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哲
各地GDP成績單出爐,21個省市超全國水平。過去20多年一直提結構調整,不過一旦外部形勢好轉,結構轉型調整就往往后拖。因此,最關鍵的不是經濟增速,而是徹底推進改革,打破體制機制障礙
近日,全國各省市陸續發布2017年上半年GDP“成績單”,西藏GDP增長10.8%,位列第一;重慶和貴州實現了兩位數GDP增速,分列二三;31個省市中有21個跑贏“國家線”。
重慶GDP增速連續十季領跑全國。山西經濟已由“?!鞭D“興”,經濟增長經歷13個季度后首次步入合理區間。從總量上看,廣東以41957.84億元的生產總值排名第一;江蘇次之,上半年實現生產總值40821.2億元。僅用半年時間,兩個省份突破了“四萬億”門檻。與第一季度GDP增速相比,有8個省份上半年GDP增速出現回落。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對《財經》記者分析,西部地區經濟增速快于東部是一個明顯的亮點,原因是西部地區承接了東部的產業轉移,西部地方政府也通過借債等方式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無論是傳統的基建還是產業轉移需要的基建,都會對經濟產生一定的拉動作用。
但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直言,區域結構問題沒有得到明顯好轉。全國經濟發展最好的是長江經濟帶,最差的還是東北。
據悉,遼寧省2017年上半年經濟增速2.1%,在31個省市中墊底。祝寶良直言,遼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統計數據“擠水分”之后對名義的經濟增速有一定影響。
另外,黑龍江和吉林位于倒數第三和倒數第四的位置。姚景源表示,2017年上半年,東北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是1.7%,東北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是-9.5%,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區域結構問題還是個大問題。
7月17日,2017年上半年經濟數據公布,GDP增長6.9%,好于預期。幾個關鍵數據顯得亮眼:進出口同比增長19.6%,相比去年同期的負增長有超預期的好轉;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5.5%,工業和制造業回暖態勢明顯。
二季度數據彰顯經濟的穩性和韌性。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認為,如果去年的“穩中求進”還有點底氣不足,今年一季度的6.9%令人存疑的話,二季度的6.9% 則彰顯出“穩中向好”的趨勢。
但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趙揚提醒《財經》記者,很顯然這次是周期性因素而非結構性因素帶來的經濟增長,主要還是依賴出口回升和制造業投資、房地產投資,這是總需求帶來的周期性回升。
“L型尚未到‘一橫的階段,未來幾年經濟增速還會下滑?!壁w揚對記者預測,2018年GDP增速可能下滑到6.2%。
亮麗的“期中成績單”背后(見圖1)是哪些新動能在發揮支撐作用,這些動能是否持續。下半年,中國經濟如何進一步推進各項改革,引導金融“由虛轉實”,能否不因短期經濟形勢走好而貽誤改革的時機,是各界人士關注的問題。
2017年上半年經濟的最大亮點是外貿。2017年上半年,進出口同比增長19.6%,其中出口增長15%,進口增長25.7%。在2016年同期,這三個指標皆是負數(見圖1)。2015年以來進出口“雙降”的局面終于在2017年上半年得以扭轉,甚至實現了兩位數正增長(見圖3)。
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副總經理王青分析,上半年進口同比增速顯著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尤其是去年同期基數較低的情況下,推升了進口價格增速。同時,上半年國內經濟穩中向好,PPI高位運行,工業企業利潤改善,制造業投資回暖,房地產投資維持高速,導致部分行業出現階段性補庫存,帶來原材料進口的增加。
出口方面,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畢吉耀分析,今年對美國、歐洲、日本的出口增長很快。盡管過去兩三年中國一直強調對“一帶一路”國家的出口,但實際上對美國、歐洲、日本這三大經濟體的出口對中國的影響更大,三大經濟體的復蘇直接影響到中國經濟增長。
根據Wind資訊,2017年1月至6月,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的PMI指數每個月均高于50%的臨界值。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直言,歐美日等國PMI連續三個月超過50%以上,會一定程度帶動中國出口向好。2017年上半年中國對美國、歐盟的出口實現了21.3%和17.4%的增長。
全球經濟復蘇帶來的需求回暖更是這一輪中國進出口超預期增長的重要因緣。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此前將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2016年的3.1%調升至2017年的3.5%,發達經濟體增速由2016年的1.7%升至2017年的2.0%,印證了全球經濟走入周期性復蘇的軌道。
但王青提醒《財經》記者,本輪出口好轉始于去年下半年,受基數抬高的影響,今年下半年出口同比增速可能將回落。另外,貿易保護主義也將持續升級,會在一定程度下拉出口增速。另一方面,下半年基數抬高、房地產投資增速預期下滑,將會帶動大宗商品進口需求減弱,下半年的進口也將小幅下滑。
值得關注的是,與上半年進出口數據“一派繁榮”相比,對內直接外資(FDI)和對外直接投資(ODI)卻顯示出低迷的局面。
