確的深度報道,有利于改善醫患關系。
三是體驗式采訪,觀眾如同身臨其境。在隱性采訪中,記者具有多重性的身份,這會讓觀眾產生一種強烈的代入感,有更為直觀的體驗。視頻、錄音、圖片、文字的綜合運用,可以全方位地對事件真相進行原生態的展現,而且能夠將新聞內容中所蘊含的社會問題,一針見血地揭示出來。
當然其并不是毫無缺點,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容易踩到法律紅線。記者群體的差異性,導致某些記者在知識技能,職業道德修養等方面有所欠缺,往往會由于不懂法律、不守法律等問題,對新聞中受訪者的權利進行侵犯。“茶水發炎”事件的報道被醫院聯合聲討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記者科學素養的缺失和對醫療界的主觀成見。
二是容易違背新聞倫理。有些新聞記者在進行隱性采訪的過程中,可能會盲目追求新聞效果,而忽略了本應遵循的職業操守,濫用隱性采訪,違背隱性采訪的初衷。而且有些記者甚至會只顧形式,為了隱性采訪而采訪,人為的策劃影響社會正常秩序,本案例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是容易帶來負面影響。某些媒體以隱性采訪為名,打著輿論監督的幌子,在采訪中屢屢越權,獲取利益,引導輿論甚至代替行政司法作用,以隱性采訪之名過度介入,誘導犯罪或者記者自身違法,更惡劣的是那些違背隱性采訪初衷,傳播低俗文化,助長公眾窺視欲的行為。隱性采訪在揭露事件真相的同時,既把罪惡真相原生態地呈現在公眾眼前,但同時也有可能培養出扭曲失德的受眾和刻意迎奉大眾心理的無良媒體,造成社會道德的淪喪。
從“茶水發炎”事件來看,雖然策劃初衷沒有問題,但方式方法不妥。整個采訪過程中記者由于自身對尿檢機器原理調查不充分,無知地選取了茶水代替尿液做試驗品,并使用隱性記錄方式及不計后果公開報道,侵犯了醫院的隱私權和名譽權,且引起社會的不良關注。這體現了媒體人員知識、道德素養的雙重缺失。
4 關于隱性采訪的思考
“茶水發炎”事件的科學道理被澄清后,社會輿論也發生了逆轉: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在《新聞1+1》的欄目中,就“到底是綠茶發炎,還是記者良知發炎”的話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和點評,并得出了“這則新聞不是綠茶發炎,而是記者的良知發炎”的結論。通過這件事情,運用隱性采訪應該遵循哪些原則,避免負面效應,值得深思。
(1)堅持公共利益至上原則。無論是公開采訪還是隱性采訪都應該堅持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則。尤其是隱性采訪,更需要著眼于那些和公共利益有著緊密關系的題材,以維護公共利益和良好社會秩序為目的。
(2)堅持客觀真實性原則。調查中,應該尊重客觀事實,采訪者要站在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的角度進行新聞報道。以客觀的身份,對現實事件進行真實的反應。要把這種客觀真實性體現在記者個人的報道思路上,要避免出現偏頗傾向和有失公允的問題,更不能為了博取眼球,對新聞內容進行隨意的夸大。同時,不能帶有個人目的,更不能為了新聞效果,而惡意地設定一些圈套。
(3)堅持消息來源權威性原則。記者在增強自身素養的同時,還要善于運用權威性的信息,在權威部門之間進行借力,對新聞報道增添一些公信力和說服力。在實踐中,就有不少的新聞媒體,都是和權威部門合作來完成隱性采訪工作的,效果非常明顯。
(4)加強新聞媒體的自律和監督。媒體除了執行社會監督職能以外,自身也有自律的義務。要建立完善的媒體自律體系,制定針對隱性采訪的行業規則。第一是要在法律層面上,對隱性采訪的內容進行約束。第二,當前的大眾傳媒,需要在企業內部強化制度上的管理方法,讓媒體人自律,增強其從業意識,這樣才能保證其媒介行為在法律和道德的約束下進行。第三,大眾傳播從業者也要對自己的道德觀念和職業修養進行提升,恪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做好社會輿論監督、維護新聞真實性、保障受眾知情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
5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社會熱點新聞的報道中,隱性采訪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這種采訪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使其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學術界和社會輿論的詬病,同時由于社會的發展,往后的公共安全事件報道中,這種采訪方法,可能還會出現更多的問題。但是即便如此,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社會競爭力度不斷加強的大環境下,對社會輿論,公眾都有著知情權和監督權,隱性采訪的內容,必會隨著我國新聞法制的建設進行不斷的完善,為社會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瑾昭.如何使隱性采訪具有合法性[J].傳播實務,2011(3):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