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火箭軍全體官兵要把握火箭軍的職能定位和使命任務,按照核常兼備、全域懾戰的戰略要求,增強可信可靠的核威懾和核反擊能力,加強中遠程精確打擊力量建設,增強戰略制衡能力……“1959年我國組建第一支戰略導彈部隊‘東風第一枝,火箭軍導彈武器裝備經歷多次換型,軍事能力不斷提升,如今已成為赫赫有名的 ‘東風第一旅,為祖國的安全擎起利劍堅盾。”7月21日的央視新聞,一則《走近中國火箭軍中最神秘的部隊》,引起了軍迷的許多興趣。在微博上,有人跟帖稱:“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就是大國戰略支撐的重要基石!”
2012年12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見第二炮兵第八次黨代表大會代表時指出,第二炮兵是我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是我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重要基石”,于是成為了眾多軍迷的對于火箭軍部隊的一種代稱。
2015年12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領導機構、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成立大會在京舉行,習近平向陸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授予軍旗并致訓詞。此際,習近平不僅再次提及火箭軍“是我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是我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還殷殷囑托——“火箭軍全體官兵要把握火箭軍的職能定位和使命任務,按照核常兼備、全域懾戰的戰略要求,增強可信可靠的核威懾和核反擊能力,加強中遠程精確打擊力量建設,增強戰略制衡能力,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火箭軍。”
由此,“第二炮兵”這一稱謂,退出了歷史舞臺。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名詞,從此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繼陸、海、空軍以后,一個全新軍種的名稱。
本輪軍改,成立陸軍領導機構,將第二炮兵等部隊更名改組為火箭軍,成立戰略支援部隊,實際上理順了陸、海、空、火箭等各軍種的關系,為國防現代化、為解放軍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石。
不僅讓“東風快遞”更精確送達
“東風快遞,使命必達”,這是“知乎”上的一個帖子,“DF–31A洲際套餐,附贈核立停”,“東風21D專治各種航母,遏制好戰分子沖動”……。此類網絡帖子,實際上反映了民間對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的一種認識。
自從由第二炮兵改組,于2015年底名正言順成立火箭軍后,中國的戰略導彈部隊編制下,擁有了原來隸屬“第二炮兵”的戰略導彈部隊。在火箭軍成立之前,即有美媒炒作二炮東風-41重型陸基洲際導彈鐵路版試射云云。據稱,該款東風-41射程達1.2萬公里,可覆蓋美國全境。除此之外,二炮的東風-5B洲際導彈、東風-21D反艦導彈和東風-26中遠程導彈等,曾亮相2015年9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
東風-41、東風-5,以及東風-31、巨浪-2型等系列,皆系中國擁有的洲際導彈。事實上,目前世界上擁有洲際導彈的國家無非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外加印度和朝鮮也號稱正在研發之中。無論中國是否宣布成立火箭軍,中國所擁有的戰略核力量,特別是巨浪-2型這樣搭載戰略核潛艇、擁有核反擊能力者,奠定了中國核大國的地位。該類武裝,亦即習近平所稱“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是我國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中國國防部發言人楊宇軍在2016年初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考慮到第二炮兵實際上擔負一個軍種的職能任務,這輪改革將第二炮兵更名為火箭軍。”
然而,火箭軍可不僅僅編制有戰略打擊力量,其還編制有著眾多先進的戰術常規導彈部隊。后者明顯不擔負國家戰略核威懾的功能,反而是我軍高技術局部戰爭的高精度“殺手锏”武器,甚至擔負著首波打擊的突擊作用。相比之下,美國沒有戰術彈道導彈,而俄羅斯的兩種戰術導彈都是陸軍在使用。
由此可見,中國的火箭軍部隊,與俄羅斯、美國等類似部隊既有相同之處,又有所不同。火箭軍指揮學院教授邵永靈稱:“俄羅斯的戰術導彈與炮兵依然是一家,歸于炮兵指揮。然而戰術導彈只有500公里以下的,可以納入炮兵的火力支援范圍,是陸軍的指揮偵察通信能力能控制得住的距離,而解放軍火箭軍的戰術導彈射程要遠得多。”換言之,解放軍火箭軍不僅下轄有戰略導彈部隊,還有戰術彈道導彈部隊、巡航導彈部隊,定名為火箭軍要更加準確。