2017年上半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下降0.1%;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同比下降45.8%,雙雙出現負增長,在近三四年中實屬罕見。
畢吉耀對《財經》記者稱,過去兩三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增速超過利用外資增速,而且去年增速過猛,資金外流使得人民幣貶值壓力較大。所以中央對其加強了管理,尤其是對投機性的投資的管理。
據悉,2016年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同比增長44.1%,增速是上年的三倍。2016年底,發改委、商務部、央行、外匯管理局等部委接連發聲,稱會對對外直接投資的真實性、合規性進行審核,打擊虛假對外投資行為,對以套利或者轉移資產,非真實或者非理性的投資的整肅,成為上半年對外投資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財經》記者觀察到,從絕對值上看,2017年上半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當月值和2015年及以前沒有明顯下降。側面印證了對外投資規模并沒有出現大幅的縮減,而是由于2016年基數太高和真實性審核的政策因素,導致了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增速大幅跳水。
畢吉耀分析稱,吸引外資增速下降至負值,一方面是由于我們的競爭優勢發生改變;另一方面,國內企業的競爭力也在加強,國外企業來中國投資的優勢發生變化。
除了進出口數據亮麗之外,制造業投資的表現也不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斌認為,2017年上半年最大亮點是制造業投資和民間投資的反彈。2017年上半年,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速是5.5%,而去年同期的數字是3.3%(見圖1)。
王青也認為固定資產投資呈現“兩低一高”的局面,唯一明顯改善的是制造業投資,房地產和基建投資雖維持在高位,但呈下滑趨勢。
在張斌看來,制造業回升源于在前幾年去產能基礎上,今年工業品價格回升帶動了企業利潤回升。
實際上,無論是進出口超預期增長,還是制造業投資回暖,上半年最為亮眼的指標背后都閃現一個特殊因素的身影——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高位運行。
2017年上半年,PPI同比增長6.6%,去年同期則是-3.9%(見圖1)。PPI在經歷了五年的負增長之后,終于在2017年上半年由負轉正,還遠超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創下近幾年新高(見圖4)。
王青對記者解釋,PPI高位運行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尤其對今年表現較好的制造業投資和進出口都有直接作用。
PPI大幅上升帶動了工業企業利潤大幅走高,刺激了工業生產,帶動了企業的投資行為和補庫存行為,從而促進了進口。同時PPI高企傳導至出口價格,企業利潤回升也促進了企業出口。
據悉,2017年1月至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速達到了22.7%,而去年1月至6月的數字則是6.2%;同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見圖1)。在PPI的拉動下,企業的利潤迅速增加,這或是制造業投資、進出口背后的“功臣”。
PPI高位運行的原因,則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反彈,以及去產能和投資需求旺盛帶來的供不應求效應。
以鐵礦石和布倫特現貨原油為例,鐵礦石價格前幾年迅速下滑到2016年初的低點40美元/公噸左右,2017年2月穩步回升至接近90美元/公噸。布倫特現貨原油的軌跡也類似,之前一路迅速下滑至2016年初低點30美元/桶,2017年2月反彈至55美元/桶。
去產能也在一如既往地大力推進,7月18日,國家發改委政研室主任、新聞發言人嚴鵬程透露,上半年鋼鐵去產能按照既定目標執行,截至6月末,地條鋼按計劃出清;上半年退出煤炭產能1.11億噸,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量的74%。
過去幾年連續去產能,大宗商品價格今年上半年反彈,PPI才得以實現由負轉正,并帶動企業利潤回升以及企業投資、進出口的快速上漲。
但不少專家提醒《財經》記者,隨著大宗商品價格在二季度出現回落,由PPI上漲帶動的投資和進出口向好的態勢是否可以延續到下半年甚至2018年,仍待觀察。
制造業投資之外,民間投資增速也很亮眼。2017年上半年民間投資增長7.2%,淡掃民間投資增速之憂。2016年上半年,民間投資增速急速下滑至2.8%,曾引起市場各種猜測和擔憂。
民間投資增速與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差額也在今年上半年大幅縮小。趙揚對《財經》記者解釋,民間投資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差距縮小,可能和價格因素有關。民間部門或許受市場價格影響更大一些,所以當工業品價格從通縮到通脹之后,會給民間投資帶來更加明顯的增速回升。
房地產和基建投資在2017年保持高位運行,也為上半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和經濟增長起到了支撐作用。2017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6%,其中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8.5%,基建投資同比增長21.1%,和去年同期相比相對平穩。
