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焱
任何與美國的自由貿易談判,農產品問題都是重要而棘手的
佐治亞州前州長桑尼·珀杜是現在任美國農業部長。據媒體報道,他曾親自向特朗普展示了一張選情地圖,地圖標注了特朗普勝選州中的失業情況,特朗普深受觸動,因此認定要保證美國大農業的海外銷售利益,這最終成為促使特朗普支持重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原因之一。
7月19日,特朗普在他的農業政策布局上再下一棋:提名印第安納州農業廳廳長泰德·麥金尼(Ted McKinney)出任負責貿易和涉外農業事務的農業部副部長。珀杜對此稱贊說,“我一直說,合適的人選應該每天早晨醒來都問這樣的問題:我們如何在國外市場上賣出更多的美國農產品?麥金尼就是那個人。”
在麥金尼最后赴任尚未落定之際,美國與多個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問題在最近數月占據了輿論關注的焦點。在發達國家和中高收入國家,雖然農業對GDP和就業的貢獻有限,但布魯金斯全球經濟與發展領域研究員喬舒亞·梅爾澤(Joshua Meltzer)對《財經》記者說,任何與美國的自由貿易談判,農產品問題都是重要而棘手的。
美國是農產品消費大國和世界最大農產品出口國,特朗普政府更著重推動保護本國的農業貿易措施。在這一背景下,華盛頓近日公布了修訂的NAFTA談判目標,在美國農產品出口至加拿大和墨西哥方面,特朗普政府計劃取消一系列的非關稅壁壘,其中包括補貼和不公平的價格體系。
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國的需求極大地促進了農業貿易的發展。以豬肉為例,經濟和發展合作組織-糧農組織(OECD-FAO)的最新農業前景報告顯示,全球豬肉產量在未來十年預計會和豬肉需求同步增長。在2016年到2026年中,全球豬肉產量預計增長10%,達到1.275億公噸。總體增長背后的主要推動力是中國,預計中國豬肉產量會從2016年底部反彈,在十年間增長12%,在2026年達到5930萬公噸。
中國的需求促進了一些農產品產量的增長,隨之相關的農產品貿易在擴大。實際上,自2008年以來,中國已連續五年成為美國最大單一農產品出口市場,是美國第四大農產品進口來源地。在中美4月開啟的“百日計劃”中,農產品成為雙方貿易協定的排頭兵。
但貿易本身紛繁復雜,充斥著政治化和情緒化的東西。8月初傳出特朗普政府準備對中國的貿易做法進行大規模調查,中美之間近來凱歌不斷的農產品貿易是否因此掉轉勢頭還是未知數。
自4月下旬到6月底,稻米期貨上漲了近30%,在大豆、玉米等農產品中表現搶眼,是大宗商品價格勁升的領頭羊。
到6月底,全球稻米現平均價格已上漲至去年8月以來的最高水準,期貨價格同步走高,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 糙米期貨價格4月底至6月底上漲了28.5%,今年累計漲幅達24%。大宗商品分析師們對《財經》記者指出,市場需求是帶動這一波稻米走高的主要原因。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大米消費、生產國。2013年后,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大米進口國,每年幾乎要進口500萬噸大米。有數據顯示,2017年1月-6月中國通過海關渠道進口大米212.22萬噸,進口金額高達9.67億美元,平均進口成本455.71美元/噸。但中國的巨大需求卻長期以來將美國糧農拒之于門外。
7月19日舉行的首輪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之后,傳來了稻米貿易的好消息。首輪中美全面經濟對話是習近平主席與特朗普總統在元首會晤期間,通過新確立的中美全面對話機制舉行的第一個涉及經貿議題的會議。但此次對話中雙方巨大的立場差異被充分放大:美國認為中國巨額的雙邊貿易順差是造成美國貿易逆差的罪魁,而中國認為順差源于其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經濟轉型,最終中國的經濟轉型會達到較為均衡的經濟結果。雙方話不投機,不歡而散。
也許,對話僅存的亮點是:7月20日中國商務部和美國農業部同步發布的消息,中美雙方在談判十多年后,美國首次獲準對中國出口大米,目前美國對中國出口大米的草案已敲定。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同時開放大米市場,但因兩國間缺少植物檢疫的協議,實際上美國大米被禁止出口到中國。在首輪中美全面經濟對話舉行期間,中國國家質檢總局與美國農業部代表簽署了《關于美國輸華大米植物衛生要求議定書》,這是雙方就美國大米輸華的檢驗檢疫要求達成一致的標志。在政治層面上,中美兩國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特朗普上任后,美中農業貿易關系有所強化,大米則是這一政治意愿的載體。
