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成軍
滁州日報社,安徽滁州 239000
摘 要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圖片的作用越來越大。但與此同時,虛假圖片也變得越來越多。基于這種認識,對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圖片真實性缺失原因進行分析,然后從行業規范建設、從業人員教育和圖片監管三個方面提出了應對措施。
關鍵詞 新媒體語境;新聞圖片;真實性;困境;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3-0127-02
作為新聞的組成部分,新聞圖片應具有真實性這一新聞基本特性,才能發揮補充和傳播新聞信息的重要作用。但在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圖片的真實性已經嚴重受到人們質疑。面對這種困境,還需盡快采取應對措施,以確保新聞行業能夠取得健康有序發展。因此,還應加強對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圖片真實性缺失原因及應對措施的研究,從而有效預防新聞圖片造假行為的發生。
1 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圖片真實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1.1 媒介惡性競爭引發了圖片造假趨勢
新媒體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媒體行業的發展。而在媒介市場取得繁榮發展的同時,媒介之間的競爭也在逐漸加劇。為獲得更多的收益,一些新媒體一味迎合市場需求,對新聞圖片進行造假,以達到吸引受眾閱讀新聞的目的。而采取這樣的手段,顯然幫助一些媒體獲得了更大的發行量,也吸引了更多的廣告商。面對這一情形,更多的不良從業者開始通過圖片造假迎合受眾,以至于媒介之間形成了惡性競爭,最終引發圖片造假的趨勢[1]。而政府部門也并未在法律上加強對新聞媒體的監管,以至于從業者容易出現濫用權利進行新聞圖片生產的情況。就目前來看,在新媒體環境中存在大量虛假新聞產品,其背后隱藏著較長的利益鏈條,以至于不斷有攝影師和圖片編輯人員走上了生產虛假圖片的道路,以至于整個行業的不良風氣盛行。比如在2013年,網上就發布了“東北大媽假摔訛詐外國小伙!”的圖片新聞,從而引發了眾多網友對圖片中東北大媽的聲討。但在當天晚上,網上就有視頻被流出,證實是外國小伙將大媽撞倒后對其進行辱罵。而這類新聞的產生,顯然是為了制造社會熱點話題,從而通過迎合社會大眾需求贏得更多的新聞關注。近年來,也不斷有這類新聞圖片虛假的事件被爆出,可以反映出整個行業傳播環境的惡化問題。2013年,網上熱傳一組樹蛙抱葉子躲雨的新聞圖片。但經過專業攝影師分析,這組照片實際上是擺拍得到的。經過調查發現,為拍攝這組圖片,拍攝人員對樹蛙進行長達30 min的折磨,最終導致樹蛙死亡。而這樣的行為不僅威脅到了新聞的真實性,更是對倫理道德的一種挑戰,引發了人們對新聞真實性的擔憂。
1.2 技術發展增強了圖片造假的可能性
新聞圖片造假,在很大程度上是獲得了技術的支撐。在過去,新聞圖片是經過攝影和照片沖洗獲取的,如果想要進行造假還要刻意利用文字進行事實歪曲或進行擺拍攝影,很容易被知情人所揭穿。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軟件合成技術在媒體行業得到了應用,從而為圖片造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僅借助一臺電腦,普通人也能完成圖片的合成處理,然后借助各種新媒體平臺進行圖片傳播。例如在2013年,寧國市官員的懸浮照事件就一度引起了轟動。該年10月,網上出現了一則“寧國市重陽節慰問百歲老人”的新聞。新聞一出,就引起了人們的質疑,因為新聞圖片中存在PS的痕跡。最終經過查證,新聞圖片確為PS照片,事件當事人也得到了懲處。近年來,利用PS進行新聞圖片造假的事件較多,如影響范圍較大的“陜西華南虎事件”也是利用PS技術進行假照片的合成,事發后嚴重影響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并欺騙了廣大公眾的感情,最終“拍照人”因犯詐騙罪被逮捕。由此可見,技術的發展為新聞圖片造假提供了便利,為不良從業人員提供了謀求利潤的機會。
1.3 行業規范缺失造成虛假圖片大肆傳播