二季度,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都出現了溫和回落的趨勢。張斌分析,從較長時間軸看,房地產有周期性變化的規律,每個周期三年。目前處在高位下行階段,房地產銷售增速已經放緩,將會迎來房地產投資增速的放緩(見圖5)。
但王青提醒記者,房地產投資的拐點5月到來,比預期晚一些,這導致2017年上半年房地產投資仍然保持較高速的增長。
至于基建投資,趙揚直言,由于上半年房地產投資保持高位運行,基建投資并沒有太多發力,下半年伴隨著經濟去杠桿和抑制地方政府違規舉債,可能會略有下降。但是基建投資一直在政府控制下,大幅失速的可能性也不大。
中國經濟“L”型拐點是否到來,周期性復蘇之后是繼續下滑還是保持平穩增長,成為被采訪的專家們爭議的焦點。
趙揚對《財經》記者表示,今年上半年顯然是周期性因素而非結構性因素帶來的增長,主要還是出口回升和房地產投資,是總需求帶來的周期性回升。出于這個原因,他將2017年全年的增速預測值從6.6%調升到了6.8%,但仍維持2018年GDP增速6.2%的判斷不變。他認為“L”型還未到“一橫”的階段,未來幾年經濟增速會繼續下滑。
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認為,全球經濟已經走入了復蘇的周期,今年初開始到未來八九年都是溫和上升的周期,所以無論全球經濟形勢還是中國經濟形勢都較樂觀。
張斌認為,一方面是制造業淘汰落后產能和產業升級,過去幾年淘汰落后產能的壓力有一定的釋放,繼續去產能的壓力相對較輕;另一方面服務業發展,目前還面臨很多發展瓶頸。
爭議背后是輿論對中國經濟面臨的一些風險的隱憂。
2017年6月M2增速是9.4%(見圖1),已經連續兩個月低于10%,也低于2017年全年的M2增速目標12%。張斌解釋稱,這是受到了金融去杠桿的影響,導致銀行的信用派生力度有所下降。社會融資增量也會受影響,但由于其口徑更寬,所以影響小一點。
鄧海清則認為,去杠桿對實體經濟的真正影響還要看下半年。他直言,上半年金融去杠桿只是集中在金融領域,沒有動實體經濟的奶酪。而7月14日至15日召開的全國第五次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推動“經濟去杠桿”,并且著重去“僵尸企業”的杠桿和地方政府的杠桿?!跋掳肽甑慕洕ジ軛U對實體經濟將產生實質性的沖擊,大家要做好心理準備?!编嚭G逄寡?。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認為,上半年經濟繁榮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財政政策的顯著擴張,下半年可能會出現一定的財政緊縮,將對基建投資和GDP增速產生影響。
《財經》記者觀察,上半年全國財政收支差額9177億元,地方財政收支差額3.89萬億元,“收不抵支”現象加劇。往年收不抵支往往出現在年底,這與財政資金下撥和稅收季節性因素有關,但自從2016年開始,每個月的財政收支差額都很大,并沒有集中在年底,2017年上半年收不抵支更加嚴重。
趙揚對《財經》記者解釋,2016年政府在安排財政資金的時候開始注重財政支出的平滑,不再在年底集中支出。今年上半年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還有金融去杠桿的因素,導致地方政府更難從影子銀行或其他途徑獲取資金,從而更加依賴財政支出。
據他測算,如果把2016年財政赤字中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結轉結余資金等因素排除出去(嚴格來講這些不算本年的收支),還不考慮政府性基金預算賬本,2016年赤字率也不止官方宣布的3%,而是3.8%。他預計2017年實際的赤字率將達到4%左右。
所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報告指出,為了實現計劃中全年3%的財政赤字,下半年可能會出現一定的財政緊縮,將導致基建投資和GDP增速出現一定的放緩。
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相比之下更擔心的是深層次結構性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他直言,投資、消費、出口的結構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目前還是主要靠基礎設施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基建投資上半年增長21.1%,而制造業投資上半年表現得雖然很好,也只增長了5.5%。
2017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10.4%,和去年同期相差不大;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反而有所下降,2017年上半年是63.4%,而去年同期是73.4%。
趙揚認為,短期來看,今年上半年消費相對謹慎,原因是去年家庭部門債務率上升較快,主要是房貸上升較快,可能對消費有抑制作用。消費目前在GDP中只能起到緩沖作用,暫時還未發揮引擎作用。
此外,區域結構問題也沒有得到好轉。姚景源直言,全國經濟發展最好的可能是長江經濟帶,最差的還是東北,區域結構失衡還是大問題。
“我的擔心在哪兒呢?上半年GDP增速6.9%是個好成績,但是我擔心經濟增速過高、過快,貽誤了結構調整的時機。”姚景源坦言,結構調整不是現在才提出來的,過去20多年一直在提,但一旦外部形勢好轉,就將結構轉型調整往后拖。所以他認為,現在最關鍵的不是經濟增速,而是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破體制機制障礙。
“當前最忌諱的事情就是‘新瓶裝舊酒,表面上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上還是走刺激需求的老辦法。”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亦擔憂。
因此,改革能否進行到底成為經濟長遠支撐的基石。
編輯/王延春