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濤
湖北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湖北武漢 430070
摘 要 在數字化、網絡化的傳播趨勢下,傳統出版業不管主動被動,均開始了艱難的轉型之路。文章研究了出版業轉型的幾大表現和趨勢,對比轉型前后,出版機構對編輯素質與能力的不同要求,從而提出新形勢下編輯自我素養培育和提升的轉型之道。
關鍵詞 出版業;轉型;編輯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3-0123-02
出版業的轉型發端于2002年教材“新課標”新政實施之時,彼時互聯網方興未艾,傳播的數字化與網絡化對出版業的沖擊剛剛開始顯現。因為教材的出版發行打破了行政體制的束縛,各省教材教輔的出版告別了計劃分配的時代,少數依賴教材教輔的出版機構第一次感受到了斷奶的陣痛。正當其時,從改革開放以來,已持續20多年的事業單位、企業管理的出版機構業態和出版的經營生態開始重構。出版業的轉型大幕,自此正式拉開。
1 出版業轉型的背景分析
我國出版業的轉型是在改革開放20多年后,經濟持續多年的高速發展,帶來了社會經濟形態的巨變背景下發軔的。經濟的高速發展推動了文化以及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傳統的作坊式出版已很難適應時代的發展趨勢,轉型已勢不可擋。
1.1 經濟的持續發展孕育出產業轉型的趨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全黨全國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我國迎來了世界上罕見的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時期,經濟總量不斷攀升,各行各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且持續的量變帶來質變,社會經濟形態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貌。出版行業值此經濟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業態轉型的趨勢開始萌芽。
首先,出版效率極大地提升。各行各業的迅猛發展,工作效率、經濟效益的提升逐漸傳導至出版業,傳統的出版產業鏈——編印發效率都得到顯著提升。其次,從業人員的大量增加。我國的出版發行機構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涌入了大量從業人員,當然也存在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魚龍混雜的問題。再次,出版業競爭的加劇。不僅體制內出版機構數量增加、規模擴大,體制外的民營出版機構如雨后春筍,數量更是蔚為壯觀。上述經濟發展帶來的對出版業的直接影響,又作用于出版從業人員,為出版業勢在必行的轉型打下基礎。
1.2 文化產業的繁榮倒逼出版轉型
改革開放后,各種文化形態迎來了大發展契機。圖書、期刊、報紙,廣播、戲曲、影視,網絡,游戲等各類文化娛樂方式均蓬勃發展,為人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提供了諸多的選擇。而只能提供閱讀體驗的出版行業,不再是知識的主要來源,也不再是主要的休閑方式,國民的閱讀率急劇下降,隨之帶來圖書的單品種銷量也急劇下降,圖書產品的盈利水平也大幅降低,出版業不轉型,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出版機構經營維系也將越來越困難。
1.3 技術的進步加快了出版轉型
電腦網絡技術,尤其是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出版業內開始了自我沖擊和產業的更新換代。傳統的紙質出版在數字出版的沖擊下舉步維艱,不轉型不僅是受行業外的沖擊和擠壓,行業內也開始了先進者對后進者的擠壓和淘汰。至此,出版業的轉型終于進入了快車道。
2 出版業轉型的主要表現
出版業轉型,不單是思路的轉變,經營業態的重構,它還體現在自身定位的變化。
2.1 體制企業化
計劃體制下的出版事業單位以及多年的事業單位、企業管理形態在近10年內幾乎全部破除,除極少數出版機構保留事業單位體制外,全國大部分出版機構完成了體制過渡,有的甚至完成了上市,成為最先進的企業形態——上市公司。
2.2 機構集團化