就在媒體一片歡騰之際,中國商務部出面表示,中國尚未開始從美國進口大米,有意對中國出口大米的美國企業需獲得中國監管部門的質量認可。根據中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食品安全法》,檢驗檢疫方面的進展只邁出了法律步驟的第一步。今后美國大米對華開展貿易還要完成兩項法律步驟,一是美國大米生產加工企業有意對華出口大米的,需經美國政府注冊并向中國國家質檢總局推薦,經質檢總局認可的企業,可對華出口大米;二是為防止有害生物傳入,美方需對獲得資格的企業生產的輸華大米進行熏蒸,熏蒸藥物、方法等技術條件需經中方專家評估、確認。
大米政治的邏輯是,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指出,美國大米輸華主要是為了緩和兩國貿易摩擦,中國進口美國的主要農產品是玉米和大豆,這些方面美國的產量高、效率非常高,也解決了中國比如在大豆上產量不足的問題。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農業經濟和農業綜合企業學院助理教授邁克爾·德里伯托(Michael Deliberto)對《財經》記者說,2016年1月,美中達成植物檢驗檢疫協議,時隔一年半后,雙方才正式簽署這一協議,它使得美國有機會進入世界最大的大米消費市場,對美國的稻米生產商、米農來說,這是令人鼓舞的消息。在過去的幾年中,大米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低迷,這使得大米主產地的阿肯色州、加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密蘇里州和得克薩斯州深受困擾。
在得克薩斯州,大米價格連續多年下降,去年降至每磅10美分左右(約1.1元/斤),這主要受越南、泰國等產米大國競爭的影響,以及農業技術的進步引起的供應激增。在過去幾十年,得州東南部數百個米農已完全放棄種植大米。
據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農業中心發布的農業統計數據,2016年路易斯安那州42萬英畝的稻米產區生產了28.2萬噸大米。德里伯托指出,路易斯安那州是美國第三大稻米產區,約占全美稻米產量的13.3%。估算起來,路易斯安那州的稻米總值約為3.05億美元,考慮到約1.02億美元的增值活動,稻米對路易斯安那州的經濟總影響達到4.07億美元。雖然很難衡量大米出口到中國的即時價格影響,但顯然通過出口可以減輕商品庫存,隨著供應緊張,米價會得以提振回升。
中國兩周的大米消費相當于整個美國年產量—— 900萬噸。對得州的大米種植業來說,出口中國意味著1億美元的產值。美國稻米國際貿易政策委員會主席卡爾·布拉澤斯表示,中國打算派遣檢疫人員訪問美國的碾米廠和包裝設施,以確保出貨不會把病蟲害引進中國。這一程序將會使第一批出口到中國的大米延宕數月至今年底或明年初,但這個協議可能會刺激新米的交易。
一直以來,中國進口大米主要來自越南、泰國和巴基斯坦,三國占中國大米近92%的進口份額。美國農業部預測,中國在2017/2018年度將進口約500萬噸的大米。有消息稱,年消費量超過1億噸的中國大米市場也讓日本打起了貿易算盤。日本力爭擴大對華大米出口的談判已啟動。日本國內也面臨大米過剩和米價下跌,米農收入或將出現銳減,日本正面臨下一屆眾議院選舉,多達百萬戶大米農戶是現任政府的重要票倉。
大米更多地出口,意味著更多種子、化肥的采購,以及更多的倉儲和更多的就業,更多的就業就意味著更多的政治資源。美國農業部近日發布的大米市場展望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大米貿易預測數據上調65.5萬噸,為4250萬噸,比上年增加5%。對特朗普政府而言,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價值上,美國最大的稻米貿易伙伴都是墨西哥,美國與墨西哥等重新談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大米政治事關重大。
美國牛肉時隔14年重返中國市場后,6月底,首批50公斤中國熟制雞肉樣品從青島出發,空運抵達美國。50公斤似乎不足掛齒,但卻是自2004年中國首次申請向美國出口雞肉以來,中國雞肉第一次進入美國。
在8月2日特朗普政府擬對中國發起貿易調查的消息傳出之前,有評論認為,特朗普執政半年多來唯一超出人們預期的政績,就是處理美中關系。在中美關系中,農產品貿易已成為影響中美經貿關系走向的重要部分,有數據顯示,中美農產品貿易近十年來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達15%。據中國海關統計,2016年,中美農產品貿易額達312億美元,其中,中國自美進口238億美元,對美出口74億美元,中方逆差164億美元。
