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n
如今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單一身份,他們希望通過擁有多重身份,向社會展示自己的個性和能力。
前提是你有足夠的能力。
難就難在這一點。很多趕時髦的“斜杠青年”,之所以要斜杠那么多,說到底還是因為心虛:他連基本的一技之長,可能也不具備。
中國古代寓言里就有這么一位斜杠青年:鼯鼠。《荀子·勸學》中寫道:“梧鼠五技而窮,五技渭:能飛不能上屋,能緣不能窮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掠食動物一光顧,鼯鼠就只能束手就擒。所謂斜杠,應當是百尺竿頭再進一步的飛躍,而非焦頭爛額慌亂之下的逃竄。
在互聯網上搜索一下知名的職場“斜杠青年”,但凡做出些成績的都至少是30歲以上的人,企業家/登山愛好者/滑翔傘玩家的王石,美贊臣高管同時寫出10萬+微信文章的薇安;PPT專家/大學生導師/社團運營專家的秋葉大叔;就算是天時地利人和一帆風順的李叫獸(自媒體/營銷咨詢顧問/百度副總裁)也要將近30歲了。意思就是,你可以斜杠,但是別讓你的那些技能/愛好一擁而上。大多數斜杠生涯,需要經過時間的洗禮和歲月的磨礪,從基礎做起逐漸成就卓越。
斜杠分開的兩項技能,并不能太相似,但斜杠的技能差距太遠,就會很累。我認識的斜杠青年中,83年出生的“小紅拖拉機”算一個。他的本職工作是互聯網科技初創公司HRD的他,到了晚上就化身知識網紅,他是知乎人力資源,心理學以及職業規劃話題的優秀回答者。我問他,如何平衡本職工作和斜杠生涯?他的回答是:多干活,少睡覺。就算如此,他也在做減法,推掉了很多能賺錢的機會,只為寫出一本自己的書。
另一位斜杠青年,人稱“洪老爺”,45歲,在職場打拼了20多年,先后在多家外企/民企擔任人力資源總監和人力資源副總裁的崗位,年薪百萬萬。今年年初,他辭掉了工作,開始運營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洪老爺的百萬年薪成長手冊》。5個月后,他交出了25篇原創文章,21次高管對話,以及1萬以上粉絲的成績單。他告訴我:采訪需要2-3個小時,整理文字最后寫出文章還需要3個小時,基本上一天的功夫全花在文章上了。洪老爺是標準的斜杠人,健身達人,他組建了廣州第一個民間賽艇俱樂部;與同伴做領導力培訓課程。他說:“父母已經去了;我和太太是丁克家庭,我的時間可以幾乎全部投入在我喜愛的工作上——當然還是時間緊張。”即使從職場退下來了,其實也不清閑。
斜杠,注定是一段苦旅。筆者身處人力資源行業10年來,最大的感觸就是職場一直在變化,從最初的外企黃金時代,到了民企崛起再到互聯網初創公司的興起再到共享經濟時代。與此同時,斜杠職場人在不斷增加。
不少職場人也有隱憂:領導是不是不喜歡員工分心其他事情?HR招聘時會不會歧視有斜杠職場人。
我隨機采訪了各類企業HR:玩具公司Mattel(芭比娃娃的公司)招聘經理,一家國企的招聘負責人,兩位不愿意具名的分別來自外資醫藥公司和外資銀行的HR經理和一位民營地產公司的招聘經理,大家反饋的主流觀點是:斜杠職場人一般不會減分,相反,如果斜杠的搭配合適,將是求職的加分項。他們的看法主要包括:
首先看斜杠職場人的核心技能,是否能勝任企業的崗位需求;其次看斜杠技能是否與核心技能相輔相成,比如招市場經理,如果他本人運營個人公眾號,或者是某個社交媒體上的大V,有著出色的個人品牌,那顯然對做好本職工作是加分項。
第三,看斜杠技能是否會影響正常的工作,是否與本職工作有利益沖突。
那么職場老板們對斜杠職場人應該抱有怎樣的態度?
在全球頂級人力資源咨詢公司美世的中國區CEO李兆琦女士看來,一個完整的人,既有生活中的角色,也有職場上的角色,她建議企業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接納斜杠職場人,如果以強制和反對的方式,并不能扼殺斜杠青年,反而只會將出色的人才擠出企業。“企業最好的選擇是順應趨勢,擁抱斜杠青年,理解尊重他們的訴求,并將工作內容和員工的興趣愛好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幫助他們實現物質和精神上的訴求。”
李兆琦還補充,員工在業余生活的愛好值得鼓勵,往往對工作也有幫助。比如,熱心公益事業的員工,往往在職場合作中表現得更為積極主動。
斜杠青年如此,斜杠中年也是如此。當然你可以中年轉型,但你會付出平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比如PPT大神秋葉大叔,以他20多年職場、創業公司以及互聯網生涯的積淀,依然拼上3-4年的努力,才能成功斜杠。
雖然最后成就斜杠時,我們可能已經邁過了而立之年,甚至到達了不惑之年。
或許那個時候,斜杠帶來的體驗,又讓我們有了重回青春的感受。但出色的斜杠,往往不是年輕時期就能輕松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