出版機構集團化在2000年以后開始蔚然成風,不僅各省的地方出版機構完成了集團化,中央的幾大出版集團,如中國出版集團、中國科學出版集團、中國教育出版集團等出版航母也組建成功。發展較好的地方出版集團逐漸開始將觸角伸向中央部委出版機構,不斷合并部委出版機構。出版機構的集團化,是出版業利用資本紐帶進行轉型的一個重要表現。增強了單體出版機構應對市場競爭和經營風險的能力。
2.3 業務多元化
隨著單品圖書盈利水平的急劇下降,特別是走市場大眾圖書,單品銷量能突破10 000冊的都成了鳳毛麟角。同時,借助集團化的平臺,出版機構開始了大規模試水多遠業務。有在房地產領域做得風生水起的,如江蘇鳳凰出版集團;有做物質貿易的;有試水連鎖零售的;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利潤貢獻甚至蓋過了出版主業。
2.4 經營市場化
相對于傳統出版業態,轉型中的出版業,開始十分主動的市場化經營探索。主要體現于開始重視發行,重視渠道,重視細分市場。傳統的出版業態里,書稿的文化、學術、政治、科技等內在價值是編輯 的主要出發點。市場化的經營理念下,讀者的喜好成為另一個主要的思維出發點。從這樣一個角度出發,探索細分市場固定讀者群的喜好,根據他們的喜好持續不斷地出版產品,形成專業化、小眾化出版風格,成為出版的主流選擇。
2.5 布局數字化
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開始徹底顛覆傳統紙媒的生存空間,出版的數字化時代終于啟幕。然而,廣大的出版業機構和從業者,既缺乏對數字化技術的熟悉和運用,又缺乏相應的人才和高管,更缺乏成熟的數字化經營盈利模式。然而,出版的數字化趨勢又是如此的迫近,不作反應無異于等死,而大規模的投入又找不到盈利模式,以致出版機構的決策者們陷入兩難的困境。最終大多數的出版機構不約而同選擇了緩步跟進,著眼未來的布局,而不是孤注一擲的戰略全局轉型。
3 編輯轉型的方向和具體要求
這里說的編輯轉型,主要指編輯的業務重點、素質培養、能力養成等方面相較于傳統業態下對編輯的要求的變化。這種轉型既是職場競爭加劇、客觀形勢所迫,也是編輯個人成長與職業擔當的主動要求。
3.1 編輯須具備極高的大局意識
新的時代背景下,編輯必須具備對時代大局的分析和判斷能力,不能再“躲進小樓成一統”。編輯作為知識與文化的傳播者,如果不能正確把握時代脈搏,做出來的產品與時代性相悖離,甚至與國家大政方針相悖,不但不能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還有可能因踩紅線,遭受處罰。
3.2 編輯須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
當今的編輯,在出版業轉型的大背景當中,如果只能加工文稿,很快會淪落為邊緣角色,被戲稱為“校對”編輯。就出版機構的管理體系來看,首先就把編輯當成了一個個項目經理,每個編輯對于自己策劃或負責的產品,從策劃立項到編輯加工,再到上市營銷,最后到成本與效益核算,都需要編輯負責到底。這就要求編輯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既能加工文稿,提煉賣點,又能協調社會資源,擅于溝通交流;既能具備較高的抽象的文化素養,又能精打細算當好賬房先生;等等。
3.3 編輯須加強對新技術的學習和應用
電腦網絡技術、移動互聯技術、信息檢索技術、數字出版技術等新技術,對編輯出版各環節產生著直接的作用和影響。各種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于出版業上下游,極大地提升了出版效率。作為出版業中最重要的項目發起人和項目管理者,不擅長于學習和應用新技術,將會陷自己于被動,處處掣肘。
3.4 編輯尤須加強營銷意識的培養和整合營銷能力的養成
要想讓自己的產品在每年數十萬種新書中嶄露頭角,沒有很強的營銷意識和營銷手段,已然是不太可能的了。隨著圖書購買率的持續降低,好酒也怕巷子深的時代里,學會為自己的產品“吆喝”,并且是面向目標讀者群,有效地“吆喝”,是需要培養專業的營銷意識和營銷能力的。現時代圖書產品的營銷,必須緊抓產品的內涵,借助其他的平臺,整合各種營銷渠道和資源,達到效益最大化。
3.5 編輯要學會瞄準細分市場,完成自己的職業定位
所謂瞄準細分市場,也就是延續“術業有專攻”這個古訓,在自己擅長的、有興趣的領域持續下工夫,杜絕三心二意,在長期的細分領域里堅持下去,完成自己的職業定位。提倡將一個領域做深做熟,成長為專家型編輯。
本文一方面在要求編輯具備綜合素質和全方位的項目管理能力,一方面又建議編輯做細分市場,不四處出擊,看似矛盾,實則統一。正因為出版業的轉型趨勢已成,針對轉型后的出版環境,編輯要想游刃有余地從事這個行業,就要充分提升自己的能力素養,堅定地沿著自己的職業定位,辛勤耕耘,必將在這個看似“落魄”,實則充滿無限希望的行業里收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