2016年中國成為美國農產品第二大出口市場,占美國農產品出口的15%。美國出口的62%大豆、14%棉花均銷往中國。近幾個月來,中國從美國進口農產品的步伐也在加快。7月13日,來自中美兩國的多家企業在有“肉米之鄉”之稱的美國愛荷華州首府得梅因簽署合同,中國企業將從美國進口1253萬噸大豆和371噸豬肉及牛肉,進口金額高達50.12億美元。
但中國雞肉向美國出口之路尤其漫長而坎坷。2004年初,中國爆發禽流感,美國國會和農業部之后一再阻止從中國進口中國禽肉產品。中美雙方圍繞肉雞的爭端持續了數年,其間動用了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反傾銷、反補貼等手段也輪番上陣。
直到2017年7月16日,美國農業部食品安全檢驗局發表了一份擬定規則。這一規則修訂了檢驗規定,認定中國具有資格在國內采購雞只屠宰,所制家禽產品出口美國。而美國的最終讓步,是希望牛肉重新進入中國市場,因而承諾將掃除進口中國熟制雞肉的障礙。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家禽生產國和第二大禽肉出口國,有18%的產品都輸往國外市場。中國巨大的市場及增量空間、中國農業人口的迅速老齡化,以及城市端消費升級帶來的需求多元化讓美國看到了農產品競爭的另一個出口。
7月下旬,美國近40位參議員聯名呼吁美國農業部力促中國政府結束對美國家禽產品出口的禁令。2014年由于美國在西北部地區的禽類中發現禽流感,中國從2015年1月開始禁止從美國進口所有禽肉制品和雞蛋。
美國人抱怨說,美國只是非商業性飼養的禽類中有禽流感出現,中國的家禽產品禁令有些武斷。對美國的家禽飼養者來說,他們面對的現實是坐失中國迅速擴大的出口市場。
美國三分之一左右的參議員一同上書,是受到中國開始對美國家禽業進行動物衛生審查的鼓舞,他們在致農業部的信中說,一旦其對美國家禽業的衛生審查完成,希望美國農業部繼續努力推動中國最終批準美國家禽的準入,并盡快將美國的家禽運往中國。
美國政客們的動力在于,家禽業提供了數千個高質量的就業機會,重新開放中國市場意味著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提高工資水平,從而為相關的農業區域帶來經濟繁榮,也鞏固了他們的選票。
在美國方面等待的過程中,中國原產禽肉制品也在等待美國方面完成相關立法,從而獲得正式進入美國的資格,美國農業部的相關規則可能要到今年底才能制定完成。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禽肉生產國,僅次于美國。多年以來,中國禽肉已出口到日本、歐洲等地50余個國家,如今中國禽肉的目標是,叩開美國的大門。
在中美推出的 “百日經濟計劃”中,農產品貿易被放在“早期收獲”的重要一欄中。不只是中美之間,英美之間也希望借力農產品貿易為雙方的自由貿易協定開路。7月24日至25日,英美兩國貿易工作組就英國“脫歐”后兩國間新的自由貿易協定進行了初談。
英國產業結構嚴重失衡,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高達約80%。農業雖然是英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但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過低。英國希望在“脫歐”后,創建一個以英國為中心的貿易版圖,但事實證明農業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問題首先出在農產品的出口標準設定上。在初談過程中,英國貿易大臣利亞姆·福克斯的一個建議惹得雞犬不寧。福克斯建議英國降低食品標準,允許從美國進口氯洗雞。氯化水洗滌的雞肉在美國是合法的,美國的生產商和監管機構認為它減少了污染的蔓延;但在歐盟,氯洗雞則被禁止,因為歐盟相信用氯化水使雞肉變得更新鮮無利于健康。
對歐盟官員來說,氯洗雞意味著英國在食品標準上的降低,這將大大阻礙未來雙邊的貿易。根據歐盟現有食品監管規定,使用氯清洗的雞肉、被注入生長激素的牛肉以及轉基因食品,都被禁止進口至英國。有數據顯示,美國占英國外貿出口總量的16%,歐盟則占英國外貿出口總量的44%。
氯洗雞事件引發了人們的擔憂,農業是英美貿易的關鍵領域,但英國政府似乎在保護農業上沒有花足夠的談判資本。就在英國上一任聯合政府期間,家禽出口就一直是美國提出的關鍵問題。在美國農業協會看來,美英實現自貿協議的前提是,英國必須與美國在這方面的標準達成一致,從而讓更多的美國農產品進入英國市場。
特朗普從來不乏語出驚人,競選期間他就對NAFTA態度強硬,不過那時他的聚焦點在于制造業和邊境稅問題。當上總統之后,他的言辭絲毫沒有軟化,斷言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對美國是個災難,一個貿易災難。
他批評加拿大的乳制品政策,說加拿大對美國奶農的所作所為“是一個恥辱”。很快人們發現他提出了新口號:為奶農挺身而出,農業問題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改革中變得引人注意。