在解放軍火箭軍之前,成立于1966年7月1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英文稱作“The Second Artillery Force of the PLA”,是中央軍委直屬特殊兵種,部隊首長為正大軍區級。二炮更名火箭軍,看似字面上的更改,實際上將二炮這一特殊兵種,提升到了與陸、海、空軍并列的軍種之地位。其使命不僅僅是為了讓“東風快遞”更精確送達。
軍事科學院作戰理論和條令研究部研究員杜文龍分析稱:“第二炮兵更名為火箭軍有幾點考慮。首先二炮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一種命名方式,長期以來,二炮實際上擔負的是一個軍種的職能任務,更名為火箭軍可以做到實至名歸。第二,更名為火箭軍,顯示出中國軍隊更加開放,更加自信,更加透明,改名更加清晰完整地展示它的形象,顯示了中國軍隊的自信、開放、透明。”
火箭軍與之前的“二炮”到底有何不同?按照習近平在火箭軍成立之際所強調的——“火箭軍是我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是我國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這一點,與之前的“二炮”并無區別。習近平還強調——“火箭軍全體官兵要把握火箭軍的職能定位和使命任務,按照核常兼備、全域懾戰的戰略要求,增強可信可靠的核威懾和核反擊能力,加強中遠程精確打擊力量建設,增強戰略制衡能力,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火箭軍。”可見,更名之后的火箭軍,比之“二炮”,戰力和控制能力,將進一步增強。
全區域苦練精兵增強戰力
《新民周刊》記者了解到,自2015年末“二炮”更名火箭軍以來,火箭軍部隊大膽創新,在聯合作戰領域,積極謀求新戰法,其全區域苦練精兵,志在增強戰力。
4月上旬,火箭軍某旅新裝備實裝操作現場的新多套戰法訓法顯示,該旅已有多套發射單元能夠熟練操作武器裝備,訓練考核合格率達到90%。該旅保障部部長馬鵬透露,新戰法是為了旅隊納入戰區指揮體系而為之。
作為聯合作戰領域的新生力量,該旅前不久又接收部分新裝備,如何盡快形成戰斗力迫在眉睫。
“改革當前,訓練場上的步子應該怎么邁?”旅黨委議訓會上,班子成員達成共識,“新裝備要有新訓法,新體制更要有新氣象,堅持戰斗力標準就是對改革最好的擁護!”為此,該旅結合聯戰聯訓機制,利用信息化指揮平臺,逐一對發射架編組、指揮、協同等問題進行細化研究和圖上推演,將電磁襲擾、心理干擾、減員發射、夜間操作等險難課目貫穿其中;專門成立調研組,深入開展戰法訓法創新研討,由基層官兵總結的“角色扮演”訓練法、“捆綁式”訓練法等6項創新訓法獲得通過并推廣。
再看另一支部隊。南國深山,官兵枕戈待旦;莽莽草野,聯演鏖戰正酣;東海之濱,長劍昂首待發……入夏以來,火箭軍某新型導彈旅組織跨區實戰化演練,在大江南北多個演兵場擺兵布陣,錘煉全域作戰硬功。
該旅機關制訂下發的《創新訓練方法推廣方案》中,針對新裝備原理結構復雜、功能組合多、操作易混淆等特點,區分不同訓練階段、不同能力層次,有針對性地推廣新訓法,有效保證了新裝備按照時間節點形成作戰能力。
觀摩演練的有關專家則透露,該新型導彈初露鋒芒,演練獲得圓滿成功,標志著我戰略導彈家族新質戰斗力形成。
緊盯作戰任務、緊盯敵情對手、緊盯未來戰爭,深化研究,火箭軍各部隊開展全區域苦練精兵,以增強戰力。按照火箭軍某導彈旅政委陳永華所說,這些訓練任務,都是極具針對性的。“火箭軍未來會在戰爭中什么時機、什么地點、什么環境下打仗,打什么樣式的仗,會用哪種力量打仗,如何打好一體化聯合作戰,這都是重大現實問題。”陳永華說,“我們應著眼打贏要求,深入研究具有火箭軍自身特色的作戰能力、組織形態、力量結構和運用方式,以及實現的思路方法、舉措路徑,拿出對火箭軍戰略理論和作戰理論起關鍵引領與核心支撐作用的研究成果,以此牽引提高戰略指導和實戰能力的躍升。”為此,陳永華所在部隊特意成立了集訓隊,不僅為本部隊培養人才,還為兄弟部隊培訓骨干。
《解放軍報》對這支集訓隊進行了跟蹤采訪。
“如果只算單位的小賬,確實是越算越不劃算。但算一算戰斗力的大賬,那么壓力再大,困難再多也得干。”陳永華所在旅黨委會上,班子成員就這個問題統一了思想。幾天后,新裝備集訓隊的籌組方案就擺到了旅領導的案頭。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對火箭軍部隊來說,其從1959年成立“東風第一枝”時開始,就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心懷天下”的襟懷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擔當,走出個人和部門利益的局限,成為鎮國基石。未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一定仍然能夠擔負起自己的使命。
而諸如戰略支援部隊等,這些維護國家安全的新型作戰力量,是我軍新質作戰能力的重要增長點,主要是將戰略性、基礎性、支撐性都很強的各類保障力量進行功能整合后組建而成。未來,其亦然亦如火箭軍部隊一般,使命必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