虛假新聞圖片之所以不斷出現,與缺乏行業有效監管存在直接的關系。正是由于缺少監管,才使得虛假新聞得到了肆意傳播。目前,新聞行業缺少詳細的行業規范,僅要求從業人員通過自律規范自身行為。比如在2012年,浙江《今日早報》就刊登了一幅女兵看《人民日報》等報紙的新聞圖片,并寫到“女兵學習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等內容。但經過讀者查證,圖片中的《人民日報》背對鏡頭的內容并非是有關十八大的內容,拿《臺州日報》的女兵閱讀的內容甚至完全為純廣告內容。事后,盡管該報業集團發表了道歉聲明,為擺拍而道歉,但是卻并未有消息該報業接受懲處。而新媒體不斷進行新聞圖片造假和虛假新聞傳播,也正是出于不會受到嚴厲懲處的有恃無恐的心態。但是,新聞媒介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如果頻繁出現失范問題必將給社會帶來較大危害[2]。因為傳播大量虛假新聞圖片,將導致社會盛行不良輿論,并給社會良好秩序的建設帶來不良影響。面對這種形勢,傳媒行業還應行業規范的完善問題,以加強虛假新聞圖片的監管,從而確保新聞圖片的真實性,進而更好地發揮行業監督作用。
2 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圖片真實性缺失的應對措施
2.1 通過加強立法遏制新聞圖片造假趨勢
在新媒體語境下,虛假新聞可以在各種媒體平臺得到傳播。面對這種局面,國家還要采取法律手段加強新聞法制環境的建設,確保圖片發布人員和機構能夠為圖片真實性負責,進而有效遏制虛假圖片的傳播。具體來講,就是國家相關部門要進行有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如《禁止有償新聞的相關規定》等規定,從而對新聞從業人員的行為形成法律約束。為達成這一目標,還應從行業準入、媒體細分和監管制裁等方面對有關法律法規進行完善,以便全面進行新聞造假行為的監管,進而利用法律手段為行業良好環境的營造奠定結實的基礎。一旦發現有新聞圖片造假事件,相關部門還應及時進行有關人員和機構的懲處,并在網上進行相關信息的發布,從而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3]。
2.2 通過加強從業人員教育預防圖片處理技術濫用
考慮到技術發展給新聞圖片造假帶來的便利,在新媒體語境下,還要不斷加強從業人員教育培養,以便有效預防造假行為的發生。具體來講,就是通過加強對圖片處理技術使用人員的管理,以便使弄虛作假的行為得到有效預防。為此,還要加強對新聞從業人員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培養,以便使這些人員能夠使用相機進行真實新聞圖片的拍攝。同時,還要加強對從業人員思想道德的培養,確保這些人員能夠堅持選取真實的圖片進行新聞報道,拒絕進行圖片的擺拍和拼接。此外,還要加強對從業人員專業素質能力的培養,以便使人員能夠在現場依靠判斷加深新聞素材的挖掘,并且能夠在短時間內找到最好的圖片拍攝角度,進而更好地進行新聞主題的表達。而達成這些目標,新聞從業人員也不再需要進行虛假新聞圖片的生產,因此能夠有效杜絕新聞造假行為的發生。
2.3 通過加強行業規范建設避免虛假圖片大肆傳播
在新媒體語境下,面對虛假新聞圖片泛濫的境況,新聞行業還要加強行業規范建設,以便及時遏制這一情勢的發展。具體來講,就是要對新聞圖片造假的界限進行明確,并明確指出這一行為將受到的懲處,進而有效預防類似問題的發生。就目前來看,國際新聞機構在這方面都進行了嚴格規定的制定。一旦發現有造假行為,立即下架有關新聞產品,并進行更正和致歉、宣傳。而針對責任人,還要根據造成的影響和行為惡劣程度進行追責。而國內新聞媒體行業也應該借鑒國際新聞機構的有關規定進行行業規范的建設,以便對從業人員的行為進行有效規范。為此,還應建立完善的問責制度,確保造假收益遠遠低于風險成本,繼而使新聞從業人員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在這一方面,國內五大圖片社曾經聯名發布“抵制虛假圖片”的公告,宣布聯合取消有嚴重圖片造假行為的攝影師從業資格。借鑒這些方法經驗,新聞行業則能較好地完成行業規范的建設。對于新聞傳媒行業來講,也應發揮自身監督管理作用,成為新聞圖片的把關人。而憑借自身專業技術,新聞從業人員能夠更加準確的辨別虛假圖片,從而及時阻止圖片的傳播,因此能夠有效杜絕虛假新聞的產生。
3 結論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在新媒體語境下,受媒介惡性競爭、圖片編輯技術的隨意使用和監管缺失等因素的影響,新聞圖片造假行為頻繁發生,以至于使新聞圖片的真實性受到了嚴重威脅。面對這種困境,還應通過加強行業規范建設、從業人員教育和新聞圖片監管進行造假行為的有效預防,進而更好地推動新聞行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寬.淺談圖片的真實性與其在新聞傳播中的作用[J].中國地市報人,2014(6):80-81.
[2]賀敬杰.數字媒體時代的“真實性”拷問:新聞攝影記者與新聞圖片生產[J].編輯之友,2014(9):90-94.
[3]董興生.淺談網絡時代的新聞圖片造假[J].傳播與版權,2015(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