近日,特朗普政府公布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改革計劃的談判目標。重新談判目標被認為更像是對NAFTA原版本的拓展或版本的升級更新。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卡倫·亨德里克斯對《財經》記者表示,目前重新談判NAFTA首要目標,尤其對特朗普政府來說,是減少美國與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雙邊貿易赤字。這個目標是錯誤的,但至少在競選活動中是張好牌。
談判目標要求保留“購買美國貨”條款并減少貿易逆差,不僅包含降低美國對NAFTA國家貿易逆差的總體目標,還承諾努力保留政府采購中有利于美國公司的規定。達成這些目標是改寫NAFTA的前提,并把首輪談判定于8月16日至20日在華盛頓舉行。
實際上,農業貿易是美國生產者和消費者通過NAFTA而受益的領域之一。有數據顯示,北美自貿協定生效后,美國對墨西哥的農業出口額從每年40億美元上升到如今的185億美元。如果將加拿大計算在內,這一數字將達400億美元,是1994年之前出口兩國總額的4倍。
亨德里克斯指出,農業利益往往在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中有重大的政治影響力,這在特朗普政府得以彰顯:參議院農業委員會主席、堪薩斯州的參議員帕特·羅伯特與特朗普在白宮進行了長達45分鐘的私人會晤,提出了增強農業條款保證農民利益的請求。羅伯特稱,他告訴總統本人重新制定北美自貿談判中的條款是困難而艱巨的,如果美國不能獲得借此塑造強而有力、可預測的貿易政策,美國農業州選民們的日子只會更加艱難。
美國各類農業聯盟如美國大豆協會、玉米加工商協會、糧食與飼料協會等民間機構也都表達了類似訴求,他們認為,現行的北美自貿協定確保了他們的農產品穩定而持續地輸入兩國市場,任何削弱北美自貿協定的做法,都會危及美國農業,有可能砸掉數萬人的飯碗。
18位農業州的共和黨參議員5月還曾聯名致信白宮,強調北美自貿協定極大推動了美國對墨加兩國的貿易往來,在農業貿易領域任何廢除協定或者增加不必要的限制性措施,都不利于美國農業甚至美國經濟的穩定增長。
對代表共和黨農業州的參眾議員們來說,重新進行北美自貿談判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經濟利益和票倉利益。他們希望特朗普政府最好不要搞砸了既有的成果。同時,美國農場主們不希望他們的既得利益變成談判籌碼,換來美國制造業的發展。
顯然這些游說起了作用,在特朗普政府新推出的談判藍圖中,承認了一些人會從NAFTA中受益,他們主要是那些通過NAFTA獲得急需的市場準入權的農場主和牧場主。
人們注意到,雖然特朗普上任首日就退出TPP,NAFTA談判目標包含了TPP中談過的一些項目。在NAFTA談判目標中,出現了美國政府將“尋求消除美國農業出口的非關稅壁壘”的字樣。
亨德里克斯認為,在農業方面,一個成功的NAFTA重新談判不會恢復很多TPP中包含的貿易政策改革。例如,降低非關稅壁壘、消除出口補貼、和轉基因生物有關的市場準入問題等,這些議題在特朗普的前任那里已取得了勝利,回到談判桌上重新談這些問題會顯得很奇怪。
消除美國農業出口的一些障礙是NAFTA重新談判的愿景。亨德里克斯指出,美國乳制品可能會受益于更多的市場準入,因為加拿大、墨西哥此前都同意TPP框架下的相關措施。
美國肉類出口商聯盟發言人喬·舒勒此前曾表示,從業者擔心農業關稅將被再次寫入NAFTA談判協定,美國的肉類出口將會蒙受損失。他們還擔心,新的自貿協定涉及牛肉、豬肉、奶制品以及小麥等產品的部分提升出口價格,導致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大買主重新安排供貨渠道。
亨德里克斯認為,牛肉和豬肉產品等會受益于拓寬的市場準入——在TPP框架下,日本、墨西哥,秘魯和越南承諾大量削減或完全取消很多肉類產品的關稅,其中特別提到了牛肉和豬肉。這一舉措將惠及從美國到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的養殖者。如果重新談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時,納入類似的市場準入特許權,亨德里克斯說,那么美國的農場主、牧場主和相關養殖者將是主要的贏家。
雖然新公布的談判目標給人的整體印象并不勁爆,但也不乏強硬之舉。談判目標提議刪除NAFTA中第十九章爭端解決機制的特別條款,該條款可讓加拿大和墨西哥更容易避免美國的貿易制裁,允許NAFTA成員在特別法庭上對關稅提出質疑。這一章節通常被用于解決傾銷貨物和反補貼稅索賠的爭議。而這一特別條款的刪除,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小麥、牛肉和豬肉產品來說并不是好消息。
編輯/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