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梅

[摘要] 目的 對糖尿病合并銀屑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方法 選取96例該院于2015年3月—2017年1月所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銀屑病患者,依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行免疫制劑聯合胰島素治療,觀察組行中藥內服外洗治療,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相比于傳統免疫制劑聯合胰島素治療,對糖尿病合并銀屑病患者行中藥內服外洗治療的臨床治療效果更佳,且不易產生不良反應,安全有效,值得在臨床治療當中進行推廣。
[關鍵詞] 糖尿病;銀屑病;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4(a)-0026-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of diabetes and psoriasis. Methods 9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psorias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reatment method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spectively adopted the immunologic agents and insulin treatment and oral and external washing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95.83% vs 72.92%),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oral and external washing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psoriasi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immunologic agents and insulin, which is not easy to produce the adverse reactions, and it is safe and effective, and it is worth promotio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Diabetes; Psoriasis;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糖尿病患者因蛋白質及脂肪代謝紊亂,易引發許多類并發癥,致患者機體多器官受損,尤其是皮膚,因皮膚毛細血管和神經分布非常豐富,代謝相對旺盛,所以患者皮膚最易受到損傷。銀屑病屬慢性皮膚病,與患者機體免疫力存在密切聯系。關于銀屑病,當前尚未明確其病因及發病機制,但依臨床診療結果來看,此疾病極易合并其他類型疾病,病變部位通常現紅斑、丘疹,表面存在多層銀白色鱗屑,這也是銀屑病名稱的來源。此病病程長、治療困難且易復發,屬“頑癬”范疇。據相關研究顯示[1],銀屑病患者基本都伴糖尿病,導致臨床治療更加困難。銀屑病是一種臨床難以治愈的皮膚病,而糖尿病的治療周期又比較長,針對糖尿病合并銀屑病患者的治療,應做到統籌兼顧,避免因誤診、誤治而引起各類并發癥[2]。該案選取96例糖尿病合并銀屑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分成兩組,實施不同的治療方式,并分析其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案患者96例,均為該院于2015年3月—2017年1月所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銀屑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與銀屑病及WHO所制定的糖尿病的相關診斷標準相符。依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8例。對照組男32例,女16例;年齡20~78歲,平均(45.8±8.2)歲;病程1~16年,平均(10.4±3.4)年;銀屑病分型:關節型8例,紅皮病型6例,膿皮病型4例,尋常型30例。觀察組男31例,女17例;年齡22~79歲,平均(46.2±8.1)歲;病程1~19年,平均(10.7±3.8)年;銀屑病分型:關節型10例,紅皮病型5例,膿皮病型5例,尋常型2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免疫制劑聯合胰島素治療,即依患者實際病情以靜脈滴注方式給予免疫抑制劑,每周劑量不得超過50 mg,同時依患者病情變化酌情增減胰島素的使用量。觀察組行中藥內服外洗治療,其中內服組方:生黃芪30 g、首烏藤30 g、忍冬藤30 g、山藥30 g、生地黃15 g、天麻15 g、玄參15 g、牡丹皮15 g、僵蠶10 g、赤芍10 g、蜂房10 g、蛇蛻10 g。1劑/d,以水煎服,分3次服完,共7劑。外洗組方:生黃芪40 g、忍冬藤30 g、大黃20 g、苦參10 g、地膚子10 g。1劑/d,煎水取汁,擦拭病變部位,共7劑。
1.3 觀察指標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臨床治療效果評判標準:銀屑皮損消退面積超過90%,空腹血糖不高于5.6 mmol/L,餐后2 h血糖不高于8.3 mmol/L者即判定為治愈;銀屑皮損消退面積處60%~90%之間,空腹血糖不高于7.2 mmol/L,餐后2 h血糖不高于10.0 mmol/L者即判定為顯效;銀屑皮損消退面積處30%~59%之間,空腹及餐后2 h血糖不高于10.0 mmol/L,基本穩定但稍有波動者判定為有效;銀屑皮損消退面積低于30%,血糖水平未達上述指標者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方法
利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n(%)]表示,并利用χ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對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2.92%,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560,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比較
患者所發生的不良反應主要有過敏、水腫和低血糖反應等,觀察組過敏1例,水腫1例,低血糖反應2例,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8.33%;對照組過敏4例,水腫3例,低血糖反應6例,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7.08%,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790,P<0.05)。
3 討論
對于糖尿病和銀屑病,業內雖都有一定研究,但當前關于糖尿病合并銀屑病的報道還比較少。據相關統計資料表明[3],糖尿病合并銀屑病的發病率較高,不但危害人們身心健康,且會給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同時銀屑病還極易合并其他類型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心臟類疾病等,這些疾病又會給銀屑病的治療及預后帶來嚴重影響。在針對糖尿病合并銀屑病進行深入研究后發現,產生此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遺傳因素:糖尿病及銀屑病都存在分子遺傳病學相關性;②雖臨床尚未清楚銀屑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但可確定銀屑病易合并其他類型疾病,尤其是代謝類疾病,這表明銀屑病患者極易出現內分泌及代謝紊亂的情況;③未對患者行科學治療會加重患者病情,尤其是無限制使用糖皮質激素。若患者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還會加重銀屑病的癥狀,如脫屑、瘙癢等,這不但會引起感染,且還會影響患者情緒,導致患者血糖升高,兩者惡性循環,使患者疾病更難治愈。
在中醫學范疇,糖尿病屬“消渴”,銀屑病屬“松皮癬”“干癬”,糖尿病及銀屑病的發病機制主在氣虛兩陰,需行個性化治療。該案對觀察組患者行中藥內服外洗治療,方中的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等具清熱涼血的作用;天麻、僵蠶、蜂房和蛇蛻具祛風、通絡止癢的作用;生黃芪可補氣生肌,有利病變位置皮膚的再生;山藥可顧脾護胃,有利患者機體免疫力的提高。諸藥合并,一方面內服,一方面外洗,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該案研究結果顯示,行中藥內服外洗治療的觀察組,其臨床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5.83% vs 72.92%),而不良反應的產生率則明顯低于對照組(8.33% vs 27.08%),組間比較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與傳統免疫制劑聯合胰島素治療相比,利用中藥內服外洗的方式治療糖尿病合并銀屑病具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使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且不易發生不良并發癥,安全性較高,值得在臨床治療當中進行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婁妍, 汪悅. 汪悅教授治療銀屑病關節炎合并2型糖尿病驗案1則[J]. 四川中醫, 2017(1):145-146.
[2] 周艷霞,劉璐,亓魯光,等.中藥內服外洗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銀屑病1例[J].環球中醫藥,2013,6(12):918-919.
[3] 張哲奎.中藥內服外洗治療Ⅱ型糖尿病合并銀屑病的臨床探討[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3):129-130.
(收稿